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西紅柿味道很正,還是沙瓤的,好吃!”在山東費縣舉辦的2016年第五屆西紅柿節新聞發布會上,臨沂市民張大娘手托著西紅柿一個勁地說好。張大娘手中的西紅柿來自胡陽鎮萬畝西紅柿基地,胡陽鎮一直以來有種西紅柿的傳統,近年來政府通過引導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改進種植品種、創新營銷方式,使西紅柿逐步走向了高端市場。這是費縣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體現,合作社則是供給側改革的排頭兵。
品牌帶動 老樹發新芽
3萬畝的西紅柿種植基地,50多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行駛中一座座規格類似的蔬菜大棚多到讓人眼花繚亂,宛若置身迷宮。費縣胡陽鎮位于沂蒙山南麓、費縣東北部平原,土壤肥沃,以砂壤土為主,有機質豐富,速效鉀含量高,特別適合西紅柿種植。
然而胡陽鎮盛農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學義對記者說,“2010年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社員們一味地注重西紅柿的產量,忽略了品質,種植效益并不高。”朱學義也是胡陽鎮新和村秦家屯組長,當時應組員的強烈要求成立了合作社,守著金山卻不能轉化成效益,朱學義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僅是盛農合作社,當時先后成立的20多家以西紅柿種植為主的合作社情況都差不多。
為改變現狀,提高西紅柿品質,費縣多次組織省市農業專家到各個合作社調研試驗新技術。功夫不負苦心人,本地獨有的胡陽西紅柿終于孕育成功,它不僅耐儲運,而且果肉沙質,生食甜酸清香,熟食甜香細膩,營養價值高。
僅僅是品種的改良還遠遠不夠,提升附加值才是王道。胡陽鎮鎮長賈衛國介紹,近年來,胡陽鎮連續舉辦了多屆西紅柿擂臺賽和西紅柿大會,大力推介宣傳胡陽西紅柿,使胡陽西紅柿的品牌價值逐年提升。胡陽西紅柿2013年獲得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在2015年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獲評價值2.47億元。
產品要有銷路才是真的好。朱學義說:“2013年開始,縣政府幫我們聯系上海郊區批發市場收購,2016年10月,我們與上海蔬菜集團、西郊國際簽約,成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產基地。” 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盛農合作社還建設了高標準的現代農業服務中心,中心配置了農民田間學校、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西紅柿文化館,安裝了全程數字監控系統,并與上海蔬菜集團總部互聯,建立了完善的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
現在,胡陽鎮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數量增至50多家,引領周邊幾個鄉鎮發展優質蔬菜3萬余畝。據統計,這幾年西紅柿等各類蔬菜種植使農民人均收入達9000元,占家庭成員年收入的90%以上。
不只是西紅柿,費縣的核桃也十分有名。在費縣馬莊鎮,核桃漫山遍野,11萬畝核桃園不僅是馬莊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成了農民脫貧增收的金疙瘩。要知道,以前這里的核桃種植十分分散,不能集中采摘,效益也不高。
2011年以來, 費縣依托全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核桃產業項目,推進核桃園“東連西接”工程,累計投資5800余萬元,新建核桃標準化示范園5個,完成核桃建園造林6.75萬畝,形成了貫穿馬莊、費城、新莊、朱田四個鄉鎮的核桃產業帶。
2014年成立的青石嶺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除了統一為社員提供技術支持、統一管理和銷售外,還與本村16戶貧困家庭簽訂幫扶協議,免費嫁接改良核桃樹、給核桃去皮清洗,并以每斤高于市場0.5-1元的價格收購。不僅種核桃,青石嶺專業合作社在2015年還試點林下經濟,散養400只公雞和100只母雞,當年獲利2萬余元。目前青石嶺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有300多名社員,核桃種植面積超過4000畝。
青石嶺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只是馬莊鎮32家核桃專業合作社之一。據介紹,費縣已有省市級核桃標準化基地12處,已注冊 “金芍藥”、“涑源”、“蒙禾”等品牌商標10個,年產核桃2200萬公斤,年產值1.8億元。
產品標準提高了,延長產業鏈才有基礎。為充分挖掘核桃附加值,沂蒙小調特色食品有限公司已投入 1500萬元,引進核桃油加工線一套,年加工核桃300萬公斤。據介紹,費縣已有核桃油加工企業3個,年加工核桃 500萬公斤,費縣蒙禾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蒙禾”牌核桃油進行了有機核桃油認證,并被評為臨沂市首屆沂蒙優質農產品知名品牌、第二屆十佳品牌。
“嫁接”旅游 農民樂開花
2016年7月,馬莊鎮核桃峪村喜炮聲連連,核桃山谷生態園飯莊正式開門營業。居于半山腰處的小小生態園里,遠近游客往來不絕。走進新開業的“核桃山谷”生態園,核桃密林匯成的通幽小道上,散列著6間小屋,1個大廳,還有4個核桃主題文化小院供游客租住休息。琥珀核桃、核桃酥、甜蜜桃仁、核桃仁燉雞蛋、烘焙核桃、辣醬核桃、核桃炒雞丁等菜品齊上桌,湊成了一席“核桃全宴”。
該村“第一書記”金棟說:“核桃峪最大的劣勢就是地處山區,位置偏僻,很難引進項目。但是這一劣勢也是一大優勢,山區先發展林果產業,再發展林下經濟,最后利用現有的林下經濟發展鄉村旅游,造‘核桃山谷’生態園,逐步形成集餐飲、住宿、采摘、觀光為一體的綜合農家樂才能帶動周邊更多的百姓脫貧致富。”
目前,馬莊鎮已建成吃、住、游一體的農家樂20余家,核桃從業人員達20余萬人。
在青石嶺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的陳慶田今年58歲。常年在外打工的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外打工每月4000-5000元的工資,還要扣除生活費。現在在家門口打工,工資不少,還能照顧家里,一舉兩得。”現在,他每天工資120元,“這些不比在外面掙得少。”陳慶田笑著說。
目前,費縣共有合作社1727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11家,市級示范社54家。費縣農經局局長楊青云對記者說,農民合作社作為費縣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這些年通過創新農產品品種塑造品牌,通過創新銷售方式帶動產業鏈形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還遠遠不夠。未來,隨著高鐵開通,旅游效應將會進一步揮發,農民的腰包也會更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