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產業興旺”是抓手,因此特別強調通過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地為了推動農村產業發展,也提出了許多措施,比如:發展“互聯網+農業和休閑創意農業”、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農業園區+特色旅游”、打造“農業特色小鎮”、推進“家庭農場”規范發展等等。顯然,這些措施旨在改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土地碎片化經營難以培植農村優勢產業的狀況,從大方向上看是正確的。問題在于,上述任何一種農村產業發展模式,都不能僅僅依靠農村尤其農戶自身的力量而實現,引入城市生產要素,促進城鄉要素融合共生,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前提與基礎。
然而,在我國的城鄉要素流動中,長期以來都是呈現出“鄉—城”單向流動的特征,這部分原因是制度安排所致,部分原因是市場機制作用所致。如何改變要素的這種流向,以促進城鄉要素共生來實現農村產業振興?我覺得需要做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建設,讓城市產業要素下得去。中國經濟經過近40年改革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城市化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目前已經越過了50%的水平,最為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經接近70%,城市累積的資金、技術等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重要的要素基礎。不過,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這些要素是進入農村還是留在城市,取決于要素的邊際收益比較。要改變產業要素的城市單一流向,最為關鍵的是降低要素進入農村的成本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農村的基礎設施與環境。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對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要求也不一樣。對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處于工業化后期的發達地區來說,城市要素進入農村所需要的條件也必然相對較高,而不是僅僅滿足于道路交通設施那么簡單,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提升與現代產業融合相銜接的農村硬件基礎設施水平。比如,氣、電、網、商、運、醫等生產生活的配套設施水平,加強農村光纖寬帶網絡、4G通信網絡、無線局域網絡建設,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農村垃圾的處理回收和污水無害化處理服務水平;山、水、田、林、路等的改造標準等;(二)提升與現代產業融合相匹配的農村軟件治理制度環境的建設水平。比如,推進地方政府的職能下移,服務下沉,強化政務服務及公共服務的及時性;融合鄉賢等農村精英元素,搭建高效有序的村民自治和互助平臺,提高自我服務和管理能力;加強對農村山水人文、習俗技藝、古跡故居等本土文化的保護宣傳,提升村民的認同度、歸屬感和自信力,等等。通過上述與現代高端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硬件與軟件設施建設,降低要素進入農村的成本,提升要素的邊際收益水平,吸引城市要素流向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有的甚至還處在傳統農業的落后狀態。對于這樣的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農民實現制度變遷的前提,因為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要改變傳統制度安排的制約十分艱難。因此,需要政府對這些地方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來推進制度變遷。一方面,加強交通、道路、水電等硬件設施,讓那里的農村能夠與外界建立起必要的聯系,才談得上產業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僅僅有這些基礎的設施還不夠,還需要有適合于特定產業發展的公共品的供給才行。比如要想讓這些地區通過種養來致富,就需要有專門的種養條件,這些條件的滿足不能依靠農戶力量,而需要政府的支持。在廣西調研的時候,發現桂林、柳州地區下面的很多縣里的少數民族地區都有養禾花魚的產業,發展得非常不錯。據了解,就是因為當地政府除了在公路交通、水電設施等公共設施改善上下功夫之外,還針對這種特殊的養殖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比如修建養禾花魚的水泥水溝、技術支持等,這才使農戶能夠通過養禾花魚帶動鄉村旅游而改善原本屬于自然經濟的傳統農業,公共基礎設施及產業基礎條件的改善,使城市許多生產要素流入鄉村,把鄉村旅游辦得紅紅火火!
