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鄉土 惠益于農民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田園綜合體”,指出“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文件對田園綜合體的依托主體和創建內容指明了方向,旨在通過田園綜合體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盤活農村的多種資源,融合區域的多種產業,激活城鄉的多種要素,實現農民宜居、宜業,城市居民樂意來、喜歡住。
綜合體的概念更多來源于城市,城市綜合體是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會展、餐飲、會議、文娛、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四項及四項以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城市與農村的結構和功能不同,不能將城市綜合體的模式移植到鄉村,但是可以參考城市綜合體建設中各種功能搭配和互補的原理,合理設計田園綜合體中生產、生活與生態的功能布局和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
實踐中,田園綜合體建設應以市場為導向,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探索多種建設形式,應避免一哄而上,大拆大建,另搞一攤,應根植鄉土,依托鄉村文化景觀,進行適度和本土化改造,應尊重農民意愿,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田園綜合體更多的是一種發展理念和模式,當前可選擇有景觀特色,有產業基礎,有文化底蘊的地區率先探索,相關管理部門應提前布局,做好引導,并與當前有關工作緊密結合。
一是要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現代農莊等建設緊密結合。有關田園綜合體的相關探索實際上已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所體現,2013年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2014年進行了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中國美麗田園推介活動,重點推介了特色民居村、特色民俗村、現代新村、歷史古村等100個最美休閑鄉村,以及油菜花景觀、稻田景觀、桃花景觀、梯田景觀、草原景觀、果園景觀、花卉景觀等140項美麗田園,并發布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十大創建模式,包括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城郊集約型、社會綜治型、文化傳承型、漁業開發型、草原牧場型、環境整治型、休閑旅游型和高效農業型。此外,各省市也基于自身情況開展了美麗鄉村創建和推介活動。2016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并于10月份公布了首批127個特色小鎮名單。2016年11月,國家旅游局和農業部組織開展國家現代莊園創建活動,明確到2020年,建成100個國家現代農業莊園。
田園綜合體可在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現代農莊等建設成果基礎上,以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的總體改善為前提,循序漸進、因地制宜,根據美麗鄉村的不同模式、類型探索田園綜合體的多種實現形式。
二是要與鄉土文化挖掘與傳承緊密結合。2017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工作,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中華文化總要標識。”強調“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近年來,農業、城鄉建設、文化、文物、財政等相關部門開展了農業文化遺產,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等挖掘和認定工作。截至目前,已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62個,中國傳統村落415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分別有252個和276個,這些地方歷史文化悠久,鄉村風貌完整,地域特色明顯,有些地方鄉村旅游、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發展勢頭良好,可通過田園綜合體建設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要素,活態性保護鄉村文化遺產,實現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
三是要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傳統鄉土文化和村落風貌保存較好的地方往往與欠發達相關聯,中國傳統村落中名錄有1313個位于國家級貧困縣,占31.6%,中西部地區的比例更高,貴州省和云南省的比例達到80.0%和48.1%,近三成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位于國家級貧困縣,并且與少數民族聚居區有較大的重疊性,位于國家級貧困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的比重分別為19.0%和13.8%。全國扶貧大數據顯示,能到省外務工的人只占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5.9%;在自己省里打工的老鄉,占了14.6%,而剩下近80%的貧困人口,都還沒走出土生土長的村莊。田園綜合體可以依托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發揮生態環境良好,鄉土文化濃郁的“后發優勢”,開展特色產業扶貧、旅游扶貧,主動承接異地搬遷的貧困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田園綜合體與國家公園建設相銜接,探索生態保護脫貧。
田園綜合體建設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農民生計保障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田園綜合體中的產業要與當地的資源稟賦條件相匹配,以農村現有的產業為基礎,并進行優化升級,要給當地農民提供充分的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和空間,充分考慮農戶生計改善需求。二是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保護鄉村里的特色民居、遺址、宗祠、寺廟、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防止過度設計、過度改造和過度開發,在發展鄉村旅游中防止民俗文化活動庸俗化。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規模要在綜合體的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根據經濟規模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防治盲目造鎮。三是本地居民和外地工商資本的關系。農村地區居民往往受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在休閑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難以與外地工商資本競爭,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本地居民在產業發展和利益分享中被“擠出”,集體資產被外來資本控制。
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一要做好規劃引導,在產業、用地、環境保護、鄉村遺產保護等方面納入地方統一規劃,做好風險評估與效益分析,規范工商資本投資行為;二要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的前提下,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空閑農房及宅基地;三要完善利益聯結,通過集體建設用地入股,聯營等方式,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田園綜合體建設運營中的決策參與權利和收益分配權益;四要加強政策扶持,整合涉及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產業融合示范、傳統村落保護、特色小鎮和現代農莊等方面的扶持資金,給農民創業提供物質和金融支持,通過PPP等形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田園綜合體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