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編從產城融合角度,向大家解讀了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推進特色小鎮發展的緣由,這也是破解“鬼城”僵局的藥方之一。今天,小編再從農民工市民化角度,解讀一下特色小鎮戰略更為豐富的內涵。
發展特色小鎮的實質是什么?實現就地城鎮化。我們提到城鎮化,往往會認為只有把農村人口集中到城市、甚至是大城市之中才算是實現了城鎮化,這種認知我們稱之為異地城鎮化。但實際上城鎮化的核心并非農村人口在地域空間上的轉移,而是就業的非農化。
以發展已有城市、引入農村人口為核心的異地城鎮化理念一直主導著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造就了一大批“巨無霸”城市,吸納了大量農村人口,但也帶來了族群撕裂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事實證明,以城為本的異地城鎮化并非城鎮化唯一道路,過度發展的異地城鎮化日漸成為中國城鎮化繼續發展的阻礙,進入城鎮化下半場,以人為本的就地城鎮化應當受到更多重視。
以城為本的異地城鎮化
異地城鎮化是一種以城為本的理念,只有發展足夠大的城市,才能裝進足夠多的人,人要為城市發展服務,這是其底層邏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城市的發展一直如火如荼,規模急劇膨脹,人口快速涌入。我國目前有6個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500萬以上的21個,100萬以上的134個;而美國3.6億人口,百萬人口規模城市只有9個。異地城鎮化理念指導下的中國大城市的確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那么,沿著這條發展軌道,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進展如何?表面亮麗光鮮,實則另有隱情。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1%,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7.5%。這意味著什么?雖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平均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以上,由改革開放前的“十億人口、八億農民”變為了城鎮人口超過一半,但城鎮人口中的三分之一實際處于“人在根不在”狀態,這個56.1%可謂“飽含水分”。
為何有如此大量的人口在城市工作卻難以真正留下?這兩億多人口大多數是農民工及其親屬,他們在城市長期居住務工卻沒有城市戶籍。顯性限制是戶籍制度,但深層次原因則是大城市在以城為本理念下生發出的自私心態。
大城市對他們的普遍態度是“歡迎打工,拒絕落戶”,由于大城市資源有限,難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同時,大城市維持正常運轉又需要大量從事基礎工作的勞動力。因此,大城市一方面敞開大門歡迎農民進城務工,從事城市居民不愿承擔、又不可或缺的臟、苦、累的工作,如建筑、環衛、保姆、餐飲、搬運等;另一方面卻又往往對農民工平等享受“市民化”權利等訴求選擇性漠視。大城市實質上是在犧牲農民工群體利益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農民工的角色是城市服務者而非主人。他們為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始終不能被真正接納,站在他們的角度觀察,這種異地城鎮化其實是“偽城鎮化”。事實上,異地城鎮化不僅引發了諸多城市問題,對農村生態也是一種撕裂。
異地城鎮化對農村的撕裂
就業是城鎮化的核心內容,而異地城鎮化迫使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外出務工、遠離家人,劇烈地改變了農村地區的生態和文化。
異地城鎮化導致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等突出現象。歷次普查數據表明,農村年輕人口比重不斷下降。20~39歲年齡人口從2000年到2010年下降了4.5個百分點,0~19歲下降了7個百分點,40~49歲人口比重上升,50歲以上比重上升?!暗诹稳丝谄詹椤睌祿@示,我國農村地區沒有成年男性在家的家庭戶達到了26.48%,而只有老人、兒童在家的情況,也達到了14.37%。5000萬留守兒童多處于成長發育關鍵時期,父母言傳身教的缺失極易導致其心理發生畸變,形成錯誤價值觀。近6000萬農村留守婦女,頭頂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生活壓力大“三座大山”,年紀輕輕就被迫進入“活守寡”的生活狀態。而對于老人而言,本身中國極其強調孝道,“父母在,不遠游”,現如今子女卻不得不為了生計而遠走他鄉,留下雙親孤獨終老。異地城鎮化下,闔家團圓竟成了一種奢望,農村地區的家庭和睦與穩定收到巨大沖擊。
村落“空心化”也日漸突出。近年來農民工整體外出的比例在不斷上升。現在的很多農村地區,村鎮中留下的盡是老弱婦孺,基礎設施破敗不堪,農業生產勉力支撐,年輕人在這里找不到機會,沒有任何娛樂,早早地選擇外出打工,暮氣沉沉成為這些地區的真實寫照。而發達國家的經驗早已表明,城鎮化過程中鄉村社區的衰敗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長此以往,很多村落會就此消亡,變成一片荒蕪,而散落于其中的一些歷史悠久的特色建筑、歷史古跡也會隨之而湮沒。
鄉土文化漸趨衰亡。費孝通老先生的《鄉土中國》廣為人知,中國傳統文化根源就在農村。農民家門口貼著的花樣剪紙、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各地別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一不體現著中國數千年沉淀下來的傳統文化。然而,隨著農村地區的日益衰敗,這些文化遺產岌岌可危。家族觀念、風俗禮儀這些維系國人情感寄托的鄉土觀念,也在異地城鎮化帶來的劇烈變化中被漸漸淡忘?!班l土中國”很可能在不久之后成為一種記憶。
以人為本的就地城鎮化
推進城鎮化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建造多少恢弘壯麗的城市,而在于讓更多人真正享受到現代城市給人的生活帶來的便捷,讓人在城市化生活方式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簡言之,城鎮化要以人為本。而“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的就地城鎮化,可能就是最符合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理念。
李克強總理在做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就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出了“發展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容納更多的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讓他們掙錢顧家兩不誤”的思路。這段話是給中西部說的,但是對全國各個地區而言,都有指導意義。
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視角既要在城市,也要在農村。7月22日,在出席“新都市圈生態·未來城市峰會”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回頭看這些年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雖然取得的很大的成就,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城市管理體制過多的把資源集中在特大城市。問題日益尖銳,道路需要反思,大城市可承接的人口接近上限,何不將目光轉向農民的家鄉?畢竟城鎮化并不一定意味著人口和產業的絕對空間轉移,而是農村人口就業非農化。
7月2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未來城市學術沙龍做主題報告時稱,中國是原住民國家,會有一種鄉情,人們的根在農村。發展就地城鎮化能夠更多地遵從農民的意愿。將他們的家鄉因地制宜地發展起來,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等措施來讓農民主動留下,成為真正的市民,而不是“城漂”,讓他們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時還能“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
此次三部委提出的特色小鎮戰略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注重發展特色產業、注重傳承傳統文化,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宜居環境建設、注重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讓更多的小鎮真正成為就地城鎮化的載體,讓更多的人留在小鎮居住,吸納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小鎮就業,讓小鎮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居住環境。
作者系未來城市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財經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