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精準扶貧”?概而言之,精準扶貧就是誰貧困就扶持誰,不允許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導致扶貧工作因“脫靶”而“放空槍”。
在脫貧攻堅如急令的當下,筆者以為,要打好扶貧困攻堅戰,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須立足實際、著眼實效、兼顧長遠,關閉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大灶”,防止扶貧政策在落實中跑偏錯位;開好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的“小灶”,讓扶貧對象在扶貧中“開脾健胃”、“強健筋骨”,早日奔上致富路。
首先,扶貧對象要精確識別。這是精準扶貧的前提,也是關閉“大灶”、開好“小灶”的前提。
精確識別的目的,就是要把誰是真正需要扶貧的對象識別出來,讓扶貧政策和措施落地生花、結果,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在貧困戶的識別上,國家公布有識別標準,在貧困戶的認定上,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整套科學嚴謹、保證公開公正公平的程序。但是,我們從媒體上看到,個別地方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法仍然“健在”,精準扶貧中“排排坐,吃果果”、“你有我有全都有”現象屢見不鮮。而在貧困戶的識別、認定上,或因發揚基層民主力度不夠,或因部分程序遵循把關不嚴,導致個別非貧困戶被納入了精準扶貧之列,溫飽有余還在“壯膘”;而個別貧困戶卻因“人脈稀少”被拒之于精準扶貧門外,“雪中”度日卻得不到“炭火”的溫暖。這樣的扶貧,顯然難稱“精準”,也難以達到“精準扶貧”目的。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嚴格執行貧困戶標準,嚴格遵循貧困戶認定程序,切實把誰是真正需要扶貧的對象識別出來、認定下來。摒除平均主義思維方式和做法,關閉人人共享的“大灶”,將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資源“精準”地用在貧困村民身上、“精準”地用在扶貧的刀刃之上。
其次,扶貧對象要精確幫扶。這是精準扶貧的關鍵,也是關閉“大灶”、開好“小灶”的關鍵。
作為一名基層水利干部,筆者經常跟農民群眾打交道,而且在“聯村幫扶”“結對幫扶”等工作中,多次走家串戶上門開展調查、征求意見。據我調查了解,導致農民群眾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集中在因病因殘、年老體弱、缺少勞力、不會持家、不善經營,還有部分則是缺乏項目、或資金、或技術,也有極個別卻是好吃懶做等惡習。
因此,在精準扶貧中,就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工作方針。在做到具體分析、充分論證并征求扶貧對象意見的基礎上,按照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則,圍繞每一戶貧困戶、每一位貧困人員如何脫貧量身制定實施方案;對特殊個案,還需要針對不同的階段和目標,精準制定系列實施方案。
對癥致貧原因開好“小灶”,對于扶貧對象而言,其扶貧“食“套餐”不但“可口適胃”,而且“強筋健骨”。這樣的幫扶,才堪稱精準、精確,才能使扶貧政策、資源的效用最大化,從而實現“精準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基層黨委政府和廣大干部要敢干擔當、勇于作為,吃透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神并將其落到實處,確保5000多萬貧困人口如期實現“精準脫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