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何慧麗:村莊共同體文化的培養

[ 作者:何慧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10 錄入:19 ]

——從羅家村的盤鼓隊談起

引子:

盤鼓又稱汴京大鼓,是流行于黃河中下游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由一千年前的北宋戰鼓演變發展而來。它以打鼓擊镲為主,氣勢宏大似萬炮轟鳴;鼓點激越頗震撼人心。新時期農民盤鼓隊的普及與推廣工作,源于新鄉村建設運動中組織農民形成村莊文化共同體的一種有效手段。羅家村盤鼓隊由45名村民組成。弘農盤鼓,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鄉土藝術表現形式,體現了“農耕文化為根,合作組織為綱,生態農業為本“的新內涵。盤鼓開天振寰宇,農民種地養人民!弘農盤鼓,打出了新常態下新農民的精氣神!

正文:

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內的同一姓氏或不同姓氏比鄰而居的一群家庭,長期生產生活繁衍下去,形成了村落共有的土地、祠堂、廟宇以及建立其上的禮俗制度,形成了與其相適洽的生活樣式、生產方式、計生方法,是謂村莊共同體文化。這種沿習久遠的共同體文化體現了鄉土的本色,只是,它在從鄉村社會汲取資源的現代化損蝕作用下,日漸殘缺并遭受瓦解。

然而,隨著新世紀啟動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的戰略部署,如何發掘或者激活既有的村社共同體意識,使村民滋生成員身份的自豪感,形成“團結起來有力量”的村莊凝聚力和吸引力,這是在新的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背景下鄉村復興的機會。可持續地激活和復興村莊的共同體文化意識,這是持久建設村莊家園的內在動力,也是以各種行動去愛故鄉的源頭活水。

那么,對于現實中黃河岸邊的普通村莊而言,這種村莊共同體文化意識能夠得到激發并可持續增強的經驗是什么呢?河南省靈寶市正月十五出社火,這是流傳久遠的地方習俗。靈寶市焦村鎮羅家村的弘農盤鼓隊,做為排在鎮社火隊伍中的一支農民表演隊伍,共有45人參加。筆者有幸參與觀察了從平時的動員、排練到現場表演的全過程。感受和收獲頗多,在此主要談及兩方面。

第一,談談包括村干部在內的村民體驗和經驗表達

明顯地,村民的村社共同體情感得到了高度的升華。整體上,人人都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村莊成員的意識,激發了自己的活力和潛力。換句話說,都在集體中超越了作為單個人或家庭中一名成員的自己,體驗到了強大的集體力量和集體榮譽感。平時訓練的時候,村干部帶頭,一些年紀大的老隊員遵守時間,一場不拉,其觸類旁通的熟練技術和敬業精神感染了還略顯生疏的新手——年輕人和婦女們,這使大家憋足了勁,一定要打好盤鼓、要對得起這個機會的氣氛和輿論是我傳你你傳他,越傳越從心里有勁兒,越傳越發自肺腑,越滿滿的正能量。在縣城表演時,面對萬人空巷的廣大靈寶市民農民觀眾,“我是焦村鎮羅家人”、“我是弘農盤鼓隊一分子”的社區成員集體意識倍增。整個出社火的路程有7-8華里,隊員們腰挎16斤大鼓,其中還有15個婦女,除了表演路鼓之外,還有幾次全程式表演,大家都卯足了勁兒,一鼓作氣打了下來。這是什么力量在支撐呢?原來,一方面,在眾人面前激起了集體表現欲望。以前都是與路邊的觀眾一樣擠在人縫里看演員表演,現在是那么多人擠在人群里懷著羨慕的眼光在觀看自己。村民們自我表現和實現的榮耀感很強烈。另一方面,幾乎所有隊員的家人,包括愛人、父母甚至小孩,還有其他親戚、朋友、鄰居等等,都一大早來到靈寶城,在人群里占據看社火的最有利位置,為的就是自覺地充當盤鼓隊的啦啦隊、義工,來觀看他們的精彩表演。這種情況是每個隊員心里都明白的事情。不能在關鍵時候掉鏈子,丟親戚朋友臉面,要對他們負責,要對得起他們。當聽到一些“給羅家村人爭了臉氣“,”給焦村鎮爭了光“、”羅家人真了不起”等贊譽的話語時,當看到眾多觀眾手里握著照像機“咔咔咔”不停地拍攝時,大家就特別來勁兒。這是一種什么力量呢?這是一種在觀眾夸他們有覺悟有水平有氣勢的榮耀感而滋生的無窮的力量顯示啊!是心里美滋滋時的發自肺腑的精氣神的顯示。其中,有一67歲李老伯,平時腿關節疼痛,干農活時都似乎顯得步伐不穩,可是在盤鼓訓練和表演過程中并不比他人遜色,說再走一來回問題也不大。還有一普通村民,只是因為看到村干部這么出力,就覺得要到縣里耍一回,給村里出點力。更有一些男性隊員,本來是要結隊去外地打工,幫人干修剪樹枝等農活,只因為接到了村干部希望為出社火出力的電話,就將外出打工的時間向后推遲了幾天。看來,家庭責任制實施以來30多年了,村民身上的集體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尚存!這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加一大于二的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

