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及組織模式也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正在經歷著一場從工業文明向新生態文明的革命新劇變,“智慧、生態圈、文化、生命、可持續”這些理念將相互疊加、相互融合并無縫嵌入到我們未來的城市中。世界城市已經到了不改革行將死的時候,迫切需要新的創新理論引領世界城市的發展及變革。
01—人類進入新生態文明理論
1.文明的演變與對比分析
文明是人類不斷進步和動態演變的產物,不同文明時代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組織形態及空間組織形態也不同。曾有人戲稱“文明是有懶人創造的,工業技術是尋找替代人四肢的工具,而信息技術則是尋找人腦的替代工具”。
下面我們就對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新生態文明三個不同文明時代的具體形態和特征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望通過文明的動態變化找到一些規律。主要包括:組織形態、經濟形態、物質形態、供應鏈形態、空間連接形態和空間組織形態等五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從上表可以看出得出這樣的啟示,工業時代由于對化石類資源的強依賴性,整個社會的供應鏈系統表現出來的是大規模采集資源—大規模生產—批發零售的社會形態。這種基于稀缺資源經濟學基礎上的社會,人們必須集聚到一起進行分工協作才能做到規模經濟和效率的提升,也帶動了大大小的城市的崛起。
2.新生態文明下的具體特征
而下一個文明時代,就像《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多寫道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深化。整個社會的生產工具和傳播工具將不斷普及、供應需求間的中間環節也逐漸縮短。勢必導致未來的經濟形態,將由工業時代的規模經濟時代向“個性化定制時代”。
以空間集聚化為表現形態的的大規模生產、大規模的采購方式將進一步弱化,小型的協作化的生產形式將進一步涌現,新的供需方式(如電商)將日益活躍。新生體文明必將呈現以下幾種特征:
(1)空間云集聚。有別于工業時代僵硬的規模集聚,形成了若干“云組團”,每個“云組團”都是一個功能綜合體。有機組團化、功能混合和綜合體將城市這個時代的關鍵詞。
(2)社會協作化。人類的活動組織形態從工業時代垂直的“金子塔”。結構變成了橫向的協作,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表達自己想法,或通過第三方組織的把自己的想法變成具體的“產品”,甚至是幾個人用現代化的手段,實現智能化生產自己的產品。
(3)連接信息化。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方式打破了傳統的“物理空間限制”,形成了的“信息化鏈接”;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和物質世界、物質世界和物質世界也產生了“智慧鏈接”。
(4)生活低碳化。人類開始對糾正工業時代的錯誤,尋找更加綠色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綠色建材、綠色食品和綠色環境將構成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
(5)文化多元性。形成一系列的“亞文化組團”,告別原有對待文化的極端方式,原有的文化不再被破壞,而是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和新的文化形態重新融合和創新。
3.新生態文明下的城鎮形態演變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即將到來的新的生態文明時代。也將對未來的城鎮形態提出新的要求,舊有的城市“攤大餅”結構將難于為繼,未來的城鎮發展更加強調的是“功能有機疏散”,組團間的人們交流或是“物理層面的高速公路”連接,也或者是”“信息化的高速公路”連接,打破工業文明時代的城市“攤大餅”路徑依賴,具體表現在:
(1)大型的城市將有單一組團不斷分化,變成若干的“功能組團”和“亞文化綜合體”;若干個日常性的功能組團通過物理交通連接和綠色屏障,共同組成“生態導向型”大都市區;
(2)而非經常性的中小型功能組團,圍繞在大都市區周圍形成不同特色的中小城鎮。
(3)一些非經常性的活動,如旅游休閑、度假體驗、健康運動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將更加頻繁。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態文明時代的城鎮形態暗合了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想、有賴于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支持,只是由于受經濟形態、技術條件和基礎設施等綜合限制,好多邊界都無法突破,導致在當時只能是一種偉大的理想,未來的新型城鎮化形態也足夠告慰這些偉大先哲的英靈。
