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縣域電商轟轟烈烈推進的一年,各類縣域電商會議總是人滿為患,各類縣域電商講師全國飛奔,不少的書記縣長到處追會并紛紛找上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大門,一時間不談電商似乎就跟不上縣域經濟發展新形勢,一批先行先試的市縣領導也因為電商而聲名遠播。在縣域電商風口形成的同時,政策暖風頻吹,從2015年起,國務院與國家部委先后下發上百個電商及相關文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等有真金白銀的項目也及時出臺,進一步“吹皺了”縣域電商的“一壇春水”。
一眨眼,兩年的功夫過去了,到今天沒有啟動電商的縣域已經不多了,沒有在政府報告中部署電商的縣域也不多了,但各個縣域電商的發展情況卻參差不齊,個中原因值得反思。正如大家常常引用的那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些搞得好的縣域電商如果概括起來,總離不開認識到位、思路對頭、措施給力、人才齊整,特別是一把手親自抓是重要特征。而那些啟動了兩年依然成效了了的,各自的原因差異較大,但依然可以歸結出幾條來,大體如下。
一、認識不清晰
2015年5月4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指出,到2020年“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創業、穩定就業、改善民生服務的重要平臺,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可以說電子商務被寄予新常態下經濟轉型新動力的厚望,李克強總理也在不同場合為電商公開站臺。
但在一些書記縣長眼里,電商就是幾個年輕人網上賣一點山貨,對電商的產業輻射帶動作用缺乏應有認識,既然看不上,也就自然不會上心抓,相應的工作力度也就不會強。
而有的還在擔心電商來了會搞垮縣內的實體經濟,會造成稅收流失,卻不知電商是沒有邊界的互聯網經濟共同體,既不是洪水猛獸,但卻擋也擋不住,李克強總理幾次關于電商與實體經濟關系的論述依然不能影響他們對電商的偏見,促進電商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還有的把電商發展簡單化,以為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了,以為招商來了幾個電商企業,電商發展就可以了,結果發現沒有本地產業的配套、沒有電商生態的完善,獨木始終還是難以成林。
在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下,一些縣雖然也跟著形勢發了電商的文件,出臺了政策,但具體實踐中卻沒有實質性舉措,只是一種“佯攻”的姿態。
二、政策不明確
自2015年以來,國務院及中央各部委出臺電商文件不少,一些地方有應接不暇的感受,于是在沒有完全消化的情況下,一味照搬照抄,缺乏應有的轉化,不僅沒有起到指導發展的作用,反而給電商市場主體造成了視覺上的混亂。在一些縣,今天這個規劃出臺了,明天那個意見也下發了,各類推進方案更是滿天飛,但多為應景之作,有的甚至和國務院、省政府的文件一樣大而全,洋洋灑灑成千上萬字,就是讓大家看不見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拿什么干。
有的請來“洋和尚”做規劃,生搬硬套,編制的藍圖讓人振奮,提出的目標讓人向往,但如何實現卻缺乏可操作性,最終往往束之高閣,還不如抓住當下一個小問題先解決了實在。事實證明,一些縣的電商發展并不是從大規劃做起的,而是從一個“小目標”開始的。
還有的縣,會議經常開,領導經常講,文件經常發,但涉及到大家關心的網不快、物流太貴太慢、電商服務匱乏等問題時,往往“王顧左右而言它”,給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瓶頸幾年不突破,最終傷了電商市場主體的心,挫傷了基層干部群眾的積極性。
三、氛圍不濃厚
對縣域經濟而言,電商是一個新事物,發展尤其艱難。中國自古以來的規律是,凡新事物一定詆毀者多、質疑者多、觀望者多,不破除觀念上的障礙,不在發展氛圍的營造上做一些突破,根本就干不下去。改革開放是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大討論開始的,電商在一個縣也應以“電商是可以形成新經濟的”這一命題推動討論,廣泛形成共識,營造良好氛圍。