而且,幾乎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就村莊整體層面上的文化或者利益建設的可持續性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這次表演的成績背后,有著怎樣的缺點或不足?如何使村里文藝隊可持續發展下去?如何以參與文藝活動的熱情和信心體驗參與到村里的經濟社會建設中去?……這樣的不同程度的想法或者思考,不只是發生在村干部身上,或者某位關心鄉村建設的專家學者身上,而是參與表演的有著不同年齡、興趣、謀生方式甚至信仰者的身上,顯示了鄉村文化建設的民眾主體性意識的萌芽。借著全市出社火的正月十五之機遇,村干部進行村民總動員,以低成本、高成效的文藝活動方式激活村落共同體意識,固然是一個好辦法。然而,以聲勢取勝的幾十人的盤鼓隊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了,村里古老的大鼓文化,則如何也撿拾起來不至于流失呢?面對鄉村經濟萎靡不振、蘋果業面臨更新換代、結構調整的大背景,大多青壯年都外出打工謀生的狀況,如何振興一方廟會,使農民的表演是向著自己的,為著農村的?如何不是在政府派任務的壓力下而參與打盤鼓,而是使打盤鼓的文化活動內在地成為羅家村人生活、生產、生態建設中的一部分?甚至有隊員提到,別的村出社火,都是配合著對他們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特色的宣傳和廣告,是有企業的經濟贊助的,而我們沒有做到,所以,對文藝隊的前途表示擔憂。還是村支書具有深入總結的整體性長遠性眼光。王支書談到,要完全把大家的心攏在一起,還要靠系統性,就是除了文化建設之外的更為系統的綜合的長遠的村莊建設。村支書認為,要對村莊的整體全面發展有信心,對蘋果新品種結構調整的示范園有信心,這是村兩委集體為了增加村財增強村政可持續的大力探索。從臺灣取經的王支書明白:示范園不只是靠賣蘋果,而是靠依靠小秦嶺的自然地理優勢,搞旅游,休閑,采摘,發展二三產業。應該把村民從打盤鼓中獲得的熱情和信心移到搞村級合作經濟和生態經濟的經濟建設上來。

第二,談談提高村莊共同體文化的三個關鍵

像羅家村這樣的缺少村級“公共財”源的貧窮山區村莊,如何使一盤散沙的村民們聯合起來,不斷地增強村莊文化共同體意識,從事以增加村莊利益共同體為目的的鄉村建設呢?就村民參與打盤鼓的共同實踐經驗過程來談開去,我總結了三個方面的關鍵:

