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有一種效應,叫“洗碗效應”。說的是辛苦的洗碗工,一直洗碗,小心翼翼,當有一天不小心,將碗摔碎一個,一旁的管理者惱羞成怒,指手畫腳:怎么這么不小心?干什么吃的?扣你的工資,若有情緒,就有可能丟掉工作,卷被蓋走人。
今天我們對干部使用上也存在“小心翼翼一輩子,一足小錯失終身”的“洗碗效應”,我覺得這不公平,也不符合我們黨使用干部的一貫原則。打破“洗碗效應”,建立容錯機制,是新時期對待和使用干部必須要探尋的新路徑。
宋代名臣范仲淹有一句名言“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意思是出于公心,為天地立新,為百姓立命,所犯錯誤,只要不是大錯是應當可以諒解的。同時一個人的一生做事,不可能件件都不出差錯,同時古人也還有“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之說。當然“私罪”是一定要避免的。
今天在嚴格的紀律、規矩、制度的約束下,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一名黨員干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民辦事,假如在工作中犯了無主觀故意,并未造成重大損失,沒有嚴格注意,無意中觸碰了一條紀律,或一個規矩,事后很后悔,組織知道后給予了提醒和糾正,可以不作為處分,不計入檔案,不影響提拔任用,這樣給予恰當的容錯如何?并同樣作為一名好干部,并鼓勵其總結教訓,繼續為黨為民工作。
改革者、探索者、敢為者需要勇氣和膽量,但更需要包容、理解、寬容,讓他們去成為攻堅克難、勇于開拓的實踐者,就應當允許有他們敢干、敢做的潛能發揮空間和實踐之路,容錯讓他們不心存疑慮是最好的辦法。
正確對待和處理“公罪”,就是一種有效的容錯方法。主要甄別公和私、主觀故意和無意、錯誤大小、損失多少、負面影響嚴重和輕微、特殊情況和一貫。在這些區別中建立一種能讓探索型、創造型、敢為型奮發的潛能和廣闊舞臺。說到底,就是不能一棍子打死。毛澤東同志在《批評和自我批評》一文中就有在改正干部錯誤中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
往往探索型、創造型、敢為型都存在出發點正確,主觀意愿好,在處理紛繁復雜的事務里,在推進改革中,應用了許多新方法,新措施,在這些方法和措施中肯定有成功者,但也有失敗者,有的甚至犯了一定錯誤,如果沒有容錯機制,那么在哪里去尋找完人?不這樣就會形成“你上坡我上坡,圈圈一樣多,你干啥我干啥,圈圈一樣大”,或等待觀望不作為,當“維持會長”。
目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困難和矛盾疊加,敢于前往是一種勇氣和擔當,如果一足踩空,嗆個半死,再被拖上來打板子,誰會愿意?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