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現代性中的鄉愁

[ 作者:蓑翁論書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6-12 錄入:實習編輯 ]

端午假期,歸鄉看望親人。一天一夜的奔波探訪,到現在終于可以坐在電腦前整理思緒了。思前想后,或許“現代性中的鄉愁”這個標題最能說明我此時的感受。

今年1月份回海安時,生我養我的小鎮醫院大院剛剛拆遷,變成了一片廢墟;而這次回鄉下老家,爺爺奶奶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宅子也面臨拆遷,二老即將搬到附近鎮上的公寓房生活。醫院大院的拆遷,著實讓我在朋友圈里感傷了一把;而臨近風燭之年,要重新適應城鎮的生活(爺爺奶奶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曾在縣城機關工作生活),這對于兩位老人來說,更顯得傷感與無奈。之于文化工作者來說,舊城與老宅的消逝,意味著田園詩意的美好不再;而之于在這些地方生活的人來說,舊居所的消逝,則意味著對新環境的重新適應,有些人會覺得迎來新生,有些人則覺得諸多不適應。那么,對于我們這些早已不在此處生活的游子們來說,舊居所的消逝,又意味著什么呢?僅僅是在朋友圈里的一點記錄嗎?僅僅是一點看似感傷,然而又稍縱即逝的懷舊情緒嗎?我不知道。

想到這里,我才發現,我們對于家鄉的種種鄉愁記憶,其實本身都已經是一種內嵌于現代性的鄉愁。我們慨嘆田園不再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會吟詩作賦,而往往只是拿起手機拍照,在朋友圈里留下只言片語?我們也很少會面對身邊看似熟悉,往往又有幾分陌生的親人傾訴心聲,而只是像我現在所做的這樣,面對電腦,敲打鍵盤,跟因互聯網而變得零距離的世界各地的朋友們交流愁思?我們記錄、訴說和交流鄉愁的方式,都無比緊密地跟手機、電腦、微信、互聯網等現代科技工具聯系在一起。我們用回憶舊日時光來對抗無處不在的現代性,然而我們這種回憶與對抗本身,就是現代性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當我走過醫院大院的廢墟時,我或許還有些許感傷;但當我再步行幾分鐘,看到小鎮另一端的花園洋房和各種各樣的店鋪時,我又會為小鎮的發展和生活便利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為我們誰都明白,即使舊日時光再怎么美好,我們的生活還是要滾滾向前,甚至于舊日時光的那種美好本身,是否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我們對記憶的主觀建構?當自己讀中學時,排著隊在醫院公共浴室打熱水,再排隊跟浴室淋浴間空出位子才能洗澡時,那種生活真的比隨時隨地在現在家中的衛生間沖洗方便、詩意嗎?

既然記憶可以建構,那么對于文化與建筑的意義附加與建構是否能得到允許呢?探訪母校曲塘小學時,我看到校園里多出一處名叫“廣武書院”的院落,小小的院子里清幽無比,環境優雅,兩邊墻上均刻著先秦圣賢的經典名句,書院的名字則得名于曲塘小學的前身——廣武小學,由清末曲塘鎮鄉賢蘇后青先生在1907年創立。從建筑學意義上來說,這座廣武書院當然是一個新近的現代產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座古雅、清凈的書院,確實帶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它既能反映曲塘小學的歷史,也能重新建構包括我在內的曲塘人關于曲小的歷史記憶。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美事一件嗎?難道只能把它稱之為一個贗品嗎?

想到這里,我忍不住會有一些更大膽的引申:我在南京的家位于閱江樓附近,而閱江樓的名稱得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篇《閱江樓記》,距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現在的閱江樓則復建于本世紀初。盡管如此,我們能因為閱江樓現存建筑的新近完成,就否認這座建筑身上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嗎?恐怕不行。任何建筑本身都是一個發展中的產物,不管是在中國還是西方,現存的名勝古跡經歷過多次毀棄與重建的比比皆是。或許只要現存的建筑跟歷史有關聯,能夠被人們賦予歷史和文化記憶,我們或許就應該尊重這種被賦予的歷史性。

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一絲釋然,再回頭路過醫院廢墟時,好像傷感的情緒不再有那么強烈。既然我們的鄉愁,已經是一種現代性意義上的鄉愁,那么就讓我們順應這種鄉愁吧。將來,當我們面對這廢墟上建起的高樓大廈時,我們一樣能記起曾經在這里的童年歲月,或許這樣,就已經足夠。

2016.6.9晚作于曲塘家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蓑翁論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巨大的乳专区 | 在线观看国产不卡秒播AV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无色码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