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
摘要:在中央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居民、社會對農產品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農產品流通外化出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存在的流通主體一體化水平低、主體功能單一、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共享能力差、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結合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耦合關系,提出了三者的協同發展機制;提出了加快農產品流通信息標準化建設、繼續加大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第三方物流、推廣"農超對接"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和創新農產品流通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引言
農產品流通是社會商品流通的重要構成部分,不僅在農產品再生產過程中發揮著媒介和基礎性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確保社會穩定。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我國在長期探索后,“城鎮化”概念在“十五”規劃中被正式采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使命。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優化農產品流通是不可分割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高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支撐; 優化農產品流通也是發展新型城鎮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提高農產品收益,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為居民消費提供便利,從而促進城鎮化發展。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 一) 農產品流通主體一體化水平低,主體功能單一
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相對滯后,歐美發達國家的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已超70% ,而我國第三方物流在整個物流市場中的比重還不足25% 。截至2015 年10 月,我國5A級的物流企業為214 家,且絕大多數為零售和工業物流企業,專業的農產品流通企業所占比重極小。我國農產品流通主體雖然數量多,但普遍規模偏小、經營分散、質量差、服務能力有限,造成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高[1]。
在我國農產品流通主體發展不完善的情況下,每個流通主體僅能發揮流通中的一個或數個功能( 見圖1) 。而在美國農產品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已集生產、運輸、加工、分銷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見圖2) 。
圖1 分散化流通主體功能
圖2 一體化流通主體功能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如此完備的市場體系,流通主體規模小,功能單一,農產品流通渠道被分割成很多階段,橫向上出現了很多功能相似的參與者,使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流通的過程中環節眾多、周期長、損耗大、成本高。
( 二) 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共享能力不足
現代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需要農產品流通信息服務體系作支撐,但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技術薄弱,物流企業和農戶缺乏現代物流觀念,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水平不高。在互聯網使用方面,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CNNIC) 發布的數據,截至2014 年底,我國農村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僅為27. 5% ,相比城鎮居民的62% 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下,農民信息意識淡薄,再加上科技素質水平有限,對農產品流通信息運用水平低下。雖然全國各地都相繼開通了各類網站,建立了相應的農業信息服務點,但信息化系統質量不高。據調查,農業信息網站能實現內容實時更新的比重僅為6. 1% ,絕大多數網站信息更新慢,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價值。
在信息技術方面,受農產品流通主體硬件配置和規模的限制,在工業流通領域已被廣泛采用的條形碼、RFID、GIS、EDI等技術,卻未能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中推廣應用。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都涉及到大量信息,由于我國信息化技術的落后,造成農產品信息采集渠道狹窄,信息加工和處理能力受限,嚴重影響了農產品流通的運行效率。
另外,在農產品流通中的各企業間信息協同效率低。各地農業服務信息質量和標準參差不齊,尚未形成行業統一的信息標準體系; 大型農產品物流企業雖已搭建了各自的信息平臺,但缺乏統一的信息平臺,各地區農產品流通部門之間信息共享能力差。供應鏈條上各企業之間信息協同效率低,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互動不暢,削弱了農產品流通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
( 三) 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和流通技術落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 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6. 1% ,城鎮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國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后于我國城鎮化建設。農村的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村鎮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造成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損耗過大、商品率較低、增值少等問題。農產品季節性和地域性特征明顯,又容易變質腐爛,其對流通設備與流通技術的要求高。流通設施是否齊全直接影響到農產品運輸效率和成本,最終影響到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就冷鏈來說,我國冷鏈整體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根據商務部信息,目前美國擁有冷藏保溫汽車超過20 萬輛,而我國冷藏保溫汽車僅約7 萬輛。截至2014 年底,我國的易腐冷藏運輸率和冷鏈運輸完好性等大大低于美國和日本。統計顯示,因加工、冷藏和運輸基礎設施的原因,我國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高達25% ~ 30% ,而美國農產品在產地采摘、運輸、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基本可以實現低溫,其損耗率僅為1% ~ 2% 。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落后必將造成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我國物流技術落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農產品配送技術落后。在農產品由田間走向餐桌的過程中,運輸手段單一,且多為傳統的運輸方式,現代化的運輸技術使用率不高。二是農產品流通加工技術落后。現有的農產品流通加工企業多為初級加工企業,技術水平一般,缺乏深加工的能力,農產品價值鏈條有待充分挖掘。三是農產品包裝技術落后。由于農戶缺乏包裝意識,且缺少必要的設備,大量農產品經過簡易的捆裝就進入運輸環節,造成商品損耗率高。
三、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優化農產品流通的對策
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是簡單的“去村”、“去農”,不能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更不能讓農民變成城鎮化建設中的弱勢群體,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通過農業生產現代化來實現農民安居樂業,才能真正提高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新型城鎮化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在產業、要素和市場三個方面都存在耦合關系。黨中央全面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優化農產品流通成為一種迫切需要; 同時,城鎮化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也給優化發展農產品流通提供了機遇。
( 一) 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促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
