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將2017年定義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年”,再無疑問。
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優化產品產業結構。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糧食作物要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重點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標志著國內小麥、水稻、玉米等三大主糧將向著“調優”整齊發力,在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的主要目標下,提升主糧供給品質。
小麥:強筋弱筋市場需求強 種植風險高
近年來,隨著國內面粉消費熱點由中低端面粉向高端粉、專用粉轉變,國內強筋弱筋小麥需求量持續提升。但小麥主產區多執行普通小麥最低價收購政策,優質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并無政策的特殊照顧,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較強,再加之優質小麥產量低于普麥、且田間管理繁雜、效益不高,農戶種植優質小麥的積極性并不高。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研究預測部部長、小麥分析師申洪源表示,國內強筋小麥一般用作添加以增強普通面粉品質和做面包的專用粉,弱筋小麥則主要用作加工餅干、糕點等。“以強筋小麥為例,國內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還不能滿足全國需求。一方面,強筋小麥品種退化比較嚴重,優質品種推廣難以跟上。另一方面,對于農戶來說,強筋小麥麥種相對較貴,而單產卻不如普通小麥。一旦遭遇不利天氣影響,很容易降低小麥品質和加工企業收購積極性,農戶種植風險高;而在好的年景,如果沒有企業的訂單收購,也很容易跟普通小麥一樣納入政策性收購,體現不出價格優勢。”申洪源對糧油市場報記者說。
據介紹,近些年來,雖然各地政府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推廣優質小麥種植,但由于優質小麥對生長條件要求較為嚴格,人力、物力投入成本較大,而政府對優質小麥缺乏扶持政策。一直以來,國內優質小麥產量增加較慢,加之生產和收購中沒有做到單種、單收、單儲,優質強筋小麥品質難以得到保障。
申洪源表示,總體來看,相比于強筋小麥,弱筋小麥被關注度更少,市場潛力也更好。重點發展強筋弱筋小麥,一方面要在品種研發上做更多的努力,同時還需要構建穩定產業帶動體系,通過企業訂單種植的帶動,引領農戶更大面積地種植符合其市場價值的強筋弱筋小麥。
水稻:優質稻米受青睞 品牌建設得重視
隨著國內消費結構的升級,優質稻米越來越受到追捧,國內各優質稻米主產區對當地稻米品牌建設更是不遺余力。其中,“吉林大米”品牌的快速崛起被業內譽為“吉林大米現象”,又被專家稱作“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樣本”。
吉林省糧食行業協會會長李福升告訴記者:“中央一號文件如此明確的提出發展優質稻米,對吉林優質稻米產業和‘吉林大米’品牌建設是一大利好,也為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數據顯示,2016年吉林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59萬畝,其中玉米面積5567萬畝,比上年減少332.58萬畝;水稻面積1215萬畝,比上年增加33萬畝。水稻種植面積能夠增加,無疑得益于這幾年吉林大米品牌建設拓寬了大米銷售渠道,提高了水稻種植收益水平。
“吉林大米”品牌建設高度重視對大米品質和檔次的提升,在推廣市場反響較好的稻花香、長粒香、小町等品種的同時,還開發出口感、品質俱佳的圓粒香品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吉林大米精品系列,從“強調數量、解決溫飽”轉向“強調質量、滿足品味”,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糧食需求。
品種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品牌。基于此理念,吉林大米產業聯盟發起成員之一的松原糧食集團,將集團業務上延至育種環節,聯合國內18個水稻育種科研院所打造了“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
“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重點發展優質稻米產業,優質稻米產區也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說明國家給予國內優質稻米產區高度重視,給吉林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和吉林大米品牌建設指明了方向。今年,松糧集團將有6萬噸水稻通過綠色食品認證,下一步將進一步擴大種子硅谷基地的面積和科研院所的數量,除松原外,在白城、四平、通遼等地設立3個分基地,不斷提升稻米品質,塑造吉林大米、查干湖大米品牌。”松原糧食集團董事長寶蒙權對記者說。
據介紹,目前吉林省內大米加工龍頭企業通過流轉土地和開展訂單農業,實施標準化種植、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自有基地面積由品牌建設初期的130萬畝擴大到210萬畝,增長了61.5%,占全省水稻播種面積的17.3%,種植的無一例外都是優質品種水稻;中高端大米產量由初期的8.5億斤增加到12億斤,增長了41.2%,占全省大米產量的15%。
玉米:繼續減面積 加快去庫存
過去的一年,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影響,玉米市場價格一路下行,國內玉米市場生產經營形勢愈加復雜,結構性、區域性供給矛盾不斷凸顯。
據了解,2016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減少了超過3000萬畝,非優勢主產區種植結構調整效果明顯。中國玉米產量在保證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實現12年來首次下降。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區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采取綜合措施促進過腹轉化、加工轉化,多渠道拓展消費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庫存。”2月3日召開的農業部全國春管春耕暨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視頻會議再次提出,今年要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扎實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力爭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改種大豆、雜糧、青貯玉米等作物。2017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仍將持續調減。
國內玉米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糧食安全存在結構性隱患,糧食財政負擔沉重,玉米如何加快去庫存亟待解決。
中國玉米網首席分析師馮利臣認為,2016年,東北三省一區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得到國家和地方財政給予的生產補貼,其中黑龍江企業補貼300元,吉林和內蒙古補貼200元,遼寧地區補貼100元,為東北產區玉米去庫存做出較大貢獻。2017年,東北部分飼料企業也將步入補貼之列。
“一號文件提出穩定生豬生產,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區域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產區轉移,這些都將成為東北玉米就地轉化成產品的生力軍。”馮利臣認為。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調,小麥、稻谷、玉米等三大主糧怎么改?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主任唐仁健指出,首先是調優結構,突出“優”字。此外,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大宗農產品要瞄準優質專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2017年02月07日B0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