02—生命、生物學+城市理論
過去學界對城市的定義都偏重物理層面,而忽視了城市的“有機生命屬性”,所以無法準確的說清楚城市的具體特質。一是城市是一個“巨型的生命體”,也有其位格和生態位的特點,應該像研究“人類和自然生物界”一樣研究城市,才能保證城對市的準確判斷,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根據不同學派對城市的研究成果可知道城市具有人文價值特征、集聚經濟特征 、生物群落特征、復雜系統特征四大特征,筆者對對四種特征進行了重新組合,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構認識。
1城市的的本體特質
主要包括城市的區位交通特征、自然地理特征、資源特征和人文風情和歷史文化、建筑聚落等一些城市的本體形態和地格特質。當然城市的本體特質帶有很大的動態變化性,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也將對城市本體特質帶來變化。
2城市的的五種能力
由于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由人類創造并且是人類的集聚體,導致城市也有了城也具有了類似人類的位格特征,有自己位格的存在,有情感、知冷暖、有形象、有魅力。主要包括:文化、實力、形象、態度、溝通等五個方面,進而形成了城市的五種能力組合:文化力、生產力、形象力、競合力和傳播力,結合城市的政府決策系統和對機會的把握,共同組成了一個城市的能力系統。
文化力。主要包括對一個城市的文化體系構建,對隱形文化與顯形文化、時序文化與地域文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鄉土文化與科技文化…對各種文化或文化資源的解構、重組和創新能力。
-
生產力:是指一個城市的發展能力,主要包括經濟能量在在空間的協調機制—城鄉統籌關系、產業體系、以及科技產業、文化旅游業、會展業……等產業的發展程度;
-
形象力:是指一個城市如何塑造自己的能力,需要建立自己的地格認知、人文認知、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形象識別等,提供給人們的一種形象的能力。
-
競合力:組成物質的形態其原理大概相同,就像原子有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才能構成一個穩定的物質結構。同樣,區域之間也存在有競合力生態環境,例如:和周邊區域的競合關系,及區域內的競合關系。
-
傳播力:一個城市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整合營銷傳播能力,讓城市揚名——包括:政府主導,全民響應,制定的多種營銷戰略戰術,例如:故事營銷、活動策劃、會議會展、新媒體營銷等力量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城市這五力彼此間不是孤立的關系而是可以相互影響和互動轉化的關系。例如:文化也是生產力、形象也是生產力等。在實際的城市發展戰略運用中,應根據不同的區域資源稟賦和發展情況,合理處理好空間和時間的關系,選擇不同力量組合模式,走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
3城市的生存環境
對于城市品牌這個個體,除了自身的能力構建外,還包括外界的一系列環境要素,在城市品牌的構建中,還應該“跳出城市俯瞰周邊的生態環境”,才能合理的辨別自己的生態位,和外界進行合作和物質交換,促進城市的新陳代謝和茁壯成長。城市的外部生態環境主要包括:政治生態環境、產業生態環境、城市間的競爭、外部供應鏈系統等.
03—廣義眾創理論
1人類就是一部創意史
翻看人類歷史的長卷細細品味,不得不感嘆人類就是一部創意歷史!人類一直在憑借其上天賦與的創造性,不斷地探索著未知的宇宙奧秘,同時也在不斷的創造和創意著一些新的元素來豐富著這個世界。通過人類的創意歷史進行細分,我們認為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同時,我們對各個階段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在其在創意主體、創意產品的生命周期和創意的組織模式等不同方面都有著本質區別:
創意階段 |
創意主體 |
創意產品生命周期 |
創意組織 |
工業革命前 |
少數思想家及發明家 |
數十年或數百年 |
個人 |
工業革命后 |
產品設計及研發者 |
數年或數十年 |
企業組織 |
工業化后期 |
產品設計及研發者、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 |
數年或數十年 |
企業組織和個人 |
眾創時代 |
創客 |
破壞性創造隨時發生 |
企業組織和個人的“社會創新生態群落” |
表:人類創意歷史對比分析
(1)第一階段是工業革命以前,既人類創意的原始階段。無論從最早的神農氏發明農耕技術、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還是到先秦時代的“百家爭鳴”再到后到的偉大的四大發明。又有哪一種思想、技術不是創意呢?只是這種創意和創新在當時由于知識沒有普及,只成了極少數人的事情甚至是某種權力的象征,在這個漫長的幾千年,創意的頻率是比較低的。