關鍵之一,黨政主導下的實踐機會條件不可缺。普通村莊的共同體文化(包括利益)系統的發育和建立,離不開國家黨政主導力量的指引、導引。如果沒有靈寶市委、市政府“文化興市”戰略下對當地古老的社火文化在新時期予以繼承和發揚,并以全市市鎮村三級的黨政力量來導引,那么,本質上,像羅家村這樣的普通山區貧窮村莊,便失去了體驗“弱者聯合便可以強大”的這種新集體榮譽感的寶貴機會。弱者聯合的練習機會,以及他們共同實踐過程的機會,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之二,以增強村莊共同體文化為目標的村民體驗領域,是“中和”式的。村民體驗領域的“諧調適度”地逐漸增加、加深或者拓展,就叫“中和”。各種增加村莊文化共同體的體驗都有了,而且日常化了,便會逐漸形成具有村莊共同體意識的習慣。能夠增強村莊共同體的感覺都有哪些?假如在村民的日常領域中具有這樣的強大的有成就感和榮耀感的體驗,那么,村民必會積極參與,體現出超出個體、家庭、親族、片村范圍的主體力量來。在村民的日常生活、生產、流通、嫁娶等領域中,有這樣的可能性機會嗎?比如村莊整體規劃?村莊村志村史的參與性撰寫?村莊古戲、古廟會的某種程度上的恢復和生發?村莊層面上的信息合作、統購統銷合作、資金互助合作、學習合作,老年人互助合作、社區兒童課外輔導,移風易俗項目、環境污染治理項目,等等事情的開展,似乎都是深入、互補、滲透式的集體體驗。這些體驗活動或者事項在“中和”的原則下越多越好,越積累沉淀越好。這樣便會把村民的運動式的或者階段性的共同實踐,轉化為扎根的、有著日常生活、生產內容的、自然而然的長期共同實踐,這是具有著文化、經濟、社會、環境等全方位的、實質性變化的、社區民眾的共同實踐。

關鍵之三,以增強村莊共同體文化(包括利益)為目標的不同群體動員特點,是“位育”式的。這里的位育,指的是村莊中多元群體參與的各守其份,適應處境的動員過程和生成過程。從歷史上看,羅家村的文化傳統是參與人數較少的大鼓,屬于信本地山神的人參與。就現實看,羅家村屬于多片型村莊,姓氏很多,片區大片是三個,小片有五個。在這樣的情況下,多的是同一姓氏小親族、同一片區的多元分散型的小群人群,而缺乏能超越片區、姓氏、信仰的村莊共同體實踐體驗。如何動員呢?如果動員不當,則上級交待給的活肯定完成不了、不好甚至高成本,何談大家會有共同體體驗的升華呢?那么,這里面的動員經驗是什么呢?就實際發生的過程來看:一是村兩委干部心里明亮,肯下功夫做群眾工作;二是村里積極分子的帶動示范作用。一些會打大鼓的農民積極分子帶動,弘農合作社的資金互助骨干力量、曾有著統一購買年貨體驗的婦女們積極參與……其精神、經驗均有傳幫帶的感染作用;三是本村中青年村民的參與;四是村莊外力的參與,包括中原油田的退休工程師衡生喜老師親自來教,在弘農書院參學的外來大學生積極參與,他們形成良性誘發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互相感染,共同的實踐不斷升級;以至于后來村支書決定在村里宰一只大羊來犒勞大家,大家的共同表演行為轉化為一起在村里大擺宴席吃飯結情誼的親密行為;接著,到了晚上,有人提議趁熱打鐵趕緊建立一個“美麗羅家人”微信群,先是40余人的隊員,結果三天之后,在村的、不在村的羅家人,尤其是年輕人紛紛加入,一下子增加到了70人。大家身份、年齡、興趣、認識可能都有區別,但是心是在一起的,都是羅家村人,都愿意為美麗羅家建設共同努力。

試想,假如這樣的村莊共同情緒或著意識,隨著各種通訊手段不斷地發酵、蔓延下去,生成多利益相關方合作、參與式學習和共同實踐的共同體文化或利益系統,便會形成類似于羅家村這種普通類型村莊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的活水源頭。

最后,謹以我的一首打油詩結尾:七旬衡師神氣清,身手不凡當義工。羅家兒女齊參與,咚咚夸夸打得猛!盤鼓開天振寰宇,農人種地養人民。尊道貴德心中靜,海晏清一濟蒼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弘農書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老司机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人热 | 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看片国产在线看片 | 亚洲精品国产AⅤ综合第一 在线丰满视频网址 | 日本一本之道之视频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