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發放給扶貧對象的葡萄苗、百香果苗,卻發放給了非扶貧對象,這里面有沒有權錢交易?有沒有貪腐行為?”廣西百色市檢察院反瀆局局長黃兆飛,在向記者介紹一起涉農扶貧案件時說。(5月19日 新華網)
“陽光是權利最好的防腐劑”。脫貧攻堅本意是為了減少貧困發生率,提升貧困村戶的生活生產水平,通過產業扶持、道路建設,技術幫扶等相關措施,達到脫貧走向致富的目的。提供脫貧的優惠政策和大量生產發展的資金本身是好的,然后,在實際中,搞套取、侵吞,卻讓好工程好項目大打折扣。
攻堅扶貧只是一個起點,重點在于項目落實是否到位,是否一直可持續發展,而落實不到位的項目、資金卻只能是“看起來很美”。部分基層村干部自認為官小權大,都想把扶貧資金這個“香饃饃”變成囊中之物,從而“一手遮天”的進行貪腐,儼然沒有扶貧項目、資金落地的把關意識。而村干部涉及扶貧資金貪腐數量多、法治意識普遍缺失,村級財務管理混亂,監督上存在缺陷的等諸多問題,也讓截留、挪用扶貧資金變得“順理成章”了,而村干部的“霸權”主義,致使村民敢怒不敢言,如此惡性循環,逐漸演變成了易于腐敗的重災區。
不得不說,一些村干部自恃在扶貧領域的‘權力’大,而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本來就屬于傳達政策、上報情況、調解糾紛的作用,非要用所謂的“權”謀私利,過官癮。“一權獨大”的村干部,往往把扶貧項目資金“爭取”的功勞完全扣在自己頭上,進而就想方設法都要雁過拔毛般的蠶食,如部分村干部截留危房改造資金1.8萬到2萬元其中的一萬元,更有聘用會計李某,利用制度漏洞挪用扶貧款近120萬作他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言以蔽之,想要扶貧資金落到實處,不僅要加強資金項目的審核管理,完善制度建設,還需通過剖析案例,分析發案原因,以案說法,進行警示教育,以達到了‘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預防、震懾效果。可以說,扶貧資金和項目是來之不易的,要想落實和使用好,必須要加強黨員干部隊伍的廉政教育,擴大資金內外監督力度,增強干部履職責任意識。如此,才能讓黨員干部形成接受思想廉政教育和敬畏制度管理的心態,這種心態久而久之會演變成廉政文化,讓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形成常態。
作者單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安昌鎮派出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