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高鐵飛馳,高樓林立的北上廣深。一邊是視頻中混沌沉淪的中國農村,兩個如黑白一樣對稱的板塊,正好構成了一個完整真實的中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關于中國農村印象的描述,既有看似客觀的案例和數據,又不時顯露自己關注農村底層的人文情懷。然而這看似“有圖有真相”的表達方式,卻夾雜著不少對農村偏見的“私貨”,讓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私貨一:以偏概全。數據分析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數據的代表性和真實性,只有合理抽樣的數據才能更大程度反映真實情況。然而在這篇文章中,首先是關于該視頻軟件流量統計排名,缺乏客觀性和權威性。其次即便是不考慮權威性,該視頻軟件所呈現出的“奇葩”視頻,在該視頻軟件上與農村相關的所有視頻中占多大比重?這些核心的數據都沒有提供。事實上,該視頻軟件上,既有這些荒誕的視頻,也有很多其他正常的農村生活視頻。質化研究固然需要典型案例,但是不能隨手拿一個案例或截取一個片段過來,說這就是中國農村。這篇文章給讀者創造的印象,是通過穿插數據分析和典型案例帶來的,然而該文數據的信度和效度都存疑,案例又缺乏代表性。
私貨二:移花接木。“搬磚小偉”是多檔綜藝節目的網絡紅人,是否是建筑小工存疑;“快手大媽”是邯鄲叢臺區的;“年輕準媽咪”是河南許昌的……給這些貼上一個農村的標簽,不如叫二三四線城市更為妥當。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為什么一定要把這些荒誕奇葩的視頻貼上農村的標簽?為什么一定要這樣消費農村?
私貨三:虛假相關。看到自虐視頻就想起農村留守兒童的嚴峻生活條件,這是很多人都容易建立起來的相關聯系。然而相關關系不等于因果關聯,更何況視頻中創造的很多印象都是虛假相關。那些荒誕的視頻,發起者為什么要拍這些視頻?這些視頻是否都是因為農村身份才會博得關注的?沒有證據表明,制作、消費這些視頻內容的主要是農村人。不顧因果的虛假關聯經過文字和視頻的沖擊與包裝,便堂而皇之走進很多讀者的心中,想來也是一種悲哀。
讀了這篇文章,很多人都會在心中產生疑問,這是我們心中的中國農村嗎?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農村即便不是“田園詩”,但也不是充斥著“低俗”和“殘酷”的“渣滓地”。真實的中國農村,不是一片繁華,但更不是充滿荒誕和奇葩的魔幻主義集中地。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從荒誕視頻到所有視頻,從該視頻軟件到所有視頻軟件,從視頻印象到所有媒體形式的印象,從媒體印象到實際情況,真實的中國農村遠比幾個荒誕視頻要深邃和復雜。
農村有農村的精彩,只是我們不夠深入。農村的年輕人,也有他們的愛情、生活和夢想,也許不像都市劇中那樣轟轟烈烈,卻別樣醇厚芬芳。他們靠自己雙手奮斗建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拖拉機和現代農場,與城市里的辦公寫字樓里的事業相比,風采絲毫不遜。
今天的中國,人們感觸到的農村印象,無論是熱熱鬧鬧的以農村為背景的綜藝節目,還是節慶期間轟轟烈烈的各種返鄉筆記,其中不乏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但是也往往泥沙俱下,充斥著噱頭、獵奇、幼稚和搞笑,很多時候,一些看似飽含感情的農村印象,卻往往是以居高臨下消費農村的俯視心態。用這種心態和話語看不到真實的農村,更看不到中國農村的精彩,而且會進一步造成農村和城市、真實與想象的對立。
這起事件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為什么這樣充滿漏洞和偏見的農村印象被廣泛轉載?除了很多人獵奇的心態以外,更反襯出在快速變革背景下的中國農村,太缺少優秀的農村作品了,從熒屏、文學到媒體,關于農村的印象缺乏真實、深刻而又動人心弦的作品。當優秀的作品不去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的文化市場就難免淪為低俗的舞臺。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廣袤而深邃的農村面前,不能帶著“偏見”去消費它們,更不能以情懷之名給它們抹黑。要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也要創作更多的優秀作品,真實、生動、全面反映農村的現實情況,以優秀作品滌蕩非主流的偏見想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