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小農經濟是一種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現代化就是消滅傳統農業和構成傳統農業基礎的“小農經濟”。主流學界的共識性觀點是,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受此理念的影響,政府部門將土地流轉作為當前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業發展的中心。
2014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當前的“三權分置”改革、土地確權頒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的政策目標都是促進土地流轉。2016年中央甚至減少已支付十多年的、20%的農民惠農補貼,專門用于支持規模經營主體。
日前,國務院發布《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簡稱《規劃》),提出“引導農戶依法自愿有序流轉土地經營權,鼓勵農戶通過互換承包地、聯耕聯種等多種方式,實現打掉田埂、連片耕種,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我國政府在推動土地流轉的同時也注意解決普通農民的土地細碎化問題,后者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并且,《規劃》指出,“支持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只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方式之一,互換并地、土地托管、聯耕聯種等都是農業規模經營的實現形式。這表明我國政府部門關于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規模經營有多種形式,土地流轉并不是唯一形式。
互換并地、土地托管和聯耕聯種等都是最近幾年農民探索和創新的結果。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對上述探索進行了實地調研。根據我們的調查和相關資料顯示,互換并地源于河南民權縣、湖北沙洋縣和廣西龍州縣等,指將農民分散化、細碎化的土地調整到一塊或一片,以此實現土地集中連片耕種和擴大土地規模經營。
土地托管源于山東汶上縣等,指農戶將一部分不愿意承擔的生產環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土地產出歸農戶所有,社會化服務組織收取服務費用。
聯耕聯種源于江蘇射陽縣,指農戶聯合起來打破田埂統一進行旋、耙、平田等耕種作業,并且選用統一的品種進行統一播種。農民通過土地托管和聯耕聯種進行統一耕種、收割和技術使用,實現了農業服務規模化。
這些探索稱得上是農業革命。據我們的初步估計,在湖北沙洋縣,互換并地可以提高機械使用效率40%、減少貨幣投入成本25%、減少勞動投入時間75%、提高綜合生產能力4倍。例如,沙洋縣萬里村村主任,46歲,有耕地12.6畝。之前水稻收割費要1200多元,互換并地后只需800多元;之前種植水稻時施肥需要3天,互換并地后只需1天;之前水利灌溉的水管有500多米,互換并地后只需要十幾米;之前抽水灌溉時需要在堰塘邊照看水泵,一片地灌滿后要將潛水泵、電線和水管等挪到其他地塊,種田很辛苦,互換并地后只需把水抽到最高一塊地,再流向其他田塊即可,種田很舒服輕松。
聯耕聯種和土地托管可以增加農業綜合收益500元/畝以上。以江蘇射陽縣聯耕聯種為例,農民探索的經濟效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聯耕聯種采取插秧機技術和條播技術,能夠減少種子成本47元/畝。第二,聯耕聯種打破田埂統一使用機械,提高機械使用效率,進而能夠減低機械成本35元/畝。第三,聯耕聯種有利于技術推廣和指導,新技術和新品種的采用能夠提高產量和品質,小麥產量可以增加100多斤/畝,銷售價格可以提高0.1元/斤。
上述經營形式創新的實質是通過土地集中連片或者分散產權的整合,將小農戶與社會化服務對接起來,在不進行土地流轉和更換經營主體的條件下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據數據統計,2012年我國糧食的商品化率達到85.4%,201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3%。從社會化程度和商品化率來看,我國小農經濟發展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現代化水平。當前的小農經濟雖然土地規模小,但其現代生產要素投入量、社會化程度、規模化程度等早已超越了“規模細碎、依賴家庭手工勞動及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可以認為,以家庭勞動為主的自耕農業經營完全是現代農業經營形態的一種。
與通過土地流轉消滅小農經濟的思路不同,農民探索的共同點是,在保留小農戶和小農經濟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因此,在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政府部門從實踐出發,舍棄土地流轉、擴大單個經營主體土地經營面積是農業現代化的唯一道路的理念,認為小農經濟也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
雖然政府部門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資金支持和組織建設推動土地流轉,但土地流轉并沒有得到農民的積極響應。雖然數據上顯示我國的土地流轉率達到30%多。但我們在全國農村調查發現,土地流轉尤其是大規模土地流轉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政推動的結果,農民真實的土地流轉需求不到20%。相反,上述探索得到農民的積極響應,不少農民要求基層政府開展互換并地工作。
沙洋縣毛李鎮蝴蝶村一個農民對主管互換并地工作的副鎮長說,“我們村大部分農民都同意互換并地,但是書記怕麻煩,不愿意推動這項工作,請鄉鎮干部向村書記施加壓力。”筆者在農村調查發現,如果村干部組織推動了地權整合和土地細碎化治理,農民認為村干部就是英雄。在當前的農村工作中,還沒有哪一件工作得到農民如此的積極響應,會被農民如此稱贊。以下是沙洋縣農民創作的《連片耕種頌》,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的心態。
《連片耕種頌》
不是別人棄田跑,分散種植實難搞。
東一塊來西一塊,吃飽了都在路上跑。
你種小麥我插秧,搞得心里都發慌。
人吵嘴、牛抵角,雞子不叫就起早(搶水)。
你守我、我防你,最后堰里見了底。
村干部、天天忙,社會矛盾難協調。
連片種植真是好,機械耕種效益高。
你幫我來我幫你,歡歌笑語拉家常。
不起早、不摸黑,輕輕松松過忙月。
電好管、水好放,田里種出金鳳凰。
要想富,成片流轉到大戶!
要想富,連片確權才是路!
農民為何會舍棄主流學界提倡的、政府部門推動的土地流轉思路,探索另外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是小農戶與大生產的矛盾,表現為日益凸顯的土地細碎化問題。這是小農經濟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土地流轉擴大了單個經營主體的土地經營面積,規避了小農戶與大生產的矛盾,但并沒有回應小農戶的生產困境。上述探索解決了小農戶與大生產的矛盾,在小農戶分散占有土地的條件下實現了社會化生產,解決了土地細碎化問題和農民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困境。當前農業生產在耕地、播種、收割、運輸、灌溉、打藥方面基本上由機械承擔,農民只負責日常的田間管理。農民笑言:“現在一個電話就可以種好田”,依靠家庭中的留守群體就可以管好田。這就解決了“如何種田”問題,從而也就解決了“無人種田”的問題。
第二,土地流轉的思路實際上是將土地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這樣的農業現代化的客觀結果是改變了農業經營主體,剝奪了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利,將農民排斥出了農業現代化過程。上述探索以不同方式解決了普通農民的農業生產問題,農民群體普遍能夠分享到農業現代化的好處,這是一條保護和實現農民利益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三,在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以及經濟不發達的歷史階段,大部分普通農民仍然需要依靠土地獲得就業和社會保障。土地流轉致使農民失去就業和社會保障,將導致更嚴重的農民問題。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地權集中將導致農民落入貧民窟和引發政治社會動蕩。中央在推動土地流轉時始終強調尊重農民意愿和保護農民權益,是基于維護農村政治社會穩定的考慮。但這仍然改變不了土地流轉與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內在張力。上述探索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政治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能夠保障農民的就業和生存,進而維護社會穩定。
土地流轉思路源于18世紀西方農業革命的歷史經驗和理論總結,而不是源于中國的實踐。這種思路或許可以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但卻損害了農民利益、不利于農村社會穩定。農民探索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小農經濟現代化,不影響社會穩定、有利于保護和實現農民的利益。
歸結為一句話,土地流轉不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小農經濟也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實踐出真知,我們需要充分重視農民的探索。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學和農村土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觀察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