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年,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風俗性節日。”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到底是怎樣的一股魔力能讓數以億計的中國人不辭辛苦,披星戴月,哪怕是買上一張無座車票,“站”著也要回家?究竟是何種力量使中國所有的城市、鄉村在一瞬間都變成故鄉?
“這是因為有一種特別的年味——‘鄉愁’在深深吸引著他們。”馮驥才動情地說,每一張小小的車票背后都有一份讓人動容的鄉愁。在車票的終點站,有家在那頭,家里有父母、親朋、鄰里,還有那些分外親切的老物件、老陳設,以及童年的記憶。“這些‘數以億計’的鄉愁最終匯流成中華民族千古不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馮驥才指出:“年,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風俗性節日。”從臘八到正月十五,歷時一個多月,南北同俗,普天同慶,是世界上最大的節日之一。每入臘月,春運有如颶風來臨,及至臘月底這幾天,更是排山倒海,不可阻遏。那些長年在外的人,不論身處何地,只要有可能,他們都要上路回家,享受故土和家園的溫馨。
鄉愁,是憂傷的,也是溫暖的;是懷舊的,也是新鮮的。馮驥才說,雖然過年,我們是辭舊迎新,但我們享受到更多的情感卻是懷舊,這也是鄉愁的一種體現形式。“春節里有一種特定的情感就是懷舊。可以說,春節是個懷舊的節日。”懷舊,是對過往生活的一種留戀,一種對記憶的追溯與享受。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懷舊的需求,春節回家過年則是滿足所有人這種情感需要,為此“春運”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民俗節日包含了諸多的精神含義:團圓,歡慶,祥和,平安。”馮驥才說,春運所做的就是把千千萬萬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回他們各自的家鄉,去完成中國人數千年來的人間夢想:團圓。“這個時候的故鄉、故土、故人就變得特別重要,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園和生命的原點,一解鄉愁。這種濃烈的鄉愁把所有的家鄉、把中華大地變成巨大的情感磁場。春運則非常強烈地表達了人們對鄉土的這種眷戀、依戀、留戀之情,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磁場無比強勁的力量。”
“鄉愁”不是簡簡單單詩化的語言,它的內涵很深,它是中華民族情感的維系,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馮驥才表示,過年,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聚攏,更是以故鄉為核心的團聚,抓住鄉愁就是抓住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設想一下,如果沒有春運,那就不會再“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會回家過年,心中也就沒有一年一度團圓的渴望——我們民族不就完全變了另一種性情與性格了嗎?
“當然,這是絕不可能的。”
能夠回家過年無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但也有很多人因為“一票難求”等原因,不能回家過年。
馮驥才說,人在平時的時候,也會有鄉愁,但過年的時候,這種鄉愁會集中表現出來。很多不能回家過年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在“年三十”晚上給父母打電話的聲音明顯跟平時不一樣,很激動,很急迫,似乎更有說不完的話。因此,如果理解了春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政府各有關部門就應該以人為本,在春節假期設定上更加合理化、人性化,讓更多的人能夠回家過年,享受團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