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轉移人口不愿意落戶城鎮,原因無外乎就業、住房、醫療、社保、教育。假如有了這五個方面的公共服務的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就可以在城市待下去,落戶城鎮也就沒有了阻礙。
根據國家發改委等15部委聯合印發的《推進“三個一億人”城鎮化實施方案》,山東省制訂了《促進7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實施方案》,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駐人口在城鎮落戶。
2015年,山東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01%,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7%,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了10個百分點。這說明我省還有大量農業轉移人口沒有市民化,城鎮常住人口中的“兩棲人”比例較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目前山東省人口流動主要是在省域范圍內尤其是以縣域內流動為主,也就是說山東城鎮化的一大特點是就地就近的本地城鎮化。據統計,全省1370萬流動人口中,在本省內流動的占到85%,在本縣內流動的占到50%以上,這意味著我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
然而筆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目前各地依然存在著諸多制約農業人口城鎮化的因素。
第一,經濟下滑因素。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資源型、制造型城市諸多傳統產業紛紛下馬。在這種背景下,二三線城市及各大鄉鎮吸納就業的能力有所減弱,大量工人或者被迫轉移至外省市,或者因長期領不到工資返回鄉村另謀職業,“逆城鎮化”現象開始出現,城鎮化的速度有放緩趨勢。
第二,財政資金制約。人口的市民化需要巨大的財政投入,這對各級政府的財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據調查,平均每個農民工(包括相應的撫養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約8萬元~11萬元不等,而社會資本基本不愿意投資長期回報率較低的公共服務投資項目,就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各市財政水平來說,這一成本和負擔是很難承受的。
第三,社會文化因素。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全國2.5億左右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城市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到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內部的二元矛盾突出。雖然勞動力市場的身份歧視、就業歧視等已經逐漸淡化和消除,但是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二元分割依然嚴重,一方面是因為城鎮原有的資源緊張,難以容納更多的居民,承載力有限;另一方面吸納農民工享受城鎮化福利,將會一定程度上使原有城鎮居民的福利水平降低,這是原城鎮居民所不能接受的。此外,城鄉之間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也在制度、技術和資金支持上存在障礙,這些因素會進一步阻礙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進程。
第四,政策差異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業戶籍帶來的附帶福利,這原來體現在計劃生育政策對農村戶口的寬容度,如今更多地體現在農地承包收益、集體收益的分配和福利的發放等方面;二是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乏和勞動就業權益保護不足,使農民在城市缺乏安全感而不愿意進城;三是上個世紀已經改為城市戶口的部分農村居民出現了回流現象,致使農民對落戶城鎮的期望降低;四是土地制度的福利效應,隨著農業經營負擔的取消和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民沒有理由放棄具有潛在價值的土地而選擇沒有多少現實利益的小城鎮戶口。
農業轉移人口不愿意落戶城鎮的原因無外乎就業、住房、醫療、社保、教育。假如有了這五個方面的公共服務的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就可以在城市待下去,落戶城鎮也就沒有了阻礙。今后,我省推進戶籍城鎮化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走產城融合之路,完成農民的就業大計。產業和就業是新型城鎮化的有力支撐。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為基礎,產業化帶動城鎮化,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持續健康發展的模式。具體來講,需逐步實現“三個結合”:一是鎮區建設與園區建設結合;二是園區與符合中心城區規劃的項目結合;三是鎮區建設要與本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相結合。
二是走就地城鎮化之路。事實證明,將農業轉移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異地城鎮化道路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農民的利益訴求。就地城鎮化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選擇。就地城鎮化的特點就是以中小城鎮為依托,通過發展本地生產、鼓勵本地就業,讓農民工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要實施就地城鎮化,產業支撐是關鍵,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是根基,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服務體系是保障。
三是走制度改革之路。首先,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其次,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三權不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再次,繼續探索城鄉居民養老、醫療異地銜接制度空間。最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完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城邊村改造方案,加強改造力度。
四是走城鄉一體化之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五成,但城鎮化發展中存在一些誤區和隱患,如有的地方農民“被城鎮化”,沒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權利。只有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使更多已經完成了“土地城鎮化”的農民盡快實現“戶籍城鎮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