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存在“重生產、輕流通”問題的影響, 尤其是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農產品流通模式存在著流通渠道長、農產品交易市場不完善、農產品物流水平低等問題, 農產品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的情況, 加大了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本文基于農產品流通環節、農產品配送技術、存儲技術、農村市場流通規模、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等問題, 對中國農產品流通模式進行具體分析, 同時深入分析美國和日本農產品的經營模式、農產品流通渠道與農產品流通管理等問題, 基于此提出了優化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新措施。
引言
近年來, 世界經濟快速發展, 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 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更加通暢密切, 同時競爭也更為激烈。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 所面對的農產品方面的競爭尤為嚴峻, 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各個環節都需要注入更為先進和現代化的元素以及新型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機制, 以此不斷完善自身實力, 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中可以脫穎而出, 捍衛本土經濟免受外來沖擊。國內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機制發展較晚, 相對不夠成熟。所以需要我國農業企業對于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機制更為關注, 對其理論和模式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掌握, 在有限的時間內形成更高效、更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機制, 這是國內整個農業企業正在面對的一道主要考驗。
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機制在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諸如日本和美國已經發展成熟, 這兩個國家都有著適合各自的方法, 管理經驗方面更是豐富實用。農業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均是經由長期的實踐摸索而得來的, 這些寶貴的成功經驗中不乏有直接適合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可資借鑒之處, 對具體運作更是有所指導;其中暫時不適合我國農業的或者有瑕疵的地方也是對我國有啟發和警示作用的。
一、我國農產品流通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農業的發展, 高度的農業市場化導致了農產品生產銷售等各方面的結構性過剩。結構性過剩不同于生產過剩, 通過調整和改善農產品的流通模式完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過剩帶來的矛盾, 使農業重新步入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模式。當前國內農產品流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產品的流通以批發市場為主導并集中在集貿市場, 導致農產品的流通缺乏統一的管理制度。我國現行的流通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體現在:
(一) 大宗原產品成為主要的流通農產品
通過對其他國家農產品的調查統計得出: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率一般在90%左右, 也就是說在發達國家中農產品市場的主要產品是初級加工品。與此相比, 中國的農產品加工率只有三成, 農產品市場上最多的還是大宗原產品。
(二) 農產品配送環節技術水平較低
農產品在配送環節由于設備以及技術水平的局限性造成農產品的品質受到損害。在農產品的整個流通過程中, 批發市場與農貿市場是非常關鍵的環節, 但其在產品配送、儲存等環節存在諸多問題。另外, 中國的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是以自然溫度為基礎的, 這就導致了在運輸過程中對農產品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害, 按照相關數據統計顯示, 中國由于冷凍倉儲的技術水平較低, 因此中國的蔬菜水果僅有不到兩個百分點的出口量, 八成以上還是初級產品, 導致中國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水平較低。
(三) 農村市場流通主體規模小以及大市場與小生產的矛盾突出
農村市場流通主體規模小, 大市場與小生產的矛盾突出。在中國, 雖然在一些地區也成立了農業合作組織, 然而大多數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自行組織農業生產, 在整個流通過程中要經過多個流通主體, 且每個環節的流通主體存在多樣化的特征。就現在的基本狀況而言, 中國農產品終端銷售商的情況紛繁復雜, 有各種規模的農貿市場與超市, 還有一些社區的便利店與地攤等。
(四) 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缺乏完善性
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物流配送環節技術水平較低, 其應有作用的發揮受到諸多限制。中國自上而下已經基本建立了全面的信息化工作體系, 絕大部分基層農業部門都建立了相應的信息化管理與服務組織。通過對2010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 中國的農業類相關網站已經達到了將近兩萬個, 借助于農業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 農業信息實現了大范圍的流通, 農業資源得到了更加優化的配置。然而, 農業電子商務在盈利模式、覆蓋范圍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只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得到小范圍的發展。
二、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模式分析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 并與本國的自然資源、基本國情等因素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構建了相對全面的體系, 在法律方面也得以完善。其中比較典型的有美國與日本兩個國家, 本文就以此為例對其農產品流通模式進行分析。
(一) 美國農產品流通模式
美國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農產品種類, 其農產品的生產比較集中。產品的流通很大程度上依靠連鎖超市來完成。具體流通模式為:
以大型超市、連鎖零售商為主導。美國地區的農業生產規模較世界上其他國家來講比較大, 其專業化水平非常突出。在美國, 能把農產品流通管理模式中的生產、運輸以及銷售終端有效地銜接起來, 為大規模農業生產以及銷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借助于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流通渠道管理體系。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政治文化環境為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的有效進行創造了更多的條件。
完備的一體化社會化服務系統。在美國, 政府機構把農業生產相關輔助組織與農業生產企業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這種管理模式將農產品市場運營風險降到最低, 使農業生產的市場效益得到保障。美國農產品具有如下特征:規模大、種類多、商品效率高等。因此, 美國的農產品運輸企業、代理企業以及加工企業等成為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要構成。并且這一供應鏈還負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產品包裝、交通管理、信息傳遞等服務。
(二) 日本農產品流通模式
日本由于領土面積小, 自然資源相對不足, 大部分農產品需要從其他國家購買, 然而其農產品流通效率以及相應的技術水平在全球位居前列。農協在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發揮著主體作用, 其把農產品匯集起來再統一匯入批發市場, 其價格的形成主要依賴于競價, 保障了價格的公開公正, 也是市場供求關系的真實體現。
