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振興鄉村戰略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以時間節點為坐標,把2020、2035、2050年三個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各項規劃變成可測評的指標體系,一年一測評,五年一小結,十五年一大結,環環相扣,節節取勝,才能按時保質保量全面實現。
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定義辯析
搞清定義才能說話。字詞的定義方法,通常有詞典或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的定義法、特指法、反面定義或否定性定義法、舉例定義法、詞源或歷史定義法等。在與現代化有關的包含著時間性的各種詞語的定義中,一般既有詞典式定義法,也有舉例法,比如《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中,雖然沒有對“農業現代化”給予詞典式定義,而是以各項具體任務呈現的,也可歸入舉例定義法之列。由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個基本詞語還可以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等。
農業——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機能,通過人工培育以取得農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在中國,狹義指種植業(農作物栽培),廣義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甚至包括提供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等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人們提供糧食、副食品和工業原料。其特點有:土地是基本生產資料,作為勞動對象的生物,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生產周期長,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方性。(《辭海》第六版)
農村——農業生產者的居住地。多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起源于人類由采集、漁獵進入農耕階段開始定居的原始農業時期。生產水平逐步提高,社會分工開始以后,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與城市產生差別。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較分散;大多數以農為主,家族聚居,成員間相互協作,多有血緣關系;工商業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相聯系,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發展緩慢,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業農戶日見增多,農村與城市的區別逐漸縮小。(《辭海》第六版)
現代農業——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對,在古代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采用機器和現代科學技術為特征的農業。大約起自19世紀后期直至當代。亦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最新歷史階段,而把戰前一段時間的農業稱為近代農業。其特征是以各種機器為主要生產工具,代替人力和畜力進行作業,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增加了商品性農產品產量。其內涵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如應用信息技術,及時了解市場經濟動態,確定經營策略;實行農業標準化、改進生產條件,保證產品質量;吸收有機農業生產經驗,實行生產專業化和多部門綜合經營,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改善生活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等。”(《辭海》第六版)
現代化——指不發達社會成為發達社會的過程和目標。作為過程,其首要標志是用先進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生產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結構及政治意識形態也隨之出現變化(其標志為政治民主、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社會流動和現代化人格),作為目標,它一般指以當代發達社會為參照系的科學技術水平、先進生產力水平及消費水平。現代化潮流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現代化并無統一模式。中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辭海》第六版)
關于農業現代化的定義,目前還沒有見到用詞典或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的定義法對其進行定義,一般以現代化理論為基礎,結合農業的特點來定義。通常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結果。黃祖輝、林堅、張冬平等著《農業現代化:理論、進程與途徑》一書認為,至今基本上是按過程和結果兩方面定義。較為典型的定義有五種:⑴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賴于農業迅速穩定的增長,而傳統農業不具備迅速穩定增長的能力,出路在于把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農業,即實現農業現代化。⑵劉巽浩在《21世紀的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研究》1994第4期)一文中認為,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由傳統的生產部門轉變為現代產業的歷史演進過程。⑶是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裝備農業生產過程,實現傳統農業生產向現代農業生產的轉變⑷是從“粗放低效封閉的自給性傳統農業轉變為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武裝的集約高效持續發展的開放式商品農業的過程。⑸農業現代化是商品化、技術化、產業化、社會化、生態化等多方面的變革的集合體等。以上幾種定義,前面幾種都是從農業現代化的過程理解,而最后一種是從結呆來理解農業現代化。其實不管是從結果還是從過程來理解農業現代化,關鍵要明確農業現代化要達到相應水平的農業狀態、具體能展現的目標、現代化特征等。楊萬江、徐明星在《農業現代化測評》一書中認為,農業現代化還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農業現代化僅指農業生產技術上的變革,而廣義農業現代化包括協調發展的工農業關系,經濟體制和組織管理的現代化,以及人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目的的統一,也是農業生產過程和國家戰略的統一。
關于農村現代化,即使是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陸學藝(1933—2013)著《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研究》一書(列入國家“九五”圖書出版重點選題),也沒有采用詞典或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的定義法來定義,而是從中國傳統社會的改造過程、現代化的進展、各發展階段的目標、區域現代化、總體實施方略等方面來展示,實質上也不外乎舉例法的定義。之所以如此,關鍵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都是作為一個發展過程和目標來呈現的,其內容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動態過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只能分階段來定義。
