毛澤東同志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2015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發表講話,"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治國理政的基礎在農村。我國幅員遼闊,無論是幅員面積還是農村人口在全國比重占60%以上。推進農村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農村,習近平同志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因此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問題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人民的創造力是我國改革源源不斷的動力。目前脫貧攻堅在我國農村工作中蓬勃開展,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成為農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責更是廣大人民群眾自身的要求,也是時代和歷史的責任。政府不能大操大辦,在脫貧攻堅上不能閉門造車,而是應該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充分激發出來,做到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廣借民力,把人民群眾的聰明和才智充分運用到推進農村改革中。
人民的主體地位就是讓人民群眾當家做主,讓人民群眾說了算,定了干。特別是在脫貧攻堅上,產業扶貧,基本建設扶貧,科技扶貧、社會資源扶貧等由人民群眾充分討論、自主謀劃,使人民群眾既成為規劃者、設計者、又成為參與者、享受者。這樣的扶貧政策是否更接地氣?
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建成美麗鄉村,需要的是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智慧,常言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把所在地方人民群眾的潛能和山水林地優勢充分挖掘出來。充分利用廣袤的山林和水草以及種植技術、養殖技術、服務能力、勞動力資源服務于美麗鄉村建設,為脫貧攻堅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美麗鄉村建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