二是推進農業農村為基礎的產業融合,讓城市產業要素留得住。我們國家許多地方已經進入到工業化的后期,與此相適應的農業農村發展起點也相對比較高,因此農村發展需要城市要素的注入。但是,農村產業發展的目標在于讓農民“生活富裕”,因此,城市資金、技術等產業要素進入農村,一定要依托農業,才能讓農民真正從土地上獲得更多收益。由此看來,城市要素進入農村是需要與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結合來催生新產業的,這就需要克服“工商資本下鄉與民爭利的矛盾”,形成城鄉產業要素的共生關系,讓城鄉要素通過共生融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力:(一)鼓勵城市產業要素通過農業產業鏈的節點衍生新業態。比如,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農業休閑、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業,把農村發展成集農業、休閑、生態、養生、旅游于一體的產業聚集地;在傳統農業的產業鏈節點上融入文化、體驗、加工制造等內容,形成現代新農業;(二)利用已有的要素聚集空間打造城鄉產業要素共生平臺。目前全國各地都有不少的現代農業示范園,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村)、農業觀光采摘園、休閑農莊等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利用這些要素聚集相對良好的空間區域,吸引城市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產業要素,結合當地縣域農村的特色,通過打造特色小鎮、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等方式,促進原有園區轉型升級,就有可能使傳統產業聚集區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先發地。在這里,通過農業延伸新業態非常重要,過去我們認為農業分工程度低,無法迂回形成像工業那樣的產業鏈,因此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沒有指望,把經濟發展的期望都寄托在城市,尤其是城市工業。那是一種線狀產業鏈的思維模式,隨著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格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原來的線狀產業鏈變為網狀產業鏈,也就是從原來線狀產業鏈的節點上蘗生新的產業鏈,這就給農業產業的分工提供了新的機遇。比如傳統農業的種植節點,在其成長的季節性周期里,通過旅游業的嵌入,就可以在農業的自然生長期形成新的價值,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就是一個典型!網狀產業鏈形成的新業態,因為有了新的利潤增長點,改變了傳統農業的邊際報酬率,成為吸引城市產業要素進入農村的一個契機,才使農村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成為可能。
三是形成與農民共享的利益機制,讓城鄉產業要素共生能持續。城市產業要素進入農村,與農村要素相結合衍生新業態,催生新產業,實現城鄉要素融合與共生,最重要的前提是共生利益的分配機制,要能夠促進城市要素與農村要素的利益共享,這不僅是要素共生的基礎與前提,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歸宿。在我生活工作的城市——鎮江市,有一個在全國聞名的“戴莊模式”,最突出的經驗就是“農民參與,富裕農民”。趙亞夫先生把科學技術帶進農村,率領農民組建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民共同致富,事業越做越大。盡管這個案例中趙亞夫先生的個人特質無法復制,但他始終把村民當做是農村產業發展的主體是值得學習的。在吸納城市要素下鄉振興鄉村產業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創造條件讓農民參與鄉村產業振興的過程。鄉村產業振興以農村農業為基礎,而農民對農業及其衍生產業的熟悉具有天然優勢,讓農民參與其中,讓城市產業要素與農村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提供具有濃烈鄉土氣息的產品與服務,利用鄉土差異化實現價值增值和財富增長,不僅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正常延續,也使農村特色能夠吸引更多人群進入農村,產業聚集才有可能,產業延續才有保證;(二)完善制度讓農民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得到合理的回報。鄉村產業振興在做大蛋糕的同時,需要更多關注利益分配,尤其是要關注如何使產業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到更多的農民。城市產業要素進入農村,不能形成簡單的資本雇傭勞動的關系,因為這種“偏離共生關系”、或者“非對稱的互惠共生關系”都不利于城鄉產業要素的長期共生,不具有持續性。應當通過完善產業組織形式,形成多種方式讓農民手中的產業要素參與到利益分配當中。比如,農民作為鄉村產業的參與者獲得勞動的報酬;作為土地要素承包權的所有者獲得土地租金或者土地資產入股分紅;作為產業發展的經營主體獲得經營收入,等等。現在各地都有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在未來的發展中,就需要要學習“戴莊經驗”,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農民成為鄉村產業振興主體,并能夠從中獲得合理的利益回報,這樣才能使城鄉產業要素共生得以持續,鄉村產業振興目標得以實現。如果沒有農民的參與,那種簡單的“資本雇傭勞動”的模式,會使城市產業要素進入農村遭遇信息不充分、契約不完全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向問題,最終難以持續發展。一般來說,城市產業要素進入農村,都具有資產專用性程度比較高的特性,縱向一體化對解決事前的逆向選擇和事后道德風險有很好的幫助,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類似于縱向一體化的組織值得好好研究。
鄉村產業振興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利用鄉村的聚集空間,注重農民的利益共享,是城鄉要素共生催生農村新業態新產業值得關注的問題。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 ;鎮江市政協委員;民建鎮江市委副主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