農業一體化經營。為了有效的緩解日本耕地資源與大規模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 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下建立了農業協同組合制度, 簡稱農協。并以此為基礎在全國、地方直至基層都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的農協組織。日本的農協是其農民自主成立的農業合作經濟機構, 有著明顯的“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優勢。在日本, 農業生產、銷售的整個流通過程中, 農協發揮著關鍵作用, 農協的出現與發展促進了日本農業生產產業化經營, 摒除了傳統、落后的運營模式, 使日本的農業運作朝著一體化經營模式前進。借助于農協在農產品生產、銷售乃至整個流通體系中所處的核心地位, 保證了農戶銷售渠道的穩定與銷售收益, 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農村經濟的發展, 有效保證了日本農業生產的競爭優勢。日本農協集服務、流通與銷售等一條龍服務, 目前也已經被視為保證日本農業生產和農民經濟利益的合作經濟機構。
在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體系中, 批發市場處于核心地位。日本農業生產運營水平較低, 70%以上的農戶都是分散在各地進行農業生產。因此, 分散的農業生產者很難實現與農產品經銷商的直接交易, 需要農產品批發市場把分散的農產品匯集起來與經銷商進行交易。這就造成了在日本農產品流通渠道中, 農產品批發市場對于農產品運營規模的擴大、交易范圍的延伸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分散的農業生產者與大市場銷售之間交易的橋梁, 更好的對兩者之間的利益與關系進行調和。農產品運營制度歷經多次改革與完善, 日本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運行、管理模式漸漸完善, 并且管理模式也漸漸向多元化方向演進, 這與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體系中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三、中國農產品流通模式改進措施
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 中國目前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 要從根本上促進農產品流通的高效發展, 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改善:
(一) 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
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儲存、流通工具和環境等, 這是農產品高效流通的基本物質保障, 其中批發市場功能的完善至關重要, 能夠促使批發市場的交易規模與服務檔次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尤其是在規模較大、人口較多的城市以及農產品產量較大的地區建立現代化批發市場至關重要。加強現代流通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如連鎖超市、直接配送機構等, 構建完善、科學、多元化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在農產品的倉儲、加工以及運輸等環節要加強建設, 盡快建立具有現代化特征的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通過多種途徑籌集充足的資金以保障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 優化農產品物流管理的組織結構及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
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的建立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積累。一些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建經歷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發展, 完善、科學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具有經營規模化、功能齊全、資本股份化以及經營管理分工明確的特征。這其中對中國有著很強借鑒經驗的就是農產品各個環節的流通與管理由專門的政府機構統一管理。以日本為例, 全國范圍內農產品流通的行政管理歸屬于農林水產省, 另外在各地區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部門來對地方的農產品流通進行管理。在美國等一些國家, 都設有專門的政府部門肩負著農產品流通的行政管理職能。這種管理模式與市場經濟環境中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是相適應的, 也是農產品商品化生產經營規律的必然要求, 由專門的行政機構負責這項管理工作有利于其職能的充分發揮和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
(三) 根據中國基本國情建立合理的農產品物流組織結構
建立規范、合理、科學的農產品物流組織結構是農產品流通體系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對批發市場的規范化建設以及服務層次的提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一方面, 中國農產品流通組織的構建可以充分參考日本的模式, 即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農協機構, 由農民自發組織成立或者在批發市場的協調組織下由農戶成立流通組織協會, 另外, 批發市場也可以自行成立相關機構。不管以何種形式成立的農協組織都能夠促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化經營, 使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設更具現代化特征, 同時也為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化建設做好充足的準備。
(四) 加快農產品流通渠道信息管理系統建設
信息資源的共享能力對于農產品流通渠道管理的有效開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農產品的整個流通過程中, 各環節、生產要素之間的有效銜接都是借助于信息溝通來完成的。假如同一產業鏈中的各企業信息溝通不暢, 整個流通過程的各個環節就不能有效銜接, 甚至是孤立行事。中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現狀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分散生產占據了絕大部分, 這就造成了農產品生產者所提供的信息單一、不全面, 一般是一些散亂的信息。另外, 最后環節的產品銷售信息也不能夠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給每一個農產品供給者, 在這種信息流通不暢的環境下, 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以及交易就會存在更多的風險。所以, 農產品生產、經營風險的降低, 市場供求關系的穩定需要構建完善、系統的農業信息化管理體系, 加強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管理。
(五) 促進交易方式的多元化發展
在農產品流通的整個過程中, 其最終交易場所一直都是農貿批發市場, 在交易的過程中, 批發市場潛存著諸多矛盾, 如經營管理不規范等現象。在中國規模比較大、人口較多的城市中可以采用其他國家直營店銷售的模式, 即把農產品從產品生產者手中直接輸送到直營店進行銷售, 省去中間的流通環節。另外, 在連鎖超市或者大賣場中, 農產品的進入一般需要繳納一定金額的通道費, 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要求使得小規模的農產品很難進入。直營店可以有效地消耗這些小規模的農產品, 也能夠及時完成出貨、售貨, 能夠保障在產品質量最優質時流通到消費者手中。
(六) 加強對農產品流通的政策支持
國家相關部門對于農產品運輸企業要給予稅收、投資貸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為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 改善農產品市場行政管理體制與物流運行機制, 協調好地區、行業、各部門的利益關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商業經濟研究 2018年0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