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蘇振鋒: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須處理好八大關系

[ 作者:蘇振鋒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24 錄入:王惠敏 ]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笆濉币巹澗V要提出,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綜合效益。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優化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條件和速度也不盡相同。因此,無論是構建還是優化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都要從區域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注重把握和處理好以下八方面關系:

  一、處理好現代農業經營和家庭承包經營的關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改革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隨著農村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家庭承包經營的弊端逐步顯現出來,突出表現為經營規模小、方式粗放、勞動力老齡化、組織化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因此,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可以有效化解這些新問題,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持續發展。因此,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相對于已有的、舊的農業經營體系而言的,不是對已有農業經營體系的否定和摒棄,而是在已有農業經營體系基礎上的完善和發展。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一個長期過程,在此過程中,處理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和家庭承包經營的關系,對兩者的協調發展非常重要。一是正確認識傳統承包農戶在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家庭承包經營仍將是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大量的承包農戶會長期存在,我國現有2.6億多的承包農戶,這些承包農戶是農業的基本經營單位。承包農戶雖然主要是自給性生產,但也為合作社、龍頭企業提供勞動力和原材料。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每一個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都離不開承包農戶的支持,承包農戶是其他主體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這些承包農戶存在先天不足,抗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的特點。在我國農業市場化程度日益加深、農業兼業化和農民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快的過程中,傳統農戶的弱勢和不足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也要大力扶持傳統承包農戶,這是穩定農村大局,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二是傳統承包農戶發展為新型經營主體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新型經營主體與傳統承包農戶不同,主要從事商品化生產,兩者盡管有一定的競爭關系,但更有相互促進的關系。新型主體尤其是龍頭企業、合作社,可以為傳統承包農戶提供生產各環節的服務,推動傳統承包農戶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時隨著農村全面改革的推進,承包農戶也會逐步成長為家庭農場,小規模農戶將逐漸減少,這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制度和政策設計上,對家庭承包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都要給予扶持和激勵,推動農業更好更快的實現現代化。

  二、處理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關系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三大支柱”。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兑庖姟诽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核心在提升農業生產力,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核心在完善農業生產關系,因此,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處理好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協調發展的關系。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產業于一體的綜合系統,是多層次、復合型的產業體系。[5]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衡量現代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主要標志,核心是解決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和農產品供給效率問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各區域的資源比較優勢,以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為手段,通過對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農業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加強生產、加工、儲藏、包裝、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有機結合,提升產業的價值鏈,通過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增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提高供給效率,進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先進生產手段和生產技術的有機結合,是衡量現代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核心是解決農業的發展動力和生產效率問題。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轉變農業要素投入方式,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推進農業發展從粗放生產轉到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提高農業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增強農業整體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徹底改變農業發展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合,是衡量現代農業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的主要標志,核心是解決“誰來種地”和經營效益問題。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加大農業體制機制創新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促進不同主體之間的聯合與合作,促進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社會化的有機結合。

三、處理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四化”特征之間的關系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四化”特征是指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四化”是一個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其中,集約化生產是目標,專業化管理是手段,組織化經營是路徑,社會化服務是保障。

  集約化生產是相對于粗放化生產而言的,其實質就是通過提高現代農業科技、農業機械設備等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逐步降低勞動力等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不斷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關系,不斷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以期在一定的土地資源上通過科學合理的投入實現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一體的生產方式。集約化發展可增強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能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專業化是相對于兼業化而言的,是農業分工深化和集約化生產的必然結果,其實質就是推進農業分工分業,通過構建合理的分工體系,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要素生產率,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從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實際來看,專業化主要指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主體的專業化。一是促進土地有序流轉,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培育和壯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二是培育金融、信息、農機和技術服務等服務主體,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專業化。組織化經營是相對于分散經營而言,實質就是要改變分散的小農個體組織,通過建立有規模、有組織、有科管理的有機合作組織,改變傳統承包農戶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提高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組織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或服務主體。這些新型主體可以較好地解決傳統承包農戶分散經營的弊端,是目前提高組織化程度的主要內容。二是加強新型生產經營或服務主體之間的橫向合作,建立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等,進一步增強新型主體的市場競爭能力?!兑庖姟诽岢觯訌娹r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三是提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能力,提高農業產業鏈縱向一體化程度,增進農業產業鏈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促進涉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化是相對傳統承包農戶個體而言,實質就是形成專業的服務主體、多樣的服務模式、廣泛參與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經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技術支持,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中有效服務不足的問題,克服小而全的弊端,保障農業生產經營績效的穩步提高,以達到改造小農經濟的目的。

