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屢破糧食安全紅線中國“大豆戰爭”敗局已定?有利可圖
中國大豆行業的確需要做一番徹底的自我反省。
2016年上半年,中國累計進口大豆3856萬噸,較去年同期的3511萬噸增加345萬噸,增幅為9.9%。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5/16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將達到8300萬噸,同比增加465萬噸。
這也意味著,到2016年底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將超過2015年85%的歷史高位。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達8169萬噸,占世界大豆貿易量的比重超過65%,對外依存度在85%以上,形成了進口大豆主宰中國大豆市場的嚴峻局面。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國糧食自給率需維持在95%以上。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對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做出調整,口糧自給率基本達到100%,谷物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國糧食總體自給率長期要保持在80%以上。主糧包括稻米、小麥、大豆、玉米。
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屢破糧食安全紅線已并非新聞。2001年中國對外開放大豆市場,外資企業不斷涌入國內。2004年,更是有大量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被外資兼并。比如,全球最大的四家跨國公司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已控制了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
更有人形容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中美之戰。原因是,美國政府自1990年代起,每年都拿出190多億美元補貼大豆。農業機械化使其生產成本較低,加上有政府補貼,其成本遠低于我國的大豆生產。而部分美國跨國公司的戰略企圖很明確:低價買入享受巨額農業補貼的美國大豆,再高價賣給我國的壓榨企業,賺取壟斷的貿易利潤。
同時,由于美國大豆價格低于國產大豆,迫于成本壓力,國內許多加工企業紛紛采購美國大豆。據相關人士測算,用國產大豆來加工壓榨的話那么都不會有利可圖,而且虧損的還不少,大約虧損都在150元/噸到300元/噸左右。
顯而易見,從2001年到現在圍繞大豆的這場“戰爭”,勝敗已見分曉。但糧食安全關乎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中國沒有任何退路,必須改變現狀。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表示,中國食用油自給率必須穩定在40%以上,才能確保中國在非常時期的基本生活供應,同時維護國際價格穩定。
那么,如何打破進口大豆占中國市場統治地位就成為關鍵節點。
目前,國產大豆在市場上的尷尬處境在于,國產大豆單產較低且價格較高,再加上下游的糧油制造商從成本考慮自然大量采購進口大豆。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在2012年時曾表示,以每年中國進口的大豆數量為基數,將國產大豆的現有品種和技術水平綜合測算,需要4億多畝土地,接近目前玉米或者水稻的播種面積。
2015年11月,農業部下發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計劃今年調減玉米種植1000萬畝以上,而調整出來的這1000萬畝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來改種大豆。
2016年9月,黑龍江省下發了《2016年黑龍江省玉米改種大豆輪作補貼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規定:2016年黑龍江省玉米改種大豆輪作補貼試點面積為650萬畝,補貼標準為每畝150元;補貼重點向大豆主產區傾斜。
即便如此,現有的大豆耕種面積和補貼政策還遠遠滿足不了大幅提高中國大豆自給率的問題。
部分業內人士也曾提出過,利用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手段針對進口大豆尤其是美國進口大豆。中國可以借助反傾銷調查,合理合法地了解進口大豆的種植、生產、銷售等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情況,從而汲取到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也有利于國內大豆的種植、生產及銷售等等。
但反傾銷調查是把雙刃劍。考慮到目前中國對進口大豆的依存度高居不下,如果進行反傾銷調查,短期內必然會造成國內大豆市場產生劇烈波動,甚至影響到全球大豆市場。這對中國大豆行業發展來說未必就是好事。須放眼全球市場并充分做好大豆儲備的前提下方有實施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絕大部分進口大豆都為轉基因大豆。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問題,在全世界范圍內,始終都還沒有達成共識。
此外,中國雖然目前也有大豆的保護價收儲等等一些政策,但從近年的具體實施效果來看,越來越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
破局的核心要素還是要調動社會資本和產業資本對大豆市場的積極性。更為直接地說,讓大豆產業變得有利可圖。
當然,這里并非是要大豆貿易商通過違約的方式玩資本游戲。2014年,曾有媒體公開報道中國幾家大豆貿易商天真地認為,通過集體違約就能夠把美國期貨市場上的大豆價格拉下來。
如何讓資本對大豆產業感興趣?
從大豆的產業鏈來講,無非是上游的種植業和下游的加工產業。種植業萎縮必然影響到下游加工業,這是環環相扣。
顯然,讓資本順利進入上游產業是解決的根本途徑之一。由于涉及到土地問題,這里面需要管理層必須進行系統性規劃,讓資本能順利進入并得到有效管理。只有資本進入以后,大豆種植業才能進行規模化種植,成本就必然會相對降低,這會拉低國產大豆價格,提高競爭力。前提條件是,國家相關部門應在相關稅收、補貼等政策上對規模化種植企業進行力度較大傾斜。
這樣就不用等到遙不可及的國產新型大豆研制成功,大豆種植業就已變得有利可圖,也勢必引發資本迅速聚集。在記憶有些模糊的2005年中國光伏產業第一波發展高潮期間,浙江商人扛著整麻袋的錢蜂擁而至就是最好的例證。
可以預見,大豆種植業的迅猛發展,必然會帶動下游大豆加工產業的發展。而隨著資本的迅速聚集,大豆種植業的競爭也勢必更為激烈。
市場端的變化也迫使大豆種植業企業去涉足下游產業,以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行業上下游企業重組、并購也將隨之而來。同理,下游企業也會積極進入上游領域,以降低企業成本。
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說,未來形成幾家有較強實力的大豆企業集團也有利于抵制外資企業控制中國大豆市場。由此,形成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攜手推動大豆產業迅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或許這樣的想法還存在一些不足,但如果有利于降低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推動中國大豆產業發展,甚至產生一兩家在全球范圍內較有影響力的中國大豆企業,不妨值得一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經雜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