(2)第二階段是工業革命后,即人類創意的成長期。人類的創意想法和創造天賦,伴隨自己發明的工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得到了一定的釋放。無論是蒸汽機、汽車和飛機的發明、還是其它工業品,無一例外都成了這個時代最具創意感的產品。但是,在這個時代,由于大規模生產的工業思維和發展特點,掩飾了其“創意本質”。以至于人們更多看到的還是是重復性的標準生產、批發零售及商業的二次分配這些“從1到N”到現象,非”“從0到1”的創新。
(3)第三個階段就是工業化后期,創意產業成了一個細分產業。隨著商品的日益豐富和人們消費訴求的多元化,經濟的形態經歷了從產品經濟—服務經濟—體驗經濟的嬗變。一些具有創意屬性的產業日益的從“工業主體”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目前大家所謂的創意產業,如:電影藝術、廣告設計、建筑、軟件及表演藝術等。這個概念有英國最先定義,并逐漸受到全世界各國所接受。但是事情正在其變化,創意產業并不至此,目前大家對創意產業認識有些狹義。
(4)第四個階段就是眾創時代,創意成了整個人類社會的主軸。也是我們目前正在經歷和進入的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突破,再加上工業4.0等數字制造的支撐,人類原有的一些“時空概念”和生產生活理念都將被徹底打破。這個時代,伴隨著知識的傳播、生產工具的普及及供求關系的智能連接,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和掌握創意的知識和技術、并通過小范圍組織實施智能化制造和個性化制造、人們更可以通過“虛擬空間”交換自己的思想、技術和產品…,無可否認的是人類將進入一個全民創新的時代,每一件產品和商品也毫無例外的成為了創意產業,而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將成為創新創意的參與者。
小結—眾創的四個元素: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創意主要取決于四個要素,(1)一是創意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2)二是創意創新的生產工具的擁有;(3)三是創意產品的供求關系:(4)支持創新創意的“普惠”型投融資渠道(例如:信息時代有了:互聯網金融、眾籌等)。只是在以上的每個時代都有其條件所限制,導致創意成了一種奢侈品。而這一切都在其變化,隨著以上四個要素的逐漸得到解決,未來的創意和創新將成為一種新常態,人類未來的每一個產業都是創意產業的并不是一種美好的愿景。
2創客運動日益成為社會主流
2.1創客的概念定義及發展動態: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包括創意者、設計者和實踐者。其中最核心本質就是通過創新和分享,推動人類的整體進步。無論是古代的孔子、亞里士多德的啟智者,還是今天在創客運動的倡導者克里斯.安德森,還是“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眾多實踐者都可納入創客群體。
目前美國的仁人智士和組織都在積極的推動創客運動,通過基于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制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實施開源硬件活動,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面向應用的融合從創意、設計到制造的創新型社會,重新煥發美國的創新和開拓精神。
在我國創客主體也逐漸由過去的小眾轉為目前的大眾,由精英走向大眾,有越來越多的“草根”群體,比如大學畢業生、海歸留學生,比如很多科技人員,包括一些企業高管開始走向自己創客之路,創新創業已經形成了一種價值導向、生活方式和時代氣息。“創客”密集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政府已注意到并開始重視這些來自民間的“科創”力量,并紛紛為其發展創造條件。例如,目前改革先行先試的中關村正探索工商登記“四證合一”,并認證了一大批集中辦公區,不要求每家公司都有門牌號,一張桌子也可以是一家企業。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間全市將建設100個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備DIY實驗設備的“社區創新屋”,鼓勵普通市民開展創意和創新實踐活動。
2.2創客運動對社會的影響:
無可否認的是,創客群體未來將逐漸轉變為整個社會的主流,并將對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和組織模式帶來深遠的影響。我們認為將從三方面解構這個社會。(1)一是從生產方式上,將由過去的大規模的批量生產變為個性化的定制式生產。生產者和需求者通過互動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創意來生產,實際中包括:傳統工藝的藝術化改造、現代數字化制造等多種生產手段。(2)二是在生活方式上進入了一個“自定義”時代,伴隨著創造性的釋放。每個人都渴望按照自己的特色和理想定義生活,無論在平時的生活還是參與社會活動,都將追求一些自我的價值的表達,并形成龐大的“亞文化群體部落”。(3)三是在社會的組織模式,將告別工業時代的大型的垂直化、大規模的“塊狀的、體量化的組織形態”,變為“生物群落化的社會生態鏈”模式。社會舞臺上更多涌現的是個人創新者、組織創新者和平臺組織(如眾籌、眾包平臺)。
