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縣域電商整三年了,一直在跑馬圈地。我們從東北吉林的通榆起步,除了西藏青海等幾個省還沒有業務對接,足跡遍及——吉云貴川晉魯豫陜甘新冀黑閩贛湘蘇桂瓊皖粵,尤其是深入到了十四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確確實實“跑遍了全中國”。
細數起來,有幾大收獲:
1、對國情尤其是縣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東西南北中大不同。雖然過去在新華社與馬可波羅工作期間,我也跑了很多地方,但從來沒有象這幾年如此密集、深入、全方位接觸縣域。對于三農,離“專家”的身份自然很遙遠,但跑了這么多地方,“熟悉”兩個字,還是自信的。
2、極大滿足了自己作為“吃貨”的欲望。
我好吃,喜歡原汁原味的地方風味。過去只能是在一個城市里到處“獵奇”,為做縣域電商業務,我們被直接投放到了很多好食材的原產地。遺憾的是,一飽口福的同時,吃出一個大肚子,喝出一個高血壓。這是“報應”,但很幸福,不是所有人這一生都有這個機會的。
3、交到了數不清的三教九流朋友。
從政界到商界,從大咖到農民,從圈內到圈外,我不知道因電商所交朋友有無遍及1000個縣,但行走江湖肯定是不會感到孤獨了。對于一向好熱鬧的自己,這絕對不是壞事兒。
但是,跑馬圈地帶來的“副作用”也是顯然的:
1、身體累垮了。
這三年幾乎所有時間都在上山下鄉的路上,沒有節假日,和基層政府干部一樣過著“白+黑”、“五+二”的日子,睡眠休息嚴重不足,體力精力高度透支,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自己都感覺得到,尤其是腰椎頸椎成了老毛病,經常苦不堪言。
2、生意忙碌但賺錢不易。
的確,我們受邀做的業務遍布全國,尤其是頂層設計與規劃,根本做不過來。但是,縣域電商綜合服務的履約成本高,可持續性差,沒有規模效應。雖然這三年內,我們沒有主動開發過一個項目,都是上門生意,但我還是堅持認為任何受制于政府的體制與機制的,都不是一個好的賺錢生意,與政府甲方打交道談何容易!
3、商業模式亟需調整。
就如傳統TP這幾年被風投無情拋棄一樣,縣域電商綜合服務受制于政府的公共采購,同時千縣千面,業務的可復制性差,不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如何從政府采購為主轉向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的錢不好賺,一個正常的商業模式應該源于完全的市場化運作。
但是,這三年我們一刻都沒有停止“試錯”,從2013年底的農產品電商,到2015年的縣域電商綜合服務商,到2016年提出縣域經濟互聯網化,再到2017年初的縣域經濟+,一步步在逼近“縣域資源變現與價值提升”的關鍵入口。
而這些認識的深化,還是源于“跑馬圈地”。很難想像,我們要是沒有足夠的“試錯”,沒有比照全國諸多的農村電商模式,沒有與圈內其他服務機構坦誠而深入的交流,我們關起門來在一兩個地方的所謂“深耕”,必將被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所淘汰。電商的發展很迅猛,尤其是農村電商,存在一個“后發優勢”,很多彎道取直的“絕招”不時涌現。如何保持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如何建立更多的連接點,是做好縣域電商的基礎與前提。
所以說,雖然我們現在也被幾年跑馬圈地帶來的“副作用”困擾——很多活,可能如蜻蜓點水,做得不夠專、不夠深、不夠透,自己不滿意,甚至有些政府干部還有怨言。但這是特殊階段的需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嗎?這次出席全城電商的年會,有領導就寄語小波:“三年打基礎,三年求發展,三年做成功”。是的,我們用三年時間,基本上弄明白縣域電商是啥回事,關鍵切入口在哪里,存在哪些短板與硬傷,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不管別人怎么看,我還是要給自己的團隊點贊——三年來,員工進進出出也不少,還能留到今天與我一起奮斗的,你們很棒,靠自己走出了“沼澤地”,就一定能夠摘到那顆耀眼的明珠。
可以自豪,但不能驕傲,因為我們離成功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開了局,關鍵是要拼“中場”,我們要從跑馬圈地迅速切入到精耕細作:
1、從“根據地”再出發。
“通榆模式”是我們用盡心力打造的典型,這面旗幟不能倒,還要插得更高。隨著云飛鶴舞大廈的落成,我們將建成東北最大規模的農村電商發展基地,注入國內一流的電商資源,確保通榆在電商自生態、智慧農業、云大學、電商扶貧等諸多領域保持領先。以通榆為基礎,服務包括吉林西部、黑龍江南部、內蒙古東部等區域,并形成影響力。
2、以地級市為單位重塑電商綜合服務業務鏈。
雖然在財政支付等方面,縣域政府更便利。但縣域普遍面臨著資源相對單一、人才缺乏、服務效率低下、單位產出不高等深層次的發展問題。為此,我們計劃以地級市為單位,統籌域內的縣市區協同推進。而不是當下直接以縣域為單位。換句話說,“縣域電商”要讓位于“區域電商”,團隊面對一個區域而不是一個縣域,服務效率與效益都會提高。
3、打造并推出全新的服務產品。
計劃圍繞著智慧農業、區域大數據、云大學、消費扶貧社區直通車、農產品證券化、區域好網貨及代言人大賽等全新業務模塊,確保縣域電商能夠與時俱進、與勢俱進,放棄常規產品的低層次競爭,在三年經驗的基礎上,重新打造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4、全方位、深層次建立各類跨界資源“鏈接”。
突出圍繞媒體電商、社區以及大宗農產品交易平臺、文創機構等,落實好雙方的“強鏈接”,從新零售到B2B,讓這些資源能夠充分對接縣域,成為發展的“新動能”。
5、做好大公益。
扶貧是當下最大的政治,電商扶貧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在做好自身企業的同時,今年將嘗試推出“十四個集中連片區域電商扶貧大巡講”、“電商長征路”等公益項目,號召圈內圈外的專業人員為電商扶貧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應該說,最辛苦的是前三年。現在,我們將迎來“求發展”的新三年。
2017.1.19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縣學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