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合的故事
趙家村和錢家村都存在大量土地撂荒現象,原因是水利條件差、土地高低不平、每戶幾畝地分為幾塊。因此,不便于耕種。政府給兩村各1000畝的土地整理的項目,每畝整理費5000元。
趙家村的辦法
公開招標,招來工程公司機械化施工,平整土地。總預算500萬元,支付招標成本和轉包提成后,用于工程的實際費用不足400萬元。在施工過程中,有些農戶找出種種“不公平”理由阻止施工,扯皮拉筋,額外支出了50多萬元。整個工程干下來,花光了政府給的500萬元,村集體還負債了50萬元。土地規模經營的目標也沒有實現。
錢家村的辦法
以政府500萬元為種子資本金,引導村民1:1入股500萬,成立資金初始規模達1000萬的“錢家村土地銀行”。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連片整理土地,發動群眾自主投工投勞整理,做到一組一塊田。以小組為單位再把整理好的土地對市場公開發包,價高者得,但內部人優先。土地租金按每戶在冊的承包地面積分配到戶。農戶可以用在冊的承包地在“土地銀行”抵押貸款,每畝可抵押貸款2萬元以上(土地租金為800元)。種田大戶也可以經營權或農產品在“土地銀行”抵押貸款。
“土地銀行”的利息收入按股分紅。
錢家村把土地整理好了,規模經營實在了,還借機創辦了一個資金規模達千萬級的自已的“銀行”,每年能給村民提供千萬級的貸款--增長3000萬元以上的GDP,實現了一舉多得!
對于錢家村村民而言,一畝田一年800元的租金收入是重要的,但一畝能抵押貸款2萬多元的"財產權利"才是更重要的!講清了這個道理,村民對創建"土地銀行"是非常積極的!
精準扶貧的故事
趙家村和錢家村都是二千多人口的大村,都有5%左右的貧困人口,有的因天生殘障智障所致、有的因病因教所致、有的因事故所致、有的因經營失敗所致、有的因孤寡老弱所致等等。政府很重視這5%的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每個村給1000萬(人均5-6萬),限期2010年全部脫貧致富。
趙家村的辦法
2005年,政府給趙家村派出了扶貧工作隊。扶貧工作隊釆用了如下的辦法:第一,先把5%的貧困人口識別出來--精準到人,經過反反復復的摸底調查評議復查公示之后,確認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70戶,200人。第二,給每戶發30只羊羔,每戶約1萬元,共70萬;第三,給每戶5萬元貼息貸款;第四,給貧困戶修房子,每戶補10萬元;第五,建70個扶貧大棚,投入140萬元。經過5年艱苦卓絕的努力,2010年,趙家村莊嚴宣告從此消滅了貧困。
到2016年時,政府派人去回訪趙家村,發現:70個扶貧大棚因為蔬果價格波動大,2012年全面虧本,2013年就開始荒廢至今;政府幫助修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人去樓空;養羊的只剩5戶,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大部分村民有怨氣。用2016年的貧困標準再次核定貧困人口,達到了8%。爭當貧困戶的人多了,好幾戶為此上訪。2017年,政府決定派工作組進駐趙家村,財政再投入3000萬,工作隊立下軍令狀,確保趙家村在2020年永久徹底高標準告別貧困。這一次又建了更高標準的扶貧大棚,還有冷庫!
錢家村的辦法
錢家村在2005年也派去了扶貧工作隊,帶去了200萬扶貧資金。工作隊先用100萬元做“種子資金”,引導鄉賢和老人優先參與--創建“養老資金互助社”,資金互助促發展、利息收入敬老人。政府用100萬元“種子資金”和鄉賢“對賭”,鄉賢出1萬元敬老股金,政府就配套2萬元敬老股金(上限100萬元)。
養老資金互助社開業的時候,政府出資入股100萬(由村兩委代持股,其收益的50%用于敬老,另50%用于村積累),鄉賢出資入股50萬(收益全部敬老),每位老人出資5000元,200位老人入股100萬元。還有30位老人因困難出資入股不足5000元,后由鄉賢出資補齊。總計股金265萬元。
錢家村養老資金互助社第一屆社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以鄉賢和老人代表為主體的理事會。理事會把全村老人編成小組,把貸款指標分到老人小組,年輕人以承包地抵押貸款。第一年就產生利息收入35萬元,每位老人年終分配1500元。當年積累8萬元。
2006年,政府再向養老資金互助社注資100萬元,設立“扶貧助殘基金”,鄉賢又配套了50萬元,其收入用于救濟本村貧困戶和殘疾人。此后,錢家村的敬老扶貧助殘工作一直有聲有色。2016年,政府再向“扶貧助殘基金”注入資金300萬元,新鄉賢又配資50萬元。2016年基金收益50萬元,20戶共得到了30萬元的直接救助和5萬元的貨款貼息扶持。
2018年上半年,錢家村資金互助社給村民提供承包地抵押貸款1500萬元,當年可實現利息收入150萬,預計給老人分紅70萬元,每位老人可分配2500元;扶貧助殘40萬元。當年可實現積累40萬元。
政府投入趙家村扶貧資金多,貧困戶越扶越多,形成了爭先恐后當貧困戶的風氣;錢家村扶貧資金投入少,貧困戶越撫越少,形成了爭先恐后當鄉賢的風氣。
錢家村:“村社組織+內置金融”=組織有效=金融有效=產權有效=信用有效=服務有效=內生動力有效=發展有效=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扶貧敬老助殘有效。
趙家村:“村社組織+財政扶貧項目”=組織無效=金融無效=產權無效=信用無效=服務無效=……=扶貧無效。
壯大集體經濟的故事
政府高度重視壯大集體經濟。這幾年政府幫助趙家村發展集體經濟投入了500萬,幫助錢家村發展集體經濟也投入了300萬。
趙家村的投法
一是整理河灘地300畝,種上了花椒,投入了150萬元。
二是流轉農戶承包地辦了現代農業園,投資了200萬。
三是買了20臺挖掘機,成立了一個工程隊,投資200萬元。