新型城鎮化建設要避免單純的城鎮規模擴張,也不能只依靠工業化的發展,各地應結合本地特點實施農業產業化建設,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持續動力,推進“四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信息化的協同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農產品流通在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一定要在相互協調的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整體部署,構建協同發展機制( 見圖3) ,帶動我國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共同發展。
圖3 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流通現代化協同發展機制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實際情況,要從項目資金投入、政策制定、市場規劃方面綜合決策農產品產業園區、生產龍頭企業、綜合物流園區、物流龍頭企業、信息協作平臺等多方的協同發展。一是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依據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地挖掘自身農業產業優勢,通過擴大農戶經營規模和提升技術標準,創辦或引進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專業大戶,構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二是科學構建農產品流通規劃。流通規劃必須與當地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相協同,合理規劃農產品產業園區,科學增設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追求高效的農產品流通建設。三是以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現代IT技術為依托,提升區域的整體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
( 二) 加快農產品流通信息標準化建設,提升信息價值
1. 實現信息技術標準化。我國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建設首先應解決的是農產品流通信息標準化,若流通信息無統一的標準所依,必然會出現資源浪費、數據利用率和錯誤率增高,就無法高效實現農產品生產企業、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和農戶之間數據的交換,信息共享的效率大大降低[2]。為此一是要推進農產品物流信息技術標準化。即統一規范相關設備、設施等硬件技術,提高其兼容性,使信息在各部門和環節都能進行有效的規范化處理。這是信息共享的前提條件。二是要建立標準化的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技術。比如對農產品流通信息的收集、獲取、處理、傳輸、分析、控制等。三是要規范農產品流通信息應用技術的標準化,其主要有數據庫系統、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等。
2. 實現數據標準化。一是要推進流通源頭即農產品生產的信息標準化。比如,不同產地、不同種類、不同規格與品質的農產品產出耕地信息、生產方式、產出日期等數據標準。二是要實現農產品需求信息的標準化,包括消費需求結構、庫存變化、批發和零售價格數據及價格變動情況數據等直接信息指標。三是要實現農產品流通渠道信息標準化,包括各級批發商和中間商的數量、經營數據、規模等,以及流通鏈條上各運輸部門對農產品的運輸能力和下游農產品市場的產品分銷能力標準數據。為了深度挖掘各部分數據,我國應建立農產品流通信息的總數據庫,將各部分數據按一定的標準規則存放于總數據庫中,實現在數據標準化基礎上的深度挖掘,提高信息價值,優化農產品流通。
3. 實現信息管理標準化。流通信息管理是指在整個信息管理過程中,人們收集、輸入、分析、加工和輸出信息的工作。首先要保證信息收集的標準化,采用標準的信息采集、計量術、統計方法等形成規范的信息表達內容。然后采用標準的信息傳輸技術,主要涉及到信息資源接收、流通、配置、加工、發布等環節。標準化的信息管理各環節在對信息進行處理時變得有“法”可依,可以促進信息流通,增強信息共享,把流通網絡中的生產、供應、零售、批發、消費者連接成一個整體信息共享流程( 見圖4) 。
圖4 信息共享流程
( 三) 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前沿的物流技術和先進的物流基礎設施是農產品流通發展的基礎性條件。我國應繼續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升農產品流通技術水平。城鎮化建設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要統一規劃,合理分配投資。一是要繼續推進交通運輸建設,完善農產品運輸網絡。建設各種類型和等級的公路,要特別增加對農產品產業基地周邊公路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公路網的綜合運力,提升公路等級,實現各種運輸系統的無縫銜接; 更新農產品運輸設備,及時更換達不到公路運輸標準及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配送車輛,提高農產品廂體運輸比例,提升運輸途中的冷藏、保鮮能力; 加速現代化倉庫建設,發展立體化、機械化和自動化倉庫,實現倉庫對農產品的出入庫、烘干、溫濕控制、滅蟲鼠害、防霉等作業。二是要大力發展冷鏈流通。發揮政府協調作用,解決冷鏈長、環節多、跨部門、跨地區的瓶頸。政府部門通過設立重點建設項目和科技攻關項目等手段,引導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帶動企業進行冷鏈技術創新,尤其在多溫控車輛制造、RFID電子標簽、保鮮技術等方面,滿足我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對冷鏈應用技術的需求。政府和行業協會要積極配合,共同完善和推廣冷鏈行業標準、冷鏈流通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加快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強制推行市場準入和質量安全認證機制,選擇性培育有發展潛能的冷鏈物流企業,形成示范效應。
結合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可適度進行政策性傾斜,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先進經營理念的農產品冷鏈流通企業,進而向全國輻射。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先進的運作管理經驗和技術,探索適合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模式。在農村建設并普及寬帶、有線、移動互聯網等基礎信息網絡,為農產品交易電子商務化、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提供信息基礎。政府要繼續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財政資金應助推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設,各級地方政府在財政預算和決算過程中應加大對農產品流通體系基礎設施的投入; 同時,政府部門要鼓勵知名龍頭農產品生產企業積極參與到農產品流通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中,采用適當政策優惠的辦法,促進相關企業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
( 四) 重視農產品流通主體建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
我國應加強對農產品流通主體的建設,整合資源,促進流通主體一體化發展。我國應進一步開放農產品流通市場,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到農產品流通市場,充分發揮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競爭機制,促進現有農產品流通主體的整合,并積極培育和發展第三方物流。政府要制定支持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并提供其他必要的支持,如土地規劃、優惠貸款等,為我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此外,各地依據自身特點,挑選與培育規模大、發展潛力強的農產品物流企業,由政府引導其與本地的農產品產業園區進行對接,并引導其進行科學規范化地管理,形成示范效應。
( 五) 推廣“農超對接”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實現農產品“直銷”
優化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要注重推廣更優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農超對接”在世界各國嘗試、推廣并被驗證是一種高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目前在發達國家中已被普遍采用。“農超對接”模式是指農業生產者( 農戶或者農村專業合作社) 直接與超市通過簽訂農產品購銷契約來實現農產品直銷的一種農產品流通模式[3]。“農超對接”模式可以縮短農產品流通渠道,減少流通中的損耗,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且使農戶或農村合作社獲得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持續的銷售路徑。我國要推廣“農超對接”模式,提高農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擴大其生產規模并提高其現代化管理水平,實現生產的標準化和專業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問題2016年0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