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秸稈還田作業時,還多少、還多深、還多久等方面,仍然憑經驗、靠感覺。”7月7日,全國政協召開的“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楊健常委一語道出了目前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個短板———關鍵技術較滯后。
盡管我國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由“十一五”末的70.6%提高到了“十二五”末的80.1%,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改變簡單、粗放、低質、分散處理的利用方式,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滯后。”王小康等不少政協委員也說出了自己對秸稈綜合利用“實際效果不理想”的擔憂。
“秸稈雖然屬于農業產品,但處理利用應當用工業手段。”孫寶啟委員根據秸稈收集難、體積大、重量輕、難保存的特點,提出了一個清晰的工業化發展思路。企業收集秸稈的半徑很難超過50公里,在“收、運、儲”三個環節中存在勞動強度大、運輸成本高、儲存困難等問題。解決這些困難,都需要運用科技創新和工程技術手段,選擇適合當地特點的方式,推進農作物秸稈的本地化、工業化利用。
“大力加強科技創新”以實現秸稈高效開發和集約利用,是協商過程中形成的共識。張全國委員呼吁:“鼓勵秸稈利用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秸稈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有機結合,通過設立秸稈綜合利用基礎研究重大專項、企業技術改造重大專項以及科技創新風險基金,推進秸稈利用技術研發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除了新技術研發,還有不少委員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農機裝備質量和自動化水平給予關注,“同樣一家農機廠商生產的飼料加工裝備,由于對秸稈中石頭雜物等缺乏智能處置手段,不同的人使用故障率有著明顯的差別。”王松委員談到了調研中發現的一個普遍問題。他建議“進一步加大國產農機裝備研發和生產投入,設立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專項資金,組建農業、環保、裝備等聯合科研團隊進行科研攻關,制定秸稈利用農機裝備生產國家標準,提升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秸稈綜合利用類農機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在談到下一步工作考慮的時候,也提到了“加快技術研發”,他認為應該“不斷提高秸稈利用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檔次,降低秸稈利用成本,使秸稈利用的效益更加突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