這三個項目總投資550萬元,三個項目每年的總承包收入為15萬元。其中、香梨基地每年承包費4萬元;現代農業園每年承包費3.5萬元;工程隊每年承包費7.5萬元。但由于每年都有各種“特殊情況”,每年都有承包者提出減免承包費的要求,每年實際收入不足12萬。
錢家村的投法
錢家村不要上面給專項資金上生產經營性項目,而是要求政府出“種子資金”在錢家村“內置金融”中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以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政府統籌各項資金300萬元,在錢家村內置金融中設立了“錢家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
第一年,300萬元放貸,村集體實現利息收入30萬元。
第二年,村集體又在“內置金融”中設立“房屋銀行”,鼓勵村民把閑置的房屋和宅基地、自留地等折價后以“長期存款”的形式存入“房屋銀行”,再把“房屋銀行”收儲房屋的二十年、三十年使用權營銷給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只需首付10%的租房費用即可獲得農民的宅院+自留地,其余90%的租金可向“內置金融”申請按揭貸款。村集體既幫助農民盤活存量資產--獲得財產性收入;又擴展了內置金融服務功能及業務量--增加金融收入。
第四年,村里建立了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進入養老中心生活,把自家的房子存入“房屋銀行”--以房養老。
第六年,村里住進了一百多戶城市退休居民,破破爛爛的閑置房屋被城市居民改造得漂漂亮亮,每到周末,村里熱熱鬧鬧,村里的休閑服務業也發展起來了。
到第七年時,錢家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過百萬。其中,利息收入50萬,房屋和自留地溢價分成40萬,統一采購服務獲利8萬元,旅游商品銷售獲利5萬元。
錢家村發展集體經濟,認清到了當下生產和產業過剩的現實,是資產資源金融化和服務金融化的發展思路。金融化的東西越多,收益也越多。現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如果還是財政投入資金上生產性項目,很難成功,中國告別農產品短缺時代已久、 生產很難增收,農民擁有金融權利并運用好這個權利,是未來增收的主要途徑!
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故事
中共中央《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指出,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對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好政策如何落實,切實把“服務小農戶、提升小農戶、富裕小農戶”做出成效哩?
趙家村是這么做的
趙家村有400戶小農,政府給了趙家村200萬專項扶持資金。趙家村有個趙老板,趙老板有個柿餅加工廠,是農業“龍頭企業”。政府把扶持趙家村400戶小農戶的200萬資金直接投入到了趙老板的“龍頭企業”,要求趙老板以“公司+農戶”帶領趙家村村民種柿子致富。趙老板根據政府的要求,把200萬元分成400股,每戶1股,400戶小農成了“龍頭企業”的股東。
第一年,趙老板的“龍頭企業”給每個小農戶分紅400元。
第二年,趙老板說虧了,給每個小農戶“分紅”100元。
第三年,趙老板一分錢也沒分給小農戶。有小農戶要求退股,趙老板不讓,政府也不同意。
第四年趙老板還是沒有給小農戶分紅,小農戶罵趙老板是“騙子”,要求政府主持公道,讓趙老板把200萬“股金”退給農戶。
錢家村是這么做的
錢家村也有400戶小農,以種香梨為主業,政府也給了200萬“扶小專項資金”。錢家村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以這200萬元為“種子資金”,給村里的老人每人配股10000元,引導村里的老人每人出資5000元,創建了錢家村“夕陽紅”養老資金互助社,初始資金規模300萬元。資金互助社開業后,又吸收了部分老人的“優先股金”200萬元,總規模達500萬元。本村農戶可以用土地、梨園為抵押在“夕陽紅”養老資金互助社中貸款。
第一年,產生利息收入50萬元,分給每個老人1000元,還積累了30萬元。
第二年,“夕陽紅”用30萬元積累建了“夕陽紅冷庫”,農戶把梨可以當存款存入“夕陽紅冷庫”--“夕陽紅香梨銀行”。如果農戶香梨存入時的價格是每斤1元,存入1000斤梨,就等于存了1000元錢進入“養老資金互助社”,香梨銷售出去后,給予本金和5%的利息。這樣就避免了農戶的傾銷,由“香梨銀行”統一銷售能夠賣出相對好的價格。當年實現利息收入和香梨利潤150萬元。每位老人分3000元,還積累了90萬元。
第三年又做了統一采購肥料等生產資料服務,并引進專業技術人員駐村指導服務,提升香梨品質,注冊了商標,把香梨分級銷售,提升品牌價值。當年實現總利潤250萬元,給每位老人分紅5000元,同時給各社員返利50萬元,并積累100萬元。
趙家村和錢家村,一個是老板帶農戶,把小農戶委托給老板;一個有黨支書領導小農戶開展以信用合作為基礎的“三位一體”合作,把農民組織起來,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拓寬小農戶增收空間,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使小農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把共同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建院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