編制湖南農業農村現代化測評指標體系時不我待
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在我國經歷了極不平凡、耐人尋味的過程,積累了雄厚物質基礎和豐富的經驗。
農業現代化進入中國的學術界,最早要追溯到“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1913—2011)的哈佛大學哲學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一書(英文版于1946年寫成,獲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學經濟專業最佳論文獎和威爾士獎金后于1949年出版),但他在書中沒有直接使用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名曰“農業國家的工業化”。他說:“如果有了政治的獨立和安定,有了必需的資源和資本,并且有了得到現代技術的機會,則一個農業國家,甚至一個政權內的農業區域,要使自已實現工業化,乃是一種普遍的趨勢。”(張培剛著《農業與工業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223頁)在這里,他把政治獨立和安定、必需的資源和資本、現代技術列為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其目標是使農業實現工業化。
“現代農業”一詞最早進入中國國家戰略是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把我國建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由鄧小平負責起草)由“現代農業”上升到“農業現代化”即“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農業、農業農村現代化也走過了一個U型的歷程。此前近四十年,中央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決定和年度文件中,“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共出現270多次。1978年12月22日通過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要“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1979年9月28日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在本世紀內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偉大目標”,這個決定中,農業現代化出現過26次,成為第一次出現頻率的高峰,但以后的三十多年內,或許因為農產品賣難、資源資產與技術缺乏、農村就業門路少、農民負擔引發不安定、省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無力跟進等,以至不提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或者強調的現代化內容較為單一,甚至只是延續一個概念而已,并無多少實際內容。直至十八大以后,才真正上升到國家戰略,成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中央關于農業農村年度工作部署的文件標題中,2013年首次使用“現代農業”一詞,隨后的四年,“農業現代化”連年進入標題,五個年度文件中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出現過64次。這是實力的呈現,是黨和人民信念和意志的呈現。這些,為測評指標體系的制訂提供了強大物質基礎。
江浙等沿海發達省區,較早就開啟了農業現代化工程和采用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進行測評。2010年,江蘇省委、省人民政府發出《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并頒布《江蘇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試行)》。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要求江蘇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十九大剛閉幕,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楊岳就在10月27日的人民日報發表長文,表示要“努力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江蘇等農業現代化先行省區的經驗,對湖南等內地省區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制訂和實施湖南農業農村現代化測評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和步驟
制訂和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測評指標體系的內容,要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和國家、湖南省已制定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及農業現代化各項專業規劃為依據,高起點、分階段、分區域制訂。高起點,就是要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起點,絕不能再搞那種低起點的來回折騰。分階段,就是要訂出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階段要達到的指標化目標。分區域,就是要按山區、丘陵區和洞庭湖區分別制訂指標體系。
制訂農業現代化測評指標體系應由省一級發改委負責,各有關部門參加,以縣(市區)為基本單位。各階段的農業現代化測評指標體系通過評審以后,要依法由省、縣(市區)人民政府頒布實施,由各縣(市區)自我組織測評,及時查漏補缺,保質保量,按時實現。
主要參考文獻
十九大文件
1978—2017年中共中央全會關于農業農村問題的決定和關于農業農村工作年度文件
《農業與工業化》,張培剛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版
《中國發展經濟學》,何煉成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當代世界農業》,劉振邦著,中原農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劉振邦 李成林編著,農業出版社,1980年第1版
《農業經濟學前沿問題》,A.J雷納 D.科爾曼著,唐忠、孔詳智譯,中國稅務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農業現代化測評》楊萬江、徐星明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農業現代化:理論、進程與途徑》黃祖輝、林堅、張冬平等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第1版
《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研究》 陸學藝等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1版
(作者簡介:劉放生,湖南省衡陽縣委宣傳部退休公務員,曾由國家外專局公派赴意大利、法國學習現代水利技術,參與江蘇省水利廳起草的《中國農村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的階段性評審)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