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學上,特色往往最能打動人心,最能引發共鳴。在建設上,特色小鎮,同樣具有這種魅力。
蘇州的周莊小鎮、仁懷的茅臺小鎮、賀州的黃姚小鎮,在許多地方,幾乎都有類似基于歷史、文化、地理、產業等基因而形成的特色小城、特色小鎮。千百年來,這些特色小鎮像鑲嵌在地理版圖上的五彩寶石,散發出迷人的光芒,吸引著不同的目光,雖歷經歲月磨洗,仍然懷玉而立,熠熠生輝。
秉承著這些歷史特色小鎮的優秀內核,現在,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特色小鎮作為各地打造魅力城鎮的重要一環,正漸成熱潮,也漸成一景。一些地方相繼提出了建設特色小鎮規劃,希望在若干年內打造一定數量特色小鎮,甚至形成獨具魅力的特色小鎮區域。無疑,這將為新型城鎮化增添更加豐富的內容與色彩。
不過,打造特色小鎮,在實踐中并不像規劃中來得那么直接、那么直觀,它要復雜得多、困難得多。追溯我國特色小鎮的成長歷程,大體有三種主要類型。一種是歷史自然形成,比如以鳳凰、周莊等為代表的山城與水鄉,國內傳統特色小鎮大多如此;一種是由于某一產業或產品自發聚集帶動形成的“一鎮一品”特色,這種類型的特色小鎮歷史形成不少,但更多的出現在改革開放以來,如絲綢鎮、紐扣鎮、陶瓷鎮、印刷鎮等,它們往往成為引領一方發展、見證一方經濟的“特色名片”;還有一種是借助某種發展優勢、通過地方政府推動引導形成的新興特色小鎮,如近些年出現的光伏小鎮、機器人小鎮、金融小鎮、智慧小鎮等。
分析這幾種類型看出,無論是歷史形成的古鎮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產業鎮、產品城”,它們大抵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是歷史錘煉、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自然體現,是人們共同選擇的結果。對這類已經形成特色的小鎮,需要做的就是擦亮它、愛護它,同時對一些褪色的小鎮與時俱進地做好提升與轉型。而新興特色小鎮,大多是在尊重自然、尊重產業的基礎上規劃發展的結果,是政府與市場“兩只手”共同作用的結果。現在各地提倡、推動的特色小鎮,主要就是這類新興小鎮。
這就很自然地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今天我們依據什么、依靠什么來打造新興特色小鎮?從目前一些地方出臺的特色小鎮規劃來看,依據很充分,把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與未來發展方向都做了很好的結合。不過,在一些地方的實踐中,還存在脫離實際追求小鎮數量、沒有基礎堆砌特色而忘了本色的現象。
記者采訪過一位市長,他說3年內要打造5個新興特色小鎮,速度領先其他市縣。至于這些特色小鎮的基礎,他說主要是基于招商引資形成的特色工業產業群,如今快兩年了,尚沒有一個小鎮真正具有發展特色與能力。這樣的雄心壯志并不是個例。目前在城鎮化發展中,一些地方還是以數量指標型為目標,為了與新型城鎮化結合,就把打造特色小鎮作為突出內容。但有的地方所謂特色,主要是引進一個大企業或者一個產業群,形成相關特色產業小鎮。由于各種條件變化,原先打算引進的企業不來了,甚至倒閉了,或者計劃中的市場形勢變化了,原來的特色產業不“特”了,可是“鎮”已經圈了,地已經占了,各種矛盾交織不休。
所以,打造新興特色小鎮,不能僅僅在詞匯上或者數量上做文章,必須依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發展方向,內涵上是新興與特色的結合。“新”在把人的發展放在首位,以五大發展理念統領城鎮化硬件與軟件建設;“特”在尊重人們安居樂業的愿望,統籌城鎮空間、規模、產業結構,避免“千鎮一面”。一句話,特色小鎮的底色是以人為本。忘記了以人為本的底色,特色就會失色,就會變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