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昌5月21日電 (記者吳齊強)“井岡山今年力爭率先脫貧摘帽,我們不能拖后腿!”江西井岡山神山村,村民有的打糍粑,有的賣豆腐腦,有的開茶館,家家戶戶都動起來。村民張成德的農(nóng)家樂正月開張,如今營業(yè)額已突破3萬元,純收入超過以往全年收入。(人民網(wǎng) 5月22日)
井岡山作為革命老區(qū),其貧困現(xiàn)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不容忽視,尤其是在全面脫貧攻堅的關(guān)鍵時刻,作為革命老區(qū)更不想因為自己而拖了整個事件的進度。于是,在有著國家扶貧資金的幫助下,江西省讓百姓充分發(fā)揮民民主集中制原則,自己決定怎么改、怎么搞、怎么整,力求依靠內(nèi)生動力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
俗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江西省的如此做法筆者認為正是在踐行著這句老俗語。同樣,在這里,我們還應(yīng)該看到一點更值得所有脫貧攻堅戰(zhàn)上隊友們應(yīng)該看到的問題,那就是要事實就是,因地制宜。尤其是做為黨員干部在面對扶貧資金的撥付上,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民主集中的原則,讓百姓真正參與,畢竟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或者說是在當?shù)厣顣r間久遠的當?shù)厝瞬胖腊l(fā)展什么對當?shù)厥亲詈玫倪x擇。
雖然說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了更好更快的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黨中央國家政府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但是如果只是簡單的將這些錢財拿來解了當下的“貧困”燃眉之急,那么錢財用盡的那一天是不是就是貧困又回來的那一天呢?答案雖然不一定是絕對的,但一定是肯定的。所以說要想真正攻下脫貧攻堅的這個高地,那么就不能只是提供錢財,更要結(jié)合實際,提供生產(chǎn)力,讓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內(nèi)動力。也就是說讓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如此一來才算是真正的攻下了脫貧致富的高地,也才算是真正的在建設(shè)小康社會。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