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瀟宇:家族式傳統村落發展前景的憂與幸

[ 作者:劉瀟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28 錄入:實習編輯 ]

---以陜西省綏德縣賀一村為例

編者按:古城古鎮古村落的保護不能僅依靠政府,還要引導、調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尤其要培育原住民的主人翁精神,讓他們參與到自己村落的建設、保護與發展中來,實現共護共享、共管共治。因為文化的原生性只有靠原住民才能延續和發揚,他們才是真正的“活文化”。外來者太多的越俎代庖只會使古村落失去它應有的原生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在我國當下的農村整體環境中,傳統村落相比于新農村建設下發展的新農村,增長與變化相對緩慢,是先民經歷漫長歷史時期,通過自發組織的方式,選擇合適的途徑,適應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聚集而成的。其村落空間與形態成熟且獨具“天人合一”的智慧,是華夏文明重要的聚集地。其中,家族式傳統村落作為由古至今“聚少成多”自發形成的人工產物,其生成——生長——興盛或者衰落的過程都源自村落中由家族聚合而成的“人”的意識,在我國璀璨的村落文化中有著獨特的人文歷史價值和歷史地位。

地處陜北的賀一村位于綏德縣城東20公里處,隸屬于白家鹼鄉,是陜西省第一批入選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其中黨氏莊園被人們稱譽為經典的"陜北印象",以規模較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而聞名,散發出黃土高坡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該村落歷史悠久,是明末清初山西朔縣黨氏來陜北屯田戍邊而建,經同宗六輩人的逐步完善,歷時近百年建成竣工。

據村支書介紹,隨著2013年黨氏莊園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村莊的規劃、修繕和開發工作也在加速展開,目前村莊每天能接待大概三、四十名游客,《駝道》、《保衛延安》、《最后一個匈奴》、《西安事變》、《盤龍臥虎高山頂》等影視劇也紛紛在這里選景拍攝。

屬于家族式傳統村落的賀一村有著一般傳統村落所沒有的獨特之處,這些特點成就了現在為世人所知的黨氏莊園,贏得了外地觀光客、寫生藝術者和電視劇導演的青睞。

1、獨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宅群落

社會因素決定了人與空間的關系,空間的排列組合與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對位關系。空間塑造人的行為,人的行為決定了空間的利用和組織方式,人的行為和活動是影響村落尺度的重要因素。在這里,“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賀一村的主體建筑就是黨氏莊園。其總建筑面積達100余畝,以窯洞為主要建筑,院落沿地形而變,隨山就勢的布局,顯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建筑人文與自然人文相統一的居住文化地域性。村落整體上是一個大型的、整體的城堡式民宅聚落,族人在這個聚落里進行日常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空間結構在自然上得以劃分。雖然一些院落因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我們從目前保存的棱門院墻、穿廊挑石、內外影壁、匾額題刻,以及精美的石雕、磚雕和木雕中,依然可以看出其規模宏大、院自有別、雕刻精湛、內涵豐富、裝飾典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

2、社會結構穩定,集體記憶傳承有序

由于地處深山、遠離鬧市,賀一村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將人與家庭、與土地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以家庭和家族為單位的定居文化使其處在一種穩定的血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循著一些長期形成的約定俗成的習俗和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在一代代村民中有序傳承,形成了深刻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催生了人們對于村落文化的認同感,它滲透在生活、生產、社交的方方面面,使人們在生活中延續本土的、地方的知識和經驗。集體記憶的有序傳承使賀一村形成了一套完整穩固的結構系統,村民們在地勢較高的新址修建了黨氏祠堂,用以供奉先人牌位,記錄先人事跡。據介紹,如今這個家族的年輕人們也仍然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領域。

這樣一座依附于黃土高原之上的莊園,幾百年來都是人丁興旺,欣欣向榮的。但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村莊逐漸出現了一些傳統村落發展滯后的“通病”;也因其特殊性并發了一些較為少見的問題:

1、村莊空巢化嚴重,原住人口加速流失

黨氏莊園共有14處院落,現今只有六七處院落還住著人。一些院落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不少家戶在山下建起了兩排新窯洞。目前,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的三處院落都已經搬空了。重點保護院落中的一處是“武魁狀元家”,門側的“武魁狀元旗桿”已倒,門口兩尊石獅子早已損毀,院內散落著砌墻的碎石塊,只有立在院中的照壁還能看出當年的華美。一路走過去,不少院落都落了鎖。我們和零星留在村子里的老人們進行了一些交談,他們說,現在家族里有本事的人基本上都出去了,大部分住在鎮上,年輕人基本都在外打拼,村里也沒有學校等基礎設施,小孩們也在外面讀書。留在村子里的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

2、地理位置偏遠,保護與發展雙向受制約

從綏德縣城搭乘出租車約一小時左右,深入到大山內,才到達我們的目的地賀一村。縣城沒有直通村莊的中巴,只有一條寬約4.5米的水泥路通到村莊門口,交通十分不便。如果要對村莊進行大規模的保護和開發,設備和大型車輛進出都比較困難。由于蓄水需要,村莊外不遠處筑起了一座水壩,攔截了流經村外的一條小溪作為水源,如今只是一道干涸的深溝,自然資源比較缺乏。另外村內一些古窯洞建筑大多年代久遠,且門窗檐廊多為木制結構,由于時光消磨、風雨侵蝕、地震等自然物理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都是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這為保存其完整性帶來了困難。再加上村內留守人口少,年齡層次單一,沒有勞動力和資金,也沒有技術去進行保護和修繕,只能對庭院進行分散簡單的看護,大部分時間都是對外關閉的,游客游覽也難以盡興。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需要綜合施策,不僅僅要保護傳統的民居,還要“生產”與創造,讓舊的村莊 “活”過來,重新散發生機和活力,這就需要經濟的發展與生活的改善。

一是村莊的新興建設要以改善村民物質環境為基礎,以“修舊如舊”為主旨,在村落功能布局和建筑功能安排方面多考慮村民現代生活的需求,設置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設計滿足居民現代農耕生產和生活的居住空間。同時結合原有的聚集民宅的布局安排和建筑功能安排,為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展示和勞作的場所,開發“農家樂”等餐飲業服務,留住游客的腳步。只有環境好了、條件好了、發展的路子多了,才能吸引原住民回歸村落,聚集村落的人氣,吸引更多的目光。建筑結構設計方面,以現代建筑技術為支撐,在保證建筑的堅固性和經濟性的基礎上,對傳統建造技術和建筑材料加以改進;在建筑造型方面,從傳統建筑立面形態和細部裝飾中提煉文化基因,延續傳統建筑的風貌特征,形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和諧的環境氛圍。

二是強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作為家族式傳統村落的典型代表,黨氏家族的族人們應是村莊保護與建設的主體。他們是賀一村的主人翁,也是賀一村黨氏莊園鄉土文化的傳承人,應尊重、鼓勵與扶持村落主人翁參與到自己村莊的建設和保護發展中來。外來的幫助不能代替村莊主人應承擔的事務,太多的越俎代庖會使得村莊失去它形成時所具有的自發性、自主性、創造性。相應的,政府可以引入專業人才進行實地的勘驗和調查,以行業指導作為村落建筑維修的技術支撐,實現原生態保護、恢復歷史環境與面貌,做到村落建設與文化傳承互補。另外還可以吸引社會組織和民間資本加入到賀一村保護中來,給村落的發展創造條件、拓寬思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黄a级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全 | 久久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乱码 | 欧美黑白配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点不卡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