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各方力量都在試圖進入鄉村。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日前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稱,中國鄉村目前正處于最好的時候,因為終于又有人來關心鄉村,人們也在重新反思“鄉村的現代化,不一定是要實現高度城市化、工業化”。
他認為,如果沒有想清楚一些問題,比如城鄉關系、鄉村本身的發展,過強的外力進入農村很有可能給農村帶來一次新的,甚至更大程度的破壞,而且這種破壞是無法挽救的。
在劉守英看來,外力進入鄉村,最大的好處在于,可以帶來資金、人員和政策等,但也要考慮,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鄉村想要的。事實上,在未來,整個中國的鄉村誰能活下去、活得好不好、活成什么樣,外力都只是一時的,根本的是鄉村本身內在的力量、制度、鄉村關系,還有鄉村本身的組織,這些決定了鄉村到底能否持續活下去。
農村經歷的四次外力進入
千百年來,中國的農村在沒有外力進入的時候,都保持著非常穩定的社會結構。然而,梳理近代以來的歷史發現,鄉村在100多年來,受外部力量影響,發生了四次較大的變革。
第一次是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和志士仁人,比如梁漱溟、晏陽初等鄉建派,紛紛走進農村,尋找救亡之路。這源于當時中國最基本的國情,主體人口和經濟都在鄉村,國家的救亡要從鄉村去尋找出路。
劉守英稱,在中國,鄉村原本的結構是農工、農副的有機結合,農民靠農業來維持生計,搞副業、手工業來找到活路,這背后有賴于城鄉之間的對流,資源可以進行交換。另外,鄉村治理基本上是自治,鄉紳作為自治的代理人,在鄉村維持鄉土秩序和規矩。然而,當時面臨的問題在于,西方勢力進入以后,破壞了原來的一些結構。比如,嚴重沖擊了江南鄉村的手工業。于是,農業就只能承擔起鄉村的所有生計和生活。顯然,這是無法繼續維持農村的穩定結構和生活方式。
第二次在于新中國建立之后,整個國家為全面實現工業化,最終形成了利用農村資源支持城市和工業發展的格局。
劉守英評價稱,這一次進入農村的外力比第一次力度更大,是為了保證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改造鄉村的制度,包括統購統銷、人民公社、戶籍制度。這算是中國鄉村歷史上,從結構到制度,再到城鄉關系,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一次。
第三次外力進入就是包產到戶的改革、允許農民搞鄉鎮企業。這一輪盡管也是外力的作用,但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這一個階段也是中國的城鄉關系、農民狀況、鄉村發展最好的時候,城鄉差距最小、農民收入大幅增長、農業經濟最活躍的時候。
如今,鄉村振興上升到中央的戰略高度,其背后跟中國整個經濟發展路徑有很大的關系。
劉守英表示,在中國開始城市化、園區工業化的發展路徑之后,城市、園區就處于絕對強勢優勢地位,大城市一片繁榮,園區蓬勃興起,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工廠,但是鄉村的產業,越來越窄化成單一的農業產業,非農產業、小城鎮都變得越來越衰弱,形成了當前城市與鄉村越來越不匹配的格局。所以,面對城鄉失衡的情況,農民就只能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參與到城市化和工業化中來。
村莊不會死,只有好與不好
既然中央重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那么,如何評判村莊的好與壞呢?
對于外人來說,走到村莊以后,往往看到只有老人、狗、破房子,就認為這個村子是死的,在劉守英看來,這樣的判斷是不對的,實際上,村莊是不會死的,只有好和不好的區別,而所謂的“好”,就是村莊找到了一套秩序,這套秩序可能比經濟指標更重要。
其次,要評價這個村莊好還是不好,關鍵是要看人們愿不愿意回來,對村莊還有沒有念頭、想頭,是否還有寄托,每個在外面的人和本地的人,對自己村莊的依戀和評價,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村莊的經濟活動,是否可以很好地維系整個村莊。
劉守英表示,當任何外力進到鄉村的時候,都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鄉村的命運會如何,二是鄉村能接得住什么,三是鄉村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如今社會已經發生巨變,村莊的秩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比如農村的人地關系、人村關系、人際關系,還有鄉村的產業形態,農民謀生的方式,還有城鄉關系。面對這樣的情況,各種力量進入,如何重建村莊的有機結構,是頭等大事。
他說,鄉村振興一定是鄉村各個要素能夠有機配合,光靠一種力量,是搞不成的。所以,如果企業對農村整個結構的重建,沒有找到規律,或者認識不深刻的話,就可能走到死胡同。
因此,一定要首先考慮到它的結構到底是怎么樣的,鄉村哪些東西發生了改變,外來要素進入后,要去填補什么東西,然后再把它的整個結構重建起來。
其次,鄉村未來能不能持續性地活下去,核心是生產要素是否能夠很好地組合。未來的整個鄉村,應該是各種要素如何在鄉村實行新的組合,使得農業跟工業、鄉村的產業跟城市的產業形成競爭性,這才是未來鄉村現代化的根本,也是未來鄉村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三,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重構城鄉關系。鄉村靠自己是活不起來的,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打通城鄉。如果把農村和城市斷裂開,去找出路,很大可能就是死路一條。
劉守英稱,現在整個理念上最難、最需要解決的事情,就是重構城鄉關系,真正讓鄉村跟城市處于平等地位,讓鄉村利用自身資源去跟城市形成對流。
“活化”村莊一定要堅持多樣性
那么,村莊該如何“活”下去呢?在當前情況下,要么是有內生動力,要么是有外面要素進入,跟鄉村融合到一起。
劉守英表示,核心是鄉村的土地上,能夠長出值錢的東西來。下一個階段,中國的農業可能會有一場革命,就是農業產業會提高回報。其次,農業跟其他產業的關聯度會提高,不再簡單是一二三產的融合,而是提升整個鄉村的要素價值,比如土地、文化歷史遺產,還有自然、人文環境。這些東西都有可能是未來鄉村“活”起來的重要因素。
此外,村里面一定要有愿意奉獻、肯犧牲的人出來做帶頭人。他認為,每一個村莊都有村莊的活法,其背后是每個村都有自身的基因,基因不同,就決定了未來的道路也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去學著誰去走,一定要堅持多樣性,把自己的路闖出來。
對于外來要素來說,要找到和農村本地要素融合的辦法,真正融得進去村莊,獲得農民的認可。其標準就在于,是不是真能把村子搞起來,幫農民比原來過得強。
最后,要繼續尋求頂層設計的改革。(記者 邵海鵬)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財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