3城市將成為廣義的眾創空間
城市是社會文明的產物,其發展壯大主要歸功于工業文明時代的大規模經濟聚集,及其社會大分工來的商業繁榮。但是進入了眾創時代,城市承擔的使命和具體形態都將發生一些巨大革命性變化。主要表現在:(1)一是城市成了創新的“巨型夢工場”,成了更多創新夢想著聚集交流的地方。城市的所有的一切:包括公共政策、空間布局和景觀特色都將更多的突出“孵化創新”和“突出特色”,都以激勵每個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為導向;(2)二是城市是“社會生態鏈”的聚合體。過去城市規劃中的“功能主義”已經遠遠過時,“新都市主義”也將略顯落伍。未來的城市空間組織形態將產生“裂變反應”。更加強調小型化、主題化的創新社區構建,確切的說每一個社區就是一個“創新生態群落”;(3)三是城市將更加強調“共享權”而非“所有權”。人與人之間關系將更多的建立在某一些特定平臺上的分享關系。市場經濟時代所堅守的產權清晰的基礎可能會受到一些嚴重的挑戰,在這里更加強調的人們對各種創意、技術和產品的自由共享。一些開源硬價、開源軟件活動將爆發,甚至房子、汽車都成了“共享品”。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發展中,城市實際上將日益成為“萬眾創新創業”的眾創空間。其超越了一些對“眾創空間就是孵化器”的狹義認識,是一種更加泛在化的眾創空間。事實上也只有把科技孵化器、創新車庫、創新咖啡屋、創新街、數字化工廠,再到創新社區和創新城市,都應該納入眾創空間的范疇,才能形成一個比較健康和完整的“創新社會生態系統”。
04—城市新品牌理論
城市是人創造的,當然也具備“產品”功能。在這里“產品”開發是個比較寬泛和多層次的的概念。從廣義層面,主要指整個城市的整個城市品質,包括這個的城市形象、文化基因、空間結構、產業水平等;從狹義的層面則是指這個城市提供給的市場化的產品、服務和體驗。
其它還包括品牌環境識別、營銷推廣、品牌檢測、品牌資產管理等是軟性支撐決策系統
城市的品牌的價值,只有通過“滿足顧客需求、創造顧客需求”的產品化開發途徑才能充分實現。所以有必要對一個城市的用戶進行分析,找準他們的功能需求和情感訴求,以開發相應的產品系列。
地域劃分。城市品牌是一個城市的公共資產,按照地域劃分,可分為:城市的本地用戶群(政府、原居民)和外部用戶群(投資者和游客)。
功能需求劃分。而按照這些客戶對一個城市的功能訴求,又可大概分為下列基本功能和升級功能。
-
基本功能。例如:生活、工作、置業、投資、
-
升級功能。例如:避暑度假、養生養老、文化體驗、旅游旅游、綠色健康、山地運動、美食餐飲、會議展覽。
品牌用戶 |
用戶訴求 |
|
基 本 功 能 |
生活 |
美好生活的需求 |
工作 |
穩定的工作 |
|
投資、創業 |
個人價值實現 |
|
置業 |
居住需求 |
|
升 級 功 能 |
避暑度假 |
夏日納涼、度假 |
養生養老 |
養生、養老 |
|
文化體驗 |
文化體驗、文化收藏、 |
|
旅游觀光 |
觀光、益智、 |
|
綠色健康 |
綠色健康消費 |
|
山地運動 |
運動體驗、自我實現 |
|
美食餐飲 |
“舌尖上的體驗” |
|
會議展覽 |
企業會議、拓展合作、展覽展示 |
05-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使用極為廣泛、內涵也很寬泛的概念,一般意義上,它強調兩個方面:一是代際公正——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二是強調多種發展目標的綜合平衡,即注重經濟、社會、人口和環境系統之間的均衡發展。
對城市來說,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所不同。在城市系統中,人口、資源要素、商業活動、空間利用、產業等高度密集,需要從區外輸入能源、食品、水等多種要素,因此城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與一般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區別。在我們看來,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指在城市綜合承載力限度之內,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城市人口、城市生態、城市服務各個系統之間相互協調和支撐的均衡發展狀態。各個系統既相互影響,又互為條件,它們在一定階段內共同形成了對人口、經濟活動、產業、空間開發的承載限制,這種限制就是城市的綜合承載力。
從系統角度和城市生態角度,我們可以把城市核心區視為一個有生命的系統,各個子系統承擔著城市運行的多種功能。城市核心區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各個系統之間相互協調有序的均衡發展狀態,而要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重點則在于如何保持各個系統的均衡。
