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于曉華:農地三權分置是適合中國國情的諾獎級制度創新

[ 作者:于曉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09 錄入:王惠敏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就農業農村發展問題,采訪了德國哥廷根大學經濟學教授于曉華。

中國經濟導報:目前,國際農業農村研究學界最關心中國農村什么問題?

于曉華:目前,國際上尤其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和非洲國家最為關注的是中國糧食貿易問題。中國農業無論出口還是進口,對世界影響都很大。例如,中國大量的糧食進口可能導致國際糧價被推高,而非洲超過四成糧食依靠進口,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個問題背后是中國糧食產能和糧食政策問題,最重要的是糧食價格問題。將來中國的糧食產能會怎樣,價格政策怎么變動,大家都比較關注。

其次,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國際學界也關注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問題。農地現有的使用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是農村改革非常大的創新。沿著這個方向做下去,會是諾貝爾獎級的偉大制度創新。

此外,中國農村老齡化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農民如何養老,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中國經濟導報:這個創新相對什么而言?

于曉華:西方國家一般認為產權必須私有化才有效率,但這個判斷不適用于中國。中國還有6億人口在農村,雖然已有1/3的土地在流轉,但人均土地規模還是很小,戶均不到1公頃,約9~10畝。農業對絕大部分農民來說不是獲利手段,而是社會保障手段。一旦市場經濟有波動,農民工回到農村還有土地追索權。

在非洲,產權明確私有化的改革實踐是失敗的。非洲農業土地過去也是傳統社區所有制,私有化后,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非常高,農民要到產權交易中心等很遠的地方提交表格、證明資料,這對農民來說是很大的負擔,也給交易機構提供了很多尋租的機會。西方國家如美國、德國因為規模大,制度透明,土地產權交易起來容易。

中國的城鎮化是一個長期過程,有能力的人先離開農村。從國際經驗看,農戶規模兩極分化是一個趨勢。大農場越來越多,但是小農戶也長期大規模存在。受制于歷史、制度、資本、技術以及個人能力等因素,這些小農很難在農村外找到很好的就業機會,也很難擴大生產規模。如何在農業政策制定過程中保護小農的利益,讓他們生活得有尊嚴,也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面對小農長期存在的現實,我們要拿出歷史耐心去看待農村土地問題,尤其是農地集中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個人認為,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是正確的,因為與土地私有化相比,“三權”分置制度是更符合當下中國國情的制度創新。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有什么樣的特殊國情?其他國家也有嗎?

于曉華:任何政策都需要符合實際情況才能推行。在大框架確定的前提下,中央政府應該尊重各地習俗與文化。例如在中國,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土地產權就呈現出南方土地流轉多、北方土地流轉少的特點。

在德國,不同地區的土地特點也很突出。例如,東德原來是社會主義國家,經過集體農場改造后,戶均土地規模大,私有化后仍然很大。東德已經實現城市化,目前農村戶均土地在200公頃以上。西德分為南德和北德,其中南德戶均土地只有15公頃,而北德則有50~60公頃。

不同的國家,土地戶均規模不一樣,對契約的尊重程度也不一樣。中國是一個大國,土地平均分配制度不是最有效率的,但卻是相對公平的,是一個很好的社會保障。因此,我認為這是諾貝爾獎級的制度創新。

而且,“三權”分置的創意本身就來源于中國歷史。解放前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就分為田面權和田底權兩種。田底權相當于所有權,田面權相當于使用權和經營權,田面權也可以買賣。田面權相當于一種永佃權。20世紀初葉的蘇南地區,如無錫、常熟、松江等都是這樣。

我認為,所有權必須與人口緊密相關。中國農村人口仍然處于長期動態調整過程中——人走了,地還在,怎么實現動態均衡?因此,需要把經營權和使用權分立出來。土地制度在農村涉及效率、公平、國家穩定與社會保障,三方面都要兼顧。

中國農村人多地少,美國有220萬個農場,耕地面積與中國相差不多,而中國現在有2.1億農戶,約6億農民,即使農民減少到6000萬(或者2000萬農戶),也還有大量人口要離開農村,轉移到城市。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中國經濟導報:您自己目前最關注農業農村的什么問題?

于曉華:我最關注一二三產業融合、食物可持續消費、食品安全、食品供應鏈和農村污染問題。

一二三產業融合目前在中國是前沿問題。現實情況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等中國所有涉農行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壟斷。例如,在北京的牛奶市場上,三元、伊利和蒙牛三家奶企占了95%左右市場份額。

當然,壟斷不都是壞東西。壟斷的好處是增強了中國食品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也更容易監管食品安全;壞處是可能侵害上游農民和下游消費者利益,如何真正保護農民在產業鏈中的價值和利益分配,這需要農業政策制定者有更廣闊的視野。

我認為,政府應該盡量少干預市場和農民的選擇,例如,有些地方政府鼓勵農民種植某些農產品,結果造成過剩。要讓農民學會什么叫市場,農民也需要學習。品牌的形成需要通過市場競爭,長期積累才能形成。

從農業政策來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居高不下的農產品收購保護價。這既造成了農業大量進口,競爭力下降,又使得儲備增加,財政負擔加重。現在,政府取消了玉米和棉花保護價,水稻和小麥的保護價還是問題,改革也很棘手。總的來說,保護價設定時沒問題,但撤掉保護價就比較難。像歐盟那樣,回歸市場機制才是最終選擇。補貼直接發給農民,變成收入補貼可能更好。

在城市化過程中,任何政策都要考慮長遠。農村人口在減少,所有經濟行為要和人口動態變化緊密掛鉤。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將動態調整考慮進去。此外,一二三產業融合,必須考慮農村老齡化的現實,要多考慮如何建立獨特的養老體系,實現老人互助養老。要有必要的生活和醫療設施,讓農村成為養老型社會。政府應該多關注這類問題。

作者單位:德國哥廷根大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導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韩国专区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美女乳头 | 亚洲国产区中文 | 日本精品视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