  總之,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雖然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但它們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是支撐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基石”。因此要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一定要因地制宜,協同推進,重點突破,整體發展。

  四、處理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各經營主體之間的關系

  理順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各經營主體的相互關系,對于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及各主體的持續發展均有重要意義。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四大主體。專業大戶是指在種植、養殖生產規模上明顯大于傳統農戶,且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的專業化農戶。農業部對家庭農場的定義為,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出了明確的定義:“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敝?/span>201611月底,農民合作社達177萬家,入社成員超過1億戶,成員普遍增收10%-20%。合作社流轉了9737萬畝耕地,吸引農戶1560萬畝耕地入股,統一經營面積超過1.1億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8.4%。為成員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占總數的52.9%?!掇r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是指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或流通為主業,通過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方式直接與農戶緊密聯系,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規模和經營指標上達到規定標準并經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認定的農業企業?!苯刂?/span>2015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38.6萬個,龍頭企業12.9萬家,輻射帶動全國1.2億農戶發展農業生產,戶均年增收3300多元。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盈利能力最強的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5年平均獲利502.82萬元。其次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獲利51.42萬元;盈利能力最弱的是家庭農場,平均獲利21.38萬元。其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盈利有明顯上升趨勢,龍頭企業2015年平均利潤比2014年增加了48%;專業合作社2015年平均利潤同比增加了52%。

  雖然各大經營主體發展速度不同,盈利能力有所差別,但在實踐中并不存在優劣高低之分。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發展實踐中承擔的角色和定位都不同,其共同存在于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之中,是優勢互補的整體關系。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是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經營主體,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骨干,是商品農產品特別是大田作物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是發展合作經營的核心力量;農民合作社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由農戶聯合與合作組織起來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中堅,是引領家庭經營主體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重要力量,是聯結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橋梁和紐帶;農業企業經營是從事農產品運銷、儲藏、加工發展起來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引領,是分散經營有效對接社會化大市場的重要平臺,是帶動其他經營主體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的核心力量。因此,要針對各類主體的不同特點,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努力形成各類主體互相促進、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按照“十三五”剛要要求,健全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的政策體系,扶持發展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

  五、處理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關系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根本,是農業服務的主要需求方;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是農業服務的主要供給方,這兩部分有效耦合、相互促進,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高效運轉的關鍵。一方面,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量越來越大,為社會化服務供給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現代農業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獨立的經營主體都不可能包攬所有的生產經營過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了追求穩定的生產方式和利潤最大化,即使某些生產環節的服務能夠自我提供,由于達不到規模經濟要求,他們更愿意接受社會化的生產性服務,如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農產品價格變化、農業生產技術服務、農村金融保險等一系列的社會化服務。另一方面,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變化,及時加大農業服務的有效供給。

  目前推進農業服務供給側改革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發展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公益性服務機構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層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監管、動植物疫病防控等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發展較快,但與農業發展的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不斷增強其對農業的支撐、保障和服務能力。二是加快推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的發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生力軍,相關資料顯示,目前美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業GDP的比重已達到12.7%,而我國僅為2.3%,農業經營性服務業還大有潛力可挖。[13]應總結推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扶持培育農機作業、農田灌排、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經營性服務組織。三是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各主體的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綜合效益。政府、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供銷社、金融機構等都是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主體,雖然不同主體的職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它們提供的服務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協作,逐步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給能力。

六、處理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靜態和動態的平衡關系

  “十三五”規劃剛要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通過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動實現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14]適度規模經營是指在一定的客觀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經營管理、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和有效運行,以期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由于土地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故農業規模經營一般就是指土地規模經營。積極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調動糧食生產者的積極性,也是加快農業體制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必要條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適度規模經營,使用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如果規模過大,超過了自身的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就會由規模經濟轉化為規模不經濟,帶來多方面的負面效應:一是規模過大易造成一部分農民無地無業。發展適度規模需要大量勞動力從糧食生產中轉移出來,如果規模過大而容納的勞動力的就業機會較少,勢必導致許多農民失去就業機會。一些農民離開土地后,盡管沒有喪失土地承包權,但如果不具備進城務工的能力,則會處于閑置狀態,地租成為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從而影響農民增收。同時,處于閑置狀態的農民還有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不利于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二是規模過大容易導致粗放式經營,降低土地產出率。在一定條件下,適度規模的單產最高,超過這一最優規模,生產經營成本會逐漸增加,不僅容易導致粗放式經營,而且會使土地產出率下降。因此,適度的土地規模才能實現產量增加和農民增收的統一、才能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協調發展。

