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羊直接賣不過千把塊錢,現在做成真空包裝的熟食,價格是原來的3倍。”浙江省桐鄉市運北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紅飛很慶幸,在去年羊肉價格下跌的時候,能與食品廠合作搞羊肉深加工,使合作社扭虧為盈。讓好產品“好吃”起來,只是合作社轉型的第一步。今年,他們讓養羊“好玩”起來,辦起了湖羊“農家樂”。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越來越多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像“運北”合作社一樣,由傳統種植養殖業開始涉足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等二三產業,發掘新的增長點,分享農業增值收益。
天然地具有“接一連三”屬性的農產品加工業,面對產業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按照改革創新增動能、轉型升級提質效、落實政策促融合的思想,以農產品加工為引領,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產業功能,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瞄準“有效供給”,激活增長新動能
在山東省壽光市化龍鎮,醬菜加工是支柱產業。但從2014年開始,由于市場飽和,很多廠倒閉,曾以“一天1000箱”銷售業績著稱的佰利恒醬菜廠也陷入困境。“人工成本不斷增高,市場銷路持續下滑,如何讓廠子活下去?”負責人趙文平煩惱不已。
受考驗的不止壽光蔬菜深加工。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產品加工同樣面臨價格“天花板”與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遭遇資金、技術等要素瓶頸。
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居民收入倍增、消費結構變化、消費檔次升級,新需求不斷涌現;技術裝備升級,產業發展空間廣闊。轉型升級,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
這就意味著,農產品加工要實現有效供給:一方面,適應消費升級需要,對農產品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更好地“賣出去”;一方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進行開發,將消費“引進來”,延長農業價值鏈。如此,使“留下來”的農民共享紅利,還能吸引“走出去”的農民返鄉創業創新。
“堅持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工作目標,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工作路徑,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農民創新創業三大任務為工作布局。”在2015年底的全國農產品加工業暨休閑農業工作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如此表示,為今后一個時期農產品加工系統的工作定了基調。
三大工程引領,打造產業“升級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從供給端化解過剩產能,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推動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產業集群轉變;發展休閑農業,要與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引導農民創業創新,要以營造良好的環境、激發農民創業創新活力為主線。”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說。
為此,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重點實施“三大工程”: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加快發展產地初加工,推進精深加工,提升主食加工水平,推動綜合利用;休閑農業提升工程,培育休閑農業品牌,發掘農業文化遺產,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農民創業創新服務工程,落實和創設農民創業創新政策,培育帶頭人,搭建平臺。
在促進加工業轉型升級中,中央財政安排9億元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新疆今年的項目實施區域擴大到全疆的83個縣市,累計建成各類農產品初加工設施7609座,每年項目的收益可達40億元。
各級政府千方百計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河南提出加快選育推廣優質專用糧食品種,引導技術水平低、虧損嚴重的糧食加工企業退出。湖北連續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形成了集群發展的格局。
加工企業紛紛加強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西王集團對玉米種皮、胚乳等分離加工后生產纖維飼料和淀粉糖等,提高綜合利用率。光友薯業研發全薯營養粉絲、馬鈴薯早餐等系列食品,引領馬鈴薯主食消費。
在提升休閑農業中,農業部重點打造“3+1+X”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體系,部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活動,發布528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1502個精品點,吸引2億游客到鄉村休閑消費。
休閑農業起步較早的地方已經著手促進多元發展。四川推動休閑農業從單一經營主體“農家樂”向多元經營主體轉變,例如雅安市名山區中峰鄉牛碾坪打造茶旅綜合體,帶動周邊10多個家庭農場發展休閑茶莊、30多家農戶興辦“農家樂”。
在服務農民創業創新中,農業部以完善一套政策、搭建一批平臺、培育一批帶頭人、總結一批模式、構建一個服務體系為工作布局,部署農民創業創新服務工作。聯合印發《關于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力爭到2020年讓所有有意愿返鄉創業人員都能參加一次培訓。
各級地方政府通過提供創業資助券、給予政策性貸款授信、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等方式,為創業者服務。浙江、黑龍江等地農業部門實施的“候鳥回歸”計劃、“春風行動”等經驗在全國推廣。
實現平穩運行,開拓融合發展新境界
圍繞市場需求,致力于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功能的調整和轉變,已經讓先行者嘗到了甜頭。
壽光“佰利恒”醬菜廠在摸索中找準了消費需求:把醬菜產品搬上互聯網,推向全國;研發低鹽醬菜,專攻南方市場;配備檢測設備,把控質量……企業利潤逆勢上揚,單月銷售額正向100萬元挺進。
桐鄉“運北”合作社的湖羊“農家樂”帶來了意外收獲,“光‘五一’這3天,就接待了1500多人。”王紅飛說,下一步打算利用市里推動莊園旅游的機遇,建設湖羊莊園,把湖羊經濟做精。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全國農產品加工業運行良好,信心指數提升,呈現“生產成本平穩、產量總體增加、盈利能力提升”的態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1~5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據農業部監測,二季度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家信心指數比一季度提高6.1點,呈景氣狀態。
除了數量上的穩中有增,各部門聯合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步子更穩更快。農業部正在編制《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產業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配合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范工程;配合財政部在12個省市開展農村產業融合試點;配合中國農業銀行布置金融支持融合發展,推薦了448個產業融合項目和403個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安徽、河北等省也出臺了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建立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下一步,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將繼續積極引導加工企業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力爭出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繼續精心實施初加工補助和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深入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創建,鼓勵鄉村建設資金向休閑農業聚集村傾斜。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民創業創新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8-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