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化縣制改革,彰顯中華民族偉大的自我創新能力
經常會有人對我講:縣域經濟是個偽命題。如果縣域經濟觀念成立,那么就有省域經濟、市域經濟以及鎮域經濟之類,如此,縣域經濟的概念還有什么意義!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他們講:只有縣域經濟,沒有什么省域經濟、市域經濟之類。因為每一級地方行政層次有不同的管理職能,縣一級是經濟社會組織發展的核心,省級政府是理解貫徹國家意志,協調中央與地方和省轄內地方之間的利益。秦始皇統一中國,全面貫徹郡縣制,明確“郡以俸君,縣以牧民”的行政原則,“牧民”就是今天我們講的組織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孫中山先生在《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明確指出:“縣為自治之單位,省立于中央與縣之間,以收聯絡之效”。孫中山先生強調:“事之最切于人民者,莫如一縣以內之事”。他們會反駁說:那現在省、市、縣政府不都一樣在組織指揮經濟發展嗎!機構設置也差不多一模一樣,只不過行政級別不同而已,都是上面一級說了算。我只能這樣回答:這說明目前我國行政體制建設還不科學不完善,地方行政層級職能不清,導致機構雷同,行政效率低下。正因為如此,中央才反復強調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縣乃國之本”、“郡縣治,天下安”(句中“郡”非秦時郡縣之郡,而是唐時道、州下的郡,同縣一樣的地方行政建制),這是兩千多年中國大一統國家治理的共識與原則。我贊同楊小凱先生的觀點:沒有后發優勢,只有后發劣勢,制度健全與先進才是國家競爭的根本優勢。要壯大縣域經濟,推動國民經濟科學可持續發展,制度建設是根本促進和保障,尤其縣制!必須強調:制度建設絕不是模仿或復制,但學習與借鑒卻是必須的。回顧歷史,十七世紀時,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強大的國家,當時中國的中央集權皇權宗法體制也是其他國家執政者仰視的。但工業化的歐洲國家只是學習了中國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并沒有照搬中國的皇權至上制度。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今天讓中國知識界仰視的西方法制文明和民主體制。
中國向來喜歡以“四大發明”自詡,后來有學者指出,科舉制度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因為科舉制度才催生了西方國家的文官選拔制度。科舉制度應該說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相對于科舉制度,縣制才是中國的一項更巨大的制度發明。縣制直接影響和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地方行政體系建立,并成為世界上近現代國家的基本地方制度。應該是中國的“第六大發明”!但四百多年的變遷,工業文明不斷推動西方國家的制度創新,而作為縣制發源地的中國現在仍持續著原有的縣域官僚治理形態(此處的“官僚”是韋伯論述的官僚政治體制的“官僚”概念。“‘官僚制’這個詞原本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個詞還帶有褒揚意味,它代表了一種理想的、高效的組織形式,用以取代傳統的獨裁政權。”“官僚制便是以它的中央集權、令行禁止的特征來表現出其優勢的”。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p369)。由于縣制創新的落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出現了斷裂:高度發達與極端落后并存,是謂之曰“二元結構”,已經成為當前國家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因此,必須盡快啟動和深化縣制改革!
凱恩斯先生曾經說過:社會心理決定了人類永久的經濟問題。喀麥隆著名思想家伊彤加·曼格爾勒·丹尼爾有句名言:“文化為體制之母”。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仍叫中國,沒有加“古”字,而且正昂首步入現代文明。中國在歷史上曾經幾次被異族征服過,但很快就恢復為中華民族的中國!憑的是什么?憑的是中華民族深厚的自我覺醒和自我創新能力!縣制是中國創造的,我們與時俱進的深化縣制改革,完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以至來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彰顯的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自我創新能力!
制度改革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理論指導,但歷史分析和實踐探索更加重要!我們要記著孫中山先生九十多年前的教導:“權之根本,不應當以中央與地方為對象,而當以權之性質為對象,權之宜屬于中央者,屬中央可也,權之宜屬于地方者,屬地方可也”。(孫中山《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同時,也要思考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伯姆·巴維克(Boshm Bawerk 1851-1914)一百年前說過的話:“在實際的社會政治領域中,由于技術上的理由,歷史-統計方法無疑是比較好的,因此我會不假思索地宣布,在經濟與社會事務上使用純粹的抽象-演繹立法政策,對我以及他人來說,都是令人厭惡的”。(伯姆·巴維克《政治經濟學上歷史方法與演繹方法的對立》(The Historical vs the Deductive Method in Political Economy),《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學會年鑒》(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第一期(1980),p267)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思考基辛格博士的這兩句話:“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是,它似乎沒有起點。中華文明不是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作為一種永恒的自然現象在歷史上出現”。“在歷史意識中,中國是一個只需復原,而無須創建的既有國家”。(亨利·基辛格Henry A.Kissinger 《論中國》,中信出版社,2015,p001)
本書是國家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新時期中國縣制改革與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適應性研究》(項目編號:11YJAZH108)成果著作。完成這一課題過程中,我總想起費孝通先生《江村經濟》前言中的一段話:“中國越來越迫切地需要這種知識,因為這個國家再也承擔不起因失誤而損耗任何財富和能量。我們的根本目的是明確的,這就是滿足每一個中國人共同的基本需要。大家應該承認這一點。一個站在饑餓邊緣上的村莊對誰都沒有好處”。(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商務印書館,2005,p22-23)
2016-08-29于峻修堂書齋
(作者系嘉應學院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客商”研究所所長,經濟學教授。本文系《中國縣制與縣域經濟》一書的前言,該書為國家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新時期中國縣制改革與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適應性研究》(項目編號:11YJAZH108)成果著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愛思想 2016-09-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