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呈現四個基本特點:
一是民營企業數量增長迅速
在開展對外農業投資的609家境內企業中,僅有34家國有企業,數量遠遠小于民營企業。2015年,國內民營企業共投資21.6億美元,占比59.2%;在境外設立695家農業企業,投資覆蓋了9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3家民營企業投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分別是天津聚龍嘉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民營企業發展迅速,但平均投資規模水平較低,與國有企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二是亞洲和歐洲是投資重點區域
目前境外設立的764家農業企業中,有382家企業位于亞洲,主要分布于老撾、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泰國等地;有139家企業位于歐洲,其中超過一半的企業設立在俄羅斯,在亞洲和歐洲的境外企業總是占總體的68.2%。從投資規模上看球,亞洲是六大洲中投資流量和投資存量所占比重最大的區域,而對俄羅斯的投資占整個歐洲投資的一半以上。這種特征反映了我國企業在選擇對外農業投資區位時具有一些共同的行為趨向:一是對周邊鄰近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將其作為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基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風險;而是對發達國家的優質企業進行并購投資,學習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市場份額。
三是企業單項投資規模水平偏低
2015年,我國共有609家境內機構開展了對外農業投資。在這些企業中,單項投資規模超過1000萬美元對僅有55家,所占比例不足10%,絕大部分企業對外投資額度少于500萬美元。近年來,我國對外農業投資流量和存量總體上呈快速增長趨勢,但與其他行業相比規模明顯偏小。目前,我國開展對外農業投資的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抗風險能力不足。
四是并購投資呈井噴式增長
縱觀我國企業對外農業投資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到投資方式的轉變,尤其是海外經營經驗豐富的大型企業更加注重以褐地投資的形式,即并購或者收購的形式參與海外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進一步反映出企業走出去實力的增強。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為例,從2000年開始到2013年進行全產業鏈布局階段。通過跨國并購加速國際化進程,深度開展國際合作,構建了15條產業鏈,全產業鏈局部逐漸完善。2014年,中糧完成了對尼徳拉集團和來寶農業(2015年更名為中糧農業)的并購,在巴西、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烏克蘭等世界糧食核心產區取得了倉儲、港口物流設施等一批戰略資源。
中國對外農業投資業呈現四大發展趨。
一是投資流量呈快速增長趨勢
2013-2015年我國對外農業投資流量實現了較快的增長,年均增長率為67.6%。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深入和國家對農業走出去的大力支持,預計未來我國對外農業投資流量仍會保持強勁的上升趨勢。
二是企業新增對外投資意愿較強
截至2015年底,在609家境內投資機構中,160家境內企業有新增對外農業投資的意向,占比26.3%。其中,最小意愿投資規模為1.0萬美元,最大意愿投資規模為30.7億美元,對外新增意愿投資總規模為64.4億美元。
三是投資輻射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
截至2015年底,再有新增投資意向的160家境內企業中,選擇參股方式新增投資的有21家,占比13.1%;控股方式投資的有28家,占比17.5%;全資投資的共有111家,占比69.4%;是我國對外農業投資的主要投資方式。
投資主體方面,在160家有新增投資意向的企業中,股份合作公司4家,占比2.5%;股份有限公司18家,占比11.3%;有限責任公司96家,占比60.0%;國有企業10家,占比6.3%;私營企業25家,占比15.6%;中外合資企業1家,占比0.5%;其他類型企業6家,占比3.8%。
投資主體多元化是未來我國對外農業投資的發展趨勢,各種類型的民營企業在農業走出去戰略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四是區域分布更加廣泛
區域分布方面,境內共有160家企業預計2016年在境外新增設立201家企業,分布在亞洲112家,占比55.7%;非洲27家,占比13.4%;歐洲39家,占比19.4%;北美洲11家,占比5.5%;大洋洲10家,占比5.0%;南美洲2家,占比1.0%。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分析報告》(2016年度),中國農業出版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