產業系統。產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最強的動力。一個城市核心區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其產業發展活力和持續更新上。在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城市核心區的產業發展具有鮮明特點,即高度服務化、精品化和高端化,多元化的現代服務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
基礎設施系統。基礎設施是城市系統運行的基礎骨架和“硬支撐”。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核心區,首先必須建立在完善、有承載力的基礎設施系統上,在交通、給排水、市政公共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有著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建設。要強調的是,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信息基礎設施越來越成為評價城市競爭力的指標,它也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
人文景觀系統。人文景觀是一個城市核心區的形象,它反映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社會風貌的載體,也是展現城市魅力的主要窗口。主要保括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公園、藝術雕塑、歷史文化建筑等。既包括自然景觀,也包括人文景觀,在城市核心區則以人文景觀為主。
人口系統。人是城市發展的主體。人創造了城市,既享受著城市里的一切,同時也制造了城市的各種問題。對城市核心區來說,人口規模、人口密度、老齡化程度、人群收入水平、就業結構、人口流動性與分布等,都深刻影響著城市核心區的發展。
運營管理(決策)系統。這是城市發展的決策系統,也是城市運行的執行系統。包括城市管理者對一個城市的規劃、運行等進行的決策,如城市規劃、財政制度、城市管理、數字化管理、交通管理、應急處理等。
社區系統。社區是城市在空間上的基本單元。人是社會化的產物,人們有著共同的需求,即生活服務的便捷、生活環境的衛生和安全,群體的歸屬感、人際關系的和諧,自我價值的實現,興趣需求有平臺給予滿足等等,這都需要一個個健康的社區。城市核心區的社區構建上應該更多體現出主題化色彩,豐富各種功能。
社會服務系統。這是城市運行的“軟支撐”。包含:民生、社會保障、教育、商業服務、科研及技術服務、衛生醫療、環衛、公共服務等。這些為城市核心區的發展提供所需的服務支撐。要指出的是,一部分城市服務業的發展也是城市社會服務系統的一部分。
科技創新。是城市核心區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支撐,無論從城市產業的持續更新、城市的運營和科學管理、社區系統的組織創新上,都離不開現代科技的創新。尤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更多智能設備和被應用在城市的方方面面,將決定著未來城市的競爭力。
06-主題文化引導理論
城市是文明的產物,更是文化集群的巨型載體;工業文明時代片面的“人定勝天”的世界觀,導致了對文明和文化生態的巨大傷害,也一度使得城市的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物理空間屬性。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互聯網技術一日千里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文明和文化的反思和自省。以文化為象征的軟實力成了當下的主題語,而如何讓文化滲透到城市中,讓軟實力和硬實力無縫組合。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思考,試圖以主題文化引導的方式,探索新時期城市的發展前景。
1引言:主題文化構建正當時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交融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一個區域或城市發展與競爭力的提升,文化將在未來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沖擊,世界日益變得扁平化,有人在擔心自己的文化就此消亡,全球化就是文化同質化或美國化。但事實證明,這種擔心完全也逐漸被打消。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提高,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等級,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將日趨多元化。而做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區域也可通過對自己獨特的文化梳理、體系構建,通過主題文化引領,讓自己在這世界“不止自我迷失”,也只有文化能讓“讓世界走向平坦,卻又避免平淡,保持五光十色”!