但在一些縣,基本是縣長一個人的戰斗,具體的工作都在商務部門,其他的系統沒有支持,沒有配合,可謂每前進一步都萬般困難。走過來的縣都深深認識到,如果一個縣搞電商,沒有15個以上的部門配合,攤子是鋪不開的,這也是為什么強調必須“一把手工程”的原因,只有一把手能協調這么多的部門、能調動這么多的資源,換成其他的黨政副職都很難。
因而,縣長大會經常喊還是不夠的,必須親自上,這樣才調動得了各個部門的一把手、各個鄉鎮的一把手,都去圍繞電商做事情。一個部門不要多干,一年為電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各個部門就能破解若干問題;一個鄉鎮推薦一個好產品和幾個年輕人,全縣集中起來也是琳瑯滿目、人才濟濟。而商務部門更像是電商的綜合協調部門,當然也要具體抓物流、人才等具體工作。
四、主體不強大
在一些傳統的縣區,電商就像沒有植被的沙漠,僅僅移栽幾棵“新苗”是絕對不可能形成“綠洲”的,甚至都活不下去。如果沒有幾個像樣的示范企業,如果找不見一大批愿意干的年輕人,這個縣的電商絕對起不來。而到最后,以農產品為主的縣域電商還要朝著群眾運動的方向發展,讓普通農民嘗到電商的甜頭,自覺地成為電商的運用者。
但在一些縣,出于認識上或者政策上的其他考慮,僅有的電商“陽光”都給了個別企業,培訓他們來牽頭,園區他們來建設,政府購買的服務也是他們來提供,可謂“萬般寵愛集于一身”,但就是干事不專業,發展不景氣,靠著補貼過日子,不僅耽擱了縣域電商,更傷了一批電商創業者的心。
所以,縣域電商要發展,“大象起舞”是要的,“螞蟻雄兵”更是少不了。唐朝的詩人聶夷中曾針對普通農民的凄慘生活在詩中發出了“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的感嘆,今天也可以這樣說,縣域電商不要把目光僅僅對準個別的所謂電商龍頭企業“錦上添花”,而是要把目光對準滿懷理想回鄉創業的那些草根電商“雪中送炭”,后者更有可能成為未來電商新經濟時代的參天大樹。
五、用力不精準
每個縣發展現狀不一樣,特色也不一樣,未來的路徑也注定不一樣,所以沒有固定的縣域電商模板來套用,必須因地制宜找突破。可能是因為電商政策出臺較多、電商市場變化太快,一些地方的電商發展出現頻道變換太快、重點調整過多的現象,至今“一壺開水”也沒有燒出來,其中的折騰卻沒有少,可謂事倍功半。
比如在縣域電商中,農產品電商、農村電商、旅游電商甚至跨境電商,到底抓哪個?按縣域經濟的多樣性講,每個縣可能以上形態都有,但側重點卻有所不同,抓哪個都不為錯。但可惜的是,萬事開頭難,不找準一個方面先下手,而是“四面出擊”,最終就會像打仗一樣,兵力分散,久攻不下,挫傷士氣,貽誤戰機。所以,必須在其中做出選擇,在一個點上集中全力突破,帶動全線發展。比如大家經常提起的成縣電商,其實最初就是“一個核桃的逆襲”,全縣上手,打一個單品,做起來了再做其他。而江浙臨安的縣域電商也是從山核桃如何上網開始的,如今卻做起了旅游電商。
不僅重點突破方面要選擇,工作重點舉措也要做選擇,平臺、園區、培訓、網貨開發,有限的資金優先投給誰?如果不清楚,撒胡椒面,最終哪個也干不好,更讓底下的干部、企業沒法干。還是要適當集中一下,初期狠抓人才,逐次再抓電商服務和網貨開發,后面才是園區承載和物流聚集等。
六、資金不給力
看了好多縣上的介紹,發了文件的,沒有說專項資金不上千萬的;說到優惠政策,沒有不整理出十來八條的,但到底在哪里能落得實?
有的縣搞了三年電商,快遞首重的價格還在10元以上,搞電商的企業和創業者苦不堪言,就是遲遲拿不出解決辦法,核心是既不想拿錢補貼,又不支持物流企業建設,只讓商務部門空協調,成本如何下得來?
而在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上,一些縣重爭取輕實施,拿到國家的錢卻花不出去,一方面電商主體翹首以盼,一方面資金躺在賬上睡大覺。甚至一些縣,不是努力爭取國家項目來實現電商大發展,而是就為爭取示范縣一塊牌子做政績,讓人痛惜不已。
還有的縣,各類優惠政策刷得滿墻都是,就是年底不兌現,因為縣長舍不得拿出真金白銀來,電商企業只能一次又一次失望,甚至被迫離開。到今天為止,一些縣的電商連商鞅變法的第一步“立木為信”都沒有跨出去,還拿什么實現“富國強兵”?
最后,不得不說,如果三年前縣域電商還是大家站在一條起跑線上,那么今天已經像中長跑比賽,選手之間逐漸拉大了差距,如果落后者還不能認真反思整改,那不僅靠電商實現縣域經濟“拐彎超車”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就是順應形勢推動電商正常發展也是一個現實問題,最終可能在新一輪的縣域經濟競爭中落伍。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