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互聯網+”現代農業和新農民創業創新展覽展示、信息大集活動上,集中展示了國內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農業云、農產品電商等應用成果,手機配方施肥,蔬菜病蟲害視頻“問診”,物聯網設備出租……現代農業網上“沖浪”,吸引了不少參會者圍觀。
只要發布信息,就有周邊農機手“搶單”——
小麥收割也能“滴滴打車”
只要農戶把小麥的收割面積、地理位置等信息發布到App 上,馬上就會有周邊的農機手來“搶單”。農戶可以根據農機手的歷史評價進行篩選,從而聯系談價格。在展覽展示現場,農機直通車“農業版滴滴打車平臺”吸引了眾多參會者。
據介紹,農機直通車是由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主辦、農業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承辦、北京久其移動商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的一個國家級惠農公益平臺。它能為用戶提供農機作業、生產管理、應急調度、農機展臺、供需信息等服務,從而讓農業活動變得簡單方便。其中,農機作業這項服務,農機直通車更采用了“滴滴打車”模式,為農機需求者(種植戶、作業經紀人)和農機擁有者(合作社、農機手)搭建了一個信息對接平臺,通過預約服務和即時服務方式,可有效解決“我的麥子誰來收”和“我去收誰的麥子”的問題,促進作業農機的有序流動。
現場工作人員說,這個平臺實現了農機資源的可視化和動態管理,作業數據更準確,應急調度更快捷。不但可以實時監控全省農機在各地的分布情況以及農機手信息,還與各省農機管理部門的大數據共享,在極端天氣情況下可以進行應急調度。截至目前,已有來自33個省(區、市)及農墾、兵團的399469個用戶和1.3萬合作社在平臺成功注冊,累計發布作業信息2.2億畝,發布各類農機作業相關信息295萬條,共有9536名用戶通過手機客戶端完成了作業信息對接。
借助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各種便捷的農業服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湖南“田間道”手機配方施肥,不僅讓農戶實現精準施肥,還可以保護耕地土壤環境,實現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可勝集團”旗下的“蜻蜓農服”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一攬子專業服務,包括機械服務、土壤修復、農業大數據,以及農場規劃、公司策劃、土地代管等。
打破傳統模式,將產業鏈向上游拓展——
移動電商尋找“源頭合伙人”
作為農產品產銷對接的重要平臺,農業電子商務近年來發展迅速。在展覽展示現場,既有蘇寧、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也有“美菜”“萬家鮮”等新興電商平臺,他們憑借著各自的優勢發展用戶,服務“三農”。
“美菜”通過B2B的模式,將田間地頭和城市緊密地聯系起來,自建物流一站式到達城市餐廳,保證了農產品供應的數量與規模。“美菜”打破了傳統電商模式,將產業鏈向上游拓展,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為農民提供化肥、農藥、種子購買及種植的專業意見,給出更科學的規劃等全套服務。同時,“美菜”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用以銷定采、以采定產的方式調整農產品結構,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目前,該企業正在全國尋找“源頭合伙人”,也就是農業基地的專業服務團隊,可以幫助種植戶解決各種問題,包括農業保險等服務。這樣可以與各基地的關系更緊密,全程把控農產品質量、種植品種、種植技術等,以此來建立一套基地標準。
“我們的目標是服務農民,通過銷售保證農民收入,讓他們有種菜的積極性,進而實現良性循環。”“美菜”創始人劉傳軍說,來自四川汶川的簽約農民老汪,原來只承包4畝地,基本靠天吃飯,碰上收成不好的年份,生活舉步維艱。自從簽約美菜直供合作基地,老汪承包的田地越來越多,現在已有上百畝,開上了卡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大學生、“海歸”返鄉創 業,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農產品換新裝網上賣了上億元
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不少大學生、“海歸”返鄉創業,成為職業農民,還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在展覽展示現場,海南石山的古法紅糖、富硒黑豆等農產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海南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通過村民創業創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海口綠野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郭霖,法國留學歸國后曾在世界500強外企就職,2015年返鄉創業成立電子商務平臺“火山公社”,以“互聯網+”的新技術、新理念為核心,通過整合當地零散的農戶、互聯網農業協會、農業專業合作社等資源,打通線下和線上的傳播、銷售渠道,讓有機的原生態農產品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將傳統的火山黑豆、荔枝、紅糖等農產品重新設計包裝,通過“優電聯盟”等互聯網平臺,銷售一路上漲,成功售出火山農產品上億元,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從5428元增加到8652元,為海南“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通過互聯網營銷,不僅賣出了產品,還賣了品牌。安徽龍亢農場將物聯網技術優勢和“電商”實現有機結合,啟動了“我的開心稻田”項目運作,用農業物聯網技術、按照有機食品的理念,建設可遠程實時監測的看得見的有機稻米生產基地和生態休閑觀光基地,用互聯網金融-眾籌的模式面向消費群體進行產品營銷。消費者在認籌的過程中,一起參與相關農事勞動,強化了他們對農場品牌的忠實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蘇州日報09.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