  從靜態來看,在特定時間,一個區域適度的土地規模是一定的。但從動態來看,適度的土地規模也會不斷發展變化,即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正確處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靜態和動態的平衡關系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對于人口眾多、耕地資源貧乏的我國,改變目前過小的家庭經營規模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一定時間來解決。土地規模經營必須與當地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革新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不能不顧客觀條件強行推動,不能不顧農民意愿“拔苗助長”、片面追求大規模勢必要傷害廣大農民的利益,造成新的不公和引起諸多社會矛盾。土地規模經營不僅要伴隨整個農業現代化進程,即使在農業現代化之后,我國的土地規模經營也無法達到歐美國家水平,這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二是堅持動態平衡原則?!兑庖姟诽岢龇e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研究建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評價指標體系,引導規模經營健康發展。[15]隨著影響土地規模經營因素的改變,適度規模也應隨之改變,只有實現動態平衡,才能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民收入,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

  七、處理好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與現代農業人才短缺的關系

  在“四化同步”發展過程中,農業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趨勢。據測算,在目前的資源狀況和技術水平下,我國還有約8000萬農業富余勞動力,農業勞動力轉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方面,農業勞動力轉移可以促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利于加速農村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基礎條件。同時農業勞動力轉移還有利于非農產業發展,開闊農民視野,增加農民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為新型農民的培育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轉移也會制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從現階段來看,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務農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兼業化、老齡化、低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務農勞動力平均年齡超過50歲,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主,導致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缺乏人才支撐。由于農村留守勞動力年齡大、文化程度低,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很難得到大面積推廣,嚴重削弱了農業生產發展后勁。不論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還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最終都是為了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破解這一難題的核心就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選擇和重點工程,是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更是走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現實選擇。

  新型職業農民于2012年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標志著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將逐漸被現代農業所取代,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也將被新型職業農民所取代。從現代發展的高度看,這不僅是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承載著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隨著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有效開展,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快速成長,一批高素質的青年農民正在成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領辦人和農業企業骨干,一批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業態催生一批新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正逐步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主體,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截至2015年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達到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農民職業化進程不斷提速。《“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一大批年輕人務農創業,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總量超過2000萬人,務農農民職業化程度明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總體文化素質、技能水平和經營能力顯著改善;農業職業培訓普遍開展,線上線下培訓融合發展,基本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一遍。

  八、處理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在以市場機制推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政府積極參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場有時會出現失靈,特別是農業存在弱質性特征,加之我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形成時間晚、起步低,更易發生市場失靈。二是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不穩定、不公平的現象,沒有政府作用的發揮,既不利于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規范發展,也不利于降低農業轉型成本和社會風險。只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充分發揮政府在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的作用,才可通過對市場缺陷的糾正,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對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消極作用;才能超越和引導市場,使其更好地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服務;才能積極防范改革風險,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因此,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在構建現代農業體系進程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過程中,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是要明確政府和市場的權利、責任與分工,讓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各司其職、相得益彰。一是政府不越位替代市場做決策和選擇,即市場能解決的問題政府堅決不干預,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如果政府取代市場進行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不僅扭曲了資源和生產要素價格,直接導致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而且降低了現代農業的生產效率、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市場不能解決需要政府履職的問題和領域。如,帶有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質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服務,以及相關的法制建設,政府應當起到主導作用,通過深化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環境,滿足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持續發展的政策需求。目前,在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過程中,政府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公共政策方面,給予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更大支持。應盡快出臺完善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工商登記、稅收管理等制度性規定,對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設立、組織、運行與內外部關系做出規范等。二是在經營環境方面。要在發展規劃、人才培養、信息獲取、資金籌措、農業科技創新、物質裝備方面給予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更多支持。三是在政策激勵方面,針對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發展需求,既需要制定普適性的發展政策,又需要分類建立專門的發展政策。加大財稅支持、經濟補貼、技術指導和風險控制,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持續發展。四是充分發揮各項支農政策無縫對接。梳理相關部門的涉農政策,理順政策體系,增強各項支農政策之間的銜接性、靈活性、時效性,確保各項支持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提高政策實施效率?!?/span>

作者系陜西省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縱橫》2017年第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福利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 亚洲久操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综合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