2 主題文化構建對城市戰略的引領作用
城市主題文化是城市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合成,是城市品牌化下的文化主題化、體系化支撐.同時又統領城市所有的文化資源和產業發展。。
沒有主題文化的城市是一座沒有活力的“鋼筋水泥森林”,是一片沒人情的“幾何體荒漠”。面對我國當前嚴重的千城一面的局面,迫切需要用主題文化來引導我國的城市發展。主題文化對城市的發展的引導具有全天候、全流程,貫穿于城市發展的前、中、后端與方方面面。
2.1前端,統籌城市發展,組合城市特質資源。城市主題文化是對城市特質資源和和主題形態的升華,有利于重新組合城市的特質資源,讓城市的所有系統按照按照城市的主題文化排列。沒有主題文化的城市只能是散兵做戰,在發展中隨波逐流。
2.2.中端,引領產業項目,品牌化個性化發展。隨這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力也越來越慘烈,如何超越同質化競爭,只有獨特的品牌定位和文化特色的產業和產品才能獲得人們的“芳心”。
2.3.后端,籌謀城市營銷,找到目標核心驅動。城市主題文化的構建,更為以后的城市品牌營銷提供了發展思路和方向引導。使得城市營銷推廣不再是一個沒有準確目標的行為。
3 當前我國一些對文化的認知誤區
構建城市主題文化品牌和發展文化產業,讓文化注入區域發展中,需要首先克服一些認知誤區才能對文化有效梳理。
3.1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國有熊貓,但并沒拍出《功夫熊貓》;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和三千年的文學積淀,但目前得諾貝獎文學的僅莫言一人。
且我國文化界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認知誤區和自憐情結,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事實上那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如果不用現代國際化語言的方式表述出來,通過一系列手段進行整合,注入到現代生產力中和文化傳播中,反而是一種負資產和累贅;如何讓傳統文化資源更符合普世價值味道,變成大眾易傳播的、易接受的文化才是屬于世界的。
3.2文化資源爭奪成變鬧劇。我國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中華兒女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且我國疆土開闊,56個民族各自都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但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是可直接轉化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正能量,例如:“爭奪西門慶故里”這種淺薄的鬧劇,只能帶來短時的轟動效應,但長期來說卻是用文化的工具為社會“注入負能量”。
3.3保護與商業化兩極論。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也有一些不合適宜甚至是愚昧的元素。我們應該樹立對文化的動態性本質的認識,如何舍棄糟粕,取其精華?過度保護與過度商業化兩種極端思維要不得,“讓屬于遺產保護的歸遺產,讓應該活化的還給創新”需要深入研究和區分。
4如何構建城市主題文化
城市主題文化構建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同時又充分對接當代人的精神需求、文化品位、語言方式、審美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功能為載體,以主題化的方式對所有的文化資源進行的重新歸類、組合、重構,最終形成的幾大統領性、主題性的體系。
5主題文化引領的城市發展路徑
城市主題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需要活化的載體支撐,同時它又能使載體充滿靈動之氣。主題文化,也應該滲透到城市品牌戰略中,豐富城市的內涵和特質。
讓主題文化對接城市運營,讓城市運營反應城市主題文化價值,通過系統制定主題文化發展戰略,把城市文化、經濟、空間、建筑、景觀、城市形象進行統一管理和運作。將主題文化的優勢通過城市建設展現出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特的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廣,最終達到城市的綜合效益增值的目的。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對城市主題文化的載體進行了模塊化構建,主要包括下面幾大工程:
5.1產業聯動工程。產業是一個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驅動力和生產力,任何忽視產業健康發展的戰略都是空心化的戰略。而城市主題文化可在整合各個產業資源,增加各產業系統間的耦合性、聯動性、融合性的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產業的發展又反作用增加城市主題文化的影響力。
5.2空間優化工程。城市空間是是人們生活、工作、游憩的的場域,據某些科學家研究:一個合理的空間格局不但能影響人們的心情,甚至能左右人們的性格和素養,就像“硅谷的休閑的空間氣氛成就了硅谷一樣”,如何能把城市的主題文化融入到城市的空間,塑造一個有靈氣的場域,也是空間規劃中應該注重的問題。
5.3城市形象工程。城市形象是指能夠激發人們思想感情活動的城市形態和特征,是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內在實力、外顯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不但包括硬件因素留給人的形象,也含政府的管理、當地人的文明素質等軟件因素。同時,城市的形象塑造還需要設計自己的城市CIS識別系統,有自己的形象代言人或代言物。
5.4產品打造工程。城市主題文化戰略落地運營,歸根到底離不開的大大小小的載體,其中包括城市建設項目、文化工程、城市雕塑、景區景點、生活消費產品開發等。
5.5營銷推廣工程。聚焦文化發展城市,離不開城市營銷,城市營銷是揚名城市主題文化的關鍵手段之一,應把主題文化注入到營銷推廣中去,包括一系列線下的的節慶活動、電視廣告,及其新媒體的應用等。
5.6管理保障工程。城市的發展,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社會力量的協同,都離不開城市管理的保障。應該以打造城市文化戰略為楔機。樹立“陽光政府”形象,建立公共透明卻又嚴格的制度,深化全社會的力量組合協同發展。
6后語:
文化是區別人與人、城市與城市、國家與國家的最重要標志,一個城市將因為主題文化而與眾不同,讓文化的氣息自由流淌在城市的“骨髓”和“血液”中,必將成為每個城市運營和建設者的最重要使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曉軍視點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