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明委員指出,過去馬鈴薯在解決農民溫飽、幫助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把馬鈴薯作為主糧進行推廣是完全夠格的。“結合西方經驗來看,很多國家都是把馬鈴薯加工成薯條、土豆泥等形式的主食進行消費。我國,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多的今天,也更愿意馬鈴薯以薯條、土豆泥等產品形式進行消費。”他說道。
同時,馬忠明委員表示,出于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考慮,把“馬鈴薯開發”視為解決21世紀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方案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馬忠明委員在訪談中介紹,從2003年到現在,我國糧食年產量12連增,糧食出現了部分品種的節余和結構性的剩余,但是總體來看,糧食安全的壓力仍然很重。“2003年,糧食總產是4.2億噸,但是當初的糧食消費是4.6億噸,供需不平衡;2015年,糧食產量6.2億噸,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當前中國的糧食需求在6億噸左右;2020年可能達到6.7億噸的水平。我國糧食還處于比較吃緊的狀態。”他說道。
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忠明委員認為,我國耕地面積已經不能再擴大,勞動力成本在增加,受到此類因素的影響,糧食總產量增加的余地非常有限,糧食生產后勁不足,因此發展馬鈴薯作為小麥、玉米、水稻的替代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