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登上新臺階,農業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農村改革展開新布局,推進提質增效產業扶貧,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今后一個時期,農業部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建設部署的落實,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11月19日,在“2017(第五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作出上述表示。
他給出了一組數據:糧食總產量由過去的1億噸左右增加到6億噸左右,玉米近兩年累計調整了近2000萬畝,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為2.2∶1,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主要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農業科技進步率超過56%,主要農作物的良種負荷率穩定在56%以上,幾個重要指標都超過50%以上。全國農藥使用量近兩年保持零增長,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這是歷史性的突破。農村改革政策體系基本確立,培育新型農業主體290萬家。促進農民增收,有6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國平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4萬元。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葉貞琴表示,農業部將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的抓手,以鄉村產業的重心為重點,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抓重點、補弱項,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做好八方面的工作。
第一,鞏固糧食的產能,方向是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要劃定9億畝糧食功能生產區和2.38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規模推進高標準的建設,提高兩區的綜合生產能力,管控兩區的用地,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精準化、動態化、信息化管理,在政策上給予傾斜支持。
第二,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前農業部推進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等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使農業面臨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遏制。按中央要求,正加快推進耕地休耕制度試點,逐步推進土地休養生息的制度化、常態化。
第三,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特別是產業化的聯合體,發展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健全機制,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第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向是推進多產業聚集、多業態融合、多功能拓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促進農業和農產品的流通。
第五,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引導返鄉、下鄉人員包括農民工、技術人員和復員軍人等,依托自身優勢發展特色化、小眾化、中高端附加值的產品產業,提高創新的質量和效益。當前,農業部正高標準推進國家現代產業園和農民創業園,使其成為農業、農民創業創新的基地。
第六,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方向是加快調整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突出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推進重大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模式,全面提升農業科技的技術供給能力和支持能力。要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建設區域型的農業生產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基層農業推廣機制,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第七,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拓寬農村資源,方向是推進農村基地改革、農墾改革、承包地“三權分置”、構建政策體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確保明年以前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為第二輪承包期延長30年奠定深厚基礎。深化農村集體產業制度改革,包括正在進行的清產核資、股份確認、股權量化、股權設置等,保障農民權益,多途徑、多方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完善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和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通過制度安排使農村資源要素得以擴大。
第八,推進產業扶貧,方向是堅持大扶貧的格局,突出產業扶貧這一重點和根本性措施,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加大品牌的推薦和支持力度,讓貧困戶更多分享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增值效益。(記者 劉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