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15:00時,全國政協圍繞“十三五”規劃制定和實施,積極開展視察調研、協商議政,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建議。邀請厲以寧、陳錫文、易綱、常振明和許家印等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十三五”經濟發展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針答問時以玉米為例,對中國糧食的供給側改革進行解讀。
陳錫文舉例,我國玉米產量去年4400多億斤,是五個糧食品種中產量最大的,總體來講對于需求來說略顯多一點。但是玉米品種去年進口,再加上可以替代玉米的品種進口,達到了880億斤,本來玉米產量已經有點供過于求,又進口了880億斤,顯然玉米品種是多了。
陳錫文認為,從糧食整體來說,很難用“多”、“少”去概括。一是總產量在不斷增長,但是糧食的品種結構在供給方和需求方還存在著明顯的矛盾。比如大豆明顯缺了,玉米明顯多了,供求之間最主要的還不是總量的矛盾,總量差400億斤,但光大豆的進口就進了1600億斤,可見只看總量不行,還要看品種,我們的品種矛盾比總量矛盾更突出。“多”了與“少”了揭示出兩個基本矛盾:一是總產量不斷增長,但糧食的品種結構在供給方和需求方還存在著明顯矛盾。二是剛才講到玉米供給是完全可以滿足需求的。為什么還要進口這么多的玉米和玉米替代品?這暴露出糧食生產中的一個軟肋,我們的價格沒有競爭力。我們的糧食生產成本高,價格貴,和國際市場相比沒有競爭力,因此國際市場的糧食進口到中國了,才出現了多了還要進口。
陳錫文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也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創新和改革,科技創新能夠推出更優良的品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新聞2016-03-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