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村人將“讀書改變命運”當作一種信仰,讀書也成為寒門弟子躍龍門的重要途徑。但近些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難或工資低成為普遍現象,一些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可能比沒讀過大學的同齡人“混”得更差,一種全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盛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后李濤和同事曾在四川省芥縣云鄉雍村做過系統調查,發現當下社會上新一波的“讀書無用論”并不是一個偽命題,其背后隱藏著一套復雜的結構邏輯。
7月29日晚,騰訊文化邀請李濤與網友就此問題進行線上討論。以下為問答精選。
多方因素促使“讀書無用論”興起
問:讀書無用論為什么這幾年在農村泛起?
李濤:從社會學角度出發,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因素不容被忽視:(一)中國“單位制”解體與“就業方式”改變,使缺乏社會關系網的農村讀書人陷入就業困境,并影響村落社群對讀書效用的傳統觀念;(二)中國不斷開放的城鄉人口流動政策,使得村落人有更多途徑實現身份轉換,讀書的功用相對變弱;(三)鄉校的大規模撤并使村落社會淪為文化荒漠,“讀書無用論”思潮在底層流行順理成章。
問:九十年代有一種說法“做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這一輪讀書無用論和當年相似嗎?
李濤:城鄉二元制結構造成了實實在在的差距,農村人要想盡辦法成為城市居民,因此隨著1978年中國高考制度的恢復,大量農村年輕人通過努力考大學,進入到城市中獲得城市居民糧本而改變農民身份,顯然這種階層上流渠道的暢通使讀書成為了極具功用性的身份改變方式,這種方式一直持續到1999年高校實行擴招以后。
盡管80年代因為城市市場的限制和農村經濟的放活以及90年代初“下海潮”的興起,“做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式的腦體倒置也催生了一輪新的讀書無用論,但此時的讀書無用論主要發生在城市和城鄉結合部,對于身處封閉性村落社會中的人來講,努力讀書從而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跳出農門依然是其不二選擇,所以在90年代中,“知識改變命運”一類的口號幾乎成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中最深入農民內心的公共話語。
但是今日,讀書獲得學歷后的顯性和隱性福利都似乎不明顯,或者找了其他替代性的手段,讀書的實用主義功效自然降低。再加上讀書的成本日益增多,風險承擔日益被家庭和個人所承擔。
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
問:大學生未必比沒讀大學的人“混”得好,這是常見的現象,為什么“讀書無用”在農村成為問題,而在城市卻并不顯現為一個問題?
李濤:城市的不同群體尤其是城市底層群體對讀書無用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比農村的問題輕,只是媒體更多談到農村,會把農村天然地當成鐵板一塊整體討論。
問:在調查中你觀察到什么特征、什么年齡段的農村孩子更容易輕視讀書的作用?
李濤:以四川樣本村落為例,發現子女正在接受各階段教育的農戶家庭比子女已完成教育的家庭更認同讀書的作用。
這可能與兩個方面的事實有關系:一是子女正在接受各階段教育的農戶家庭對于教育的期許也會更高。子女已經接受完各階段教育的農戶家庭不得不面臨就業不易、收入不佳、地位不高等現實尷尬,曾經的期待越高,現在的失望越大,因此,對于教育有用性的認同度無疑較低。
二是子女正在接受各階段教育的農戶家庭需要在家庭中營造讀書有用的積極氛圍,以使其能夠沉心刻苦讀書,而子女已完成教育的農戶家庭由于教育之路已經走到盡頭,需要刻意營造出蔑視教育功能的“反智主義”家庭氛圍,從而使子女更好地擺脫書本規訓以更好融入社會,防止成為眼高手低的書呆子。
問:網友們似乎都在從讀書的“回報”上理解這個問題。越富裕的家庭,越認同“讀書有用”嗎?
李濤:還不是簡單這樣分布,但越貧窮確實越認同讀書無用。我的田野研究發現,對讀書無用性的認同度中,村莊貧困階層認同度最高(62.32%)、其次為農村中產階層(37.24%)、家庭年收入處于1萬元以下的村莊貧困階層認為讀書無用的比例最高。
其實也說明農村人身份轉變的途徑增多
問:“讀書無用論”的泛起是否也說明改變命運的途徑增多了?
李濤:讀書無用論某種程度上和自由流動機會增多也有關。 中國城鄉二元社會分割與農村人口向城性流動限制的逐步放開,也加劇了村落中“讀書無用論”觀念的形塑。
數據研究,當前74%的農村戶籍流動人口愿意在城市長期居住但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而自由的人口流動政策無疑有助于農村人口實現此夢想,同時逐漸改善的農村公共服務 也使另外26%的農村戶籍流動人口愿意回村。
因此,村落中曾經只能寄希望于讀書才能實現的流動理想,現在則有了多元化的替代性選擇方案,農民的實用理性則會在這種“成本-收益”投資決策中從行為上強化“讀書無用論”思維。
問:現在農村教育的現狀是“城擠鄉空”,鄉村學校在城鎮化過程中,不斷被掏空。這會如何影響農村孩子對讀書的態度?
李濤:不斷被社區輿論標簽和污名化了的底層鄉校很難再有好的生源,被周圍村民直呼為“民工預備培訓學校”,使鄉校在下一輪生源補給時情況更糟,并在中考升普高問題上日益陷入困局:成績偏上和家庭條件稍好的農村孩子多會被父母送入縣鎮好的民辦學校就讀,剩余下來的成績不太好或家境條件較差的農村孩子才嚴格按照“就近入學”原則進入鄉校就讀,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因學業能力不足很難升入普高,而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即便學業能力較強但也終因經濟能力不足很難真正入讀普高。
因此,普高升學率難有突圍,教學業績下滑,農村學校很難在村落社區中贏得良好口碑。盡管國家政策總體逐步在弱化對學校升學率的評估,但畢竟只有入讀普高進而升入重點大學,才能增強對“讀書有用”的認可。
因此,社區村民以嘲諷的口吻嬉笑農村學校為“民工預備培訓學校”,表面看是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的失望,深層則是對底層命運難以通過農村教育實現改變的一種“自嘲”。
“讀書無用論”的盛行實際在呼喚更高品質的職業教育
問:目前國家大力扶持職業教育,在發展得好的德國,職業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實現社會合理分流的有效渠道。在中國呢,職業教育對于農村孩子的作用如何?
李濤:職業教育當然是實現分流,實現合理的階層上升流動的好辦法,事實上農村讀書無用的潮流內在的是在呼喚有更高品質和回報率的職業教育的提升。
問:國家現在出臺多項政策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這些政策對這個問題有何作用?
李濤:這有賴于更多的努力,一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的關系,提升職業教育相比于其他學位教育的認可度,搭建立交橋實現職業教育和學術性教育的良好轉換和溝通;二是提高社會的共識,同時提高職業教育的內涵和深度,將科研和學術、應用真正融入職業教育中,德國職業教育的類型可以學習,瑞士等國家的職業教育社會氛圍更值得學習和培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多彩貴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