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世云:完善低收入農戶精準幫扶長效機制

[ 作者:張世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27 錄入:王惠敏 ]

精準扶貧是提高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效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略。精準扶貧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扶貧政策和措施必須針對真正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通過對貧困人口有針對性的幫扶,根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原因,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標。精準扶貧的內容主要包括: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和精準幫扶,扶貧對象的動態管理和扶貧效果的精準考核等。

《中共浙江省委關于補短板的若干意見》提出要“補齊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短板”,通過完善“低收入農戶精準幫扶長效機制”等舉措,開辟增收致富新路徑,爭取2017年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比2012年翻一番;到2020年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多次指出,全省上下一定要牢記不把絕對貧困帶入“十三五”的承諾,必須全面鞏固“消除4600”(年收入低于4600元農戶)的成果,確保低收入農戶一個都不返貧。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準確把握精準扶貧思想的深刻內涵,以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精準宣傳。一是全面準確把握精準扶貧的內涵。要從思想認識上下苦功,全面樹立科學精準有效扶貧的新理念,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和內涵,緊緊圍繞實現低收入農戶增收“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具體措施,把各級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上來,營造“人人關心精準扶貧、人人重視精準扶貧、人人支持精準扶貧、人人參與精準扶貧”的良好氛圍。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知識培訓。向低收入農戶講清精準扶貧概念、背景,“補齊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短板”工作的具體要求、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實施與監管的一系列相關業務知識、工作流程等,廣泛宣傳好典型、好經驗和好做法,積極構建共同發力、協同推進的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新格局。

二、精準識別。精準識別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將低收入農戶的家庭和人口識別出來,同時找準導致這些家庭或人口低收入的關鍵性因素。從基層調研的情況分析,導致低收入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后勁不強。表現在低收入農戶素質低,勞動技能差,增收渠道少,“造血”能力弱。近幾年浙江雖然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速很快,2012年到2015年年增長都在15%以上,但絕對額(8765元)只有全省農民收入的41.5%。低收入農戶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分別為41.6%、22.5%,分別比全省農民低20.4個、2.9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占比為34.9%,高于全省農民25.1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42.3%,高于全省農民11.2個百分點。說明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后勁不強,對政府轉移支付依賴性強。二是支出型貧困問題較為突出。因學、因病、因殘、因災、因突發事故極易返貧,特別是因病返貧更加突出。目前的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力度有限,對因病低收入農戶的覆蓋面不廣,大多數低收入農戶難以承擔醫療費用。三是缺資源、缺資金、缺項目。可見,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精準扶貧的關鍵環節,是實現“精準扶貧”的基礎。要通過信息核查工作,做好被扶持低收入農戶的調查研究工作,要詳細分析致貧原因,確保低收入人口一個不漏納入幫扶信息系統,真正做到“一戶不漏、一個不少”。還要及時將那些收入大幅提高、不符合扶持對象的低收入農戶調出信息系統。

三、精準幫扶。精準幫扶就是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針對低收入農戶的致貧原因,因戶和因人制宜地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消除致貧的關鍵因素和脫貧的關鍵障礙。一是產業發展。按照有關政策重點扶持29個縣的特色產業發展,使產業幫扶真正成為低收入農戶持續增收的重要渠道;支持農民合作社以多種形式吸納低收入農戶參股入社,扶持扶貧合作社發展壯大;發展來料加工、農村電商和鄉村旅游等新興業態,助推低收入農戶持續增收。二是異地搬遷。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之路,實現從下山脫貧型異地搬遷向生態保護型異地搬遷轉變,通過實施異地搬遷加快低收入農戶融入城鎮化進程。開展異地搬遷扶貧改革試點工作。要在全面考慮生態保護和城鄉發展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相關因素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實際的年度異地搬遷規劃,加快低收入農戶融入城鎮化進程,同時要讓搬遷農民在搬入地真正穩得住、能致富。三是光伏小康。在原“4600農戶”受益覆蓋人數相對集中并有條件的村,開展光伏小康工程,目的是精準增強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的“造血”功能。四是培訓就業。在摸清“4600農戶”現有底數的基礎上,實施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家庭中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在落實培訓計劃任務時,要向低收入農戶傾斜,特別是要實施好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計劃,努力提升低收入農戶創業就業素質。充分發揮縣(市、區)、鄉鎮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為低收入農戶勞動力開展求職登記、職業介紹等服務。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設置一些公共環境與設施管理服務類、農業服務類、便民服務類等公益崗位,滿足就地就近就業的需要;要積極探索村企合作,完善定單、定向、定點培訓用工機制,實現從培訓到就業的無縫對接;還要通過“一戶一策一干部”的幫扶結對制度,建立低收入農戶家庭的大學生信息庫,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鼓勵低收入家庭畢業生回鄉自主創業,最終達到“一人長期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的。五是金融幫扶,要探索與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的扶貧合作和農民合作社吸納低收入農戶參股入社的多種形式;探索在不同組織內組建扶貧資金互助會,規范扶貧資金互助會的財務管理,做好風險防范。六是低保兜底,就是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適時提高低保標準,調整低保準入條件,按照“寬進、嚴管、慎出”的工作思路,進行動態管理,對新出現符合低保條件的,做到發現一戶、納入一戶。

四、精準管理。動態管理就是對所有識別出來的低收入農戶建檔立卡,為幫扶工作提供包括低收入農戶基本狀況、致貧原因和幫扶措施等方面的詳細信息,為精準扶貧提供信息基礎。一是“調出一批”。扶貧、民政、教育、醫保、養老等職能部門要加強信息共享,確保低收入農戶數據比對工作準確無誤。同時將收入已經高出低收入標準的農戶和人口及不符合扶持標準的低收入農戶調出信息系統;有關部門要及時做好屬于兜底保障型困難戶幫扶工作。二是“補入一批”。落實好鄉(鎮)、村兩級動態管理責任,認真做好低收入農戶信息核查工作,確保貧困人口一個不漏納入幫扶信息系統,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對象補進信息系統并開展幫扶。三是“分析一批”。要對需要幫扶的低收入農戶做好調查研究工作,詳細分析原因,真正做到“一戶不漏、一個不少”,做到動態管理精確無誤。

五、精準考核。精準考核就是對“精準扶貧”的效果進行考核,主要針對地方政府。近年來有關部門考核發現有的地方扶貧項目推進不快、進度不盡如人意,扶貧項目的立項缺乏計劃性。有的地方項目招投標管理不到位,項目驗收不到位、不規范等;扶貧資源比較碎片化,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和工作統籌,很難形成疊加效應;部門結對幫扶重項目建設,輕精準到戶到人;從數據管理看,低收入農戶數據庫、低保戶數據庫、困難家庭數據庫等分設在不同部門,共享性較差。因此,新階段的農村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工作必須有明確的分工,有關部門應各負其責,加強溝通協調,實現資源共享。通過精準考核,督促農村低收入農戶所在縣委縣政府將精準扶貧作為重點工作,抓緊抓實。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年02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日韩乱偷区自中文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一本在线精品播放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