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農業大國, “三農”問題不僅是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更是農民走向致富之路的一大障礙, 新時代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構建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本文通過梳理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發展歷程, 分析其在流通中存在的問題, 最終為新時代農產品順利流通積累經驗。新時代下重構我國農產品流通鏈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下, 通過探究農產品流通鏈的新特點及其組成部分, 找到保障農產品流通鏈重構的措施, 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發展梳理
(一) 農產品運輸業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初, 物流的概念被引入我國, 使我國以糧食為重點的農產品物流體制改革逐步深入。近年來在物流業迅速發展的同時, 其存在的問題也更加突出。從運輸主體來看, 仍然以個體運輸為主, 缺乏規模化的運輸企業。并且大多數運輸主體年齡大、學歷低, 最終致使農產品運輸專業化程度不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弱;運輸設備上呈現技術水平落后、基礎設施不足的特點, 主要表現在運輸冷藏車輛不足、配送中心場地不夠、農產品保鮮技術落后等方面。
(二) 農產品批發狀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農產品批發經歷了從1978到1984年的自發萌芽階段、1985到1990年的快速發展階段、1991到1995年的盲目發展階段、1996到2008年的規范發展階段以及近幾年的規模化發展階段。總的來說,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經歷著由少到多、規模從小到大、從個人自發形成到政府參與推動的過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 批發市場平均交易規模迅速發展壯大。為應季農產品迅速銷售而出現的產地批發市場日益減少, 為解決城市居民采購困難而發展的銷地批發市場穩中上升, 這是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日益成熟的表現。
(三) 農產品銷售狀況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瓦解后, 我國農產品逐漸走向市場。2006年以來, 國家出臺的關于農產品流通建設問題的文件, 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健康發展。據統計, 2012年我國農產品商品量已達16億噸, 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但目前我國農產品銷售仍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 對其進行深加工的流通形式較少。另外從銷售渠道來看, 主要分為兩種:種植農產品的農戶自己到市場銷售;農民將農產品賣給商販。但這兩種銷售方式都不是農民增收的最佳選擇。
新時代重構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重要意義
“菜賤傷農, 菜貴傷民”一直是我國部分農產品出現的怪象。主要是由于農產品收購者用極低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 經過產地批發、轉運、銷售批發, 最終以上漲幾倍的價格賣到消費者手中。這種現象不僅使農戶獲利微弱, 消費者更是苦不堪言, 把我國農產品落后流通體系體現得淋漓盡致。新時代重構我國農產品流通鏈有利于減少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繁瑣的中間環節, 降低農產品流通中的保鮮和運輸成本, 節約交易中介的運營費用, 不僅提高了農戶銷售農產品的收入水平, 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消費者菜價高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場分割化嚴重、農產品需求信息不對稱及缺乏競爭化的市場環境。“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不良農產品流通現象則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人為干預的后果。新時代重構我國農產品流通鏈有利于分散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相互連通, 進而形成全國性的農產品流通大市場, 有利于城市消費者農產品需求的調整。新時代下信息技術的運用及網絡數據分析, 有利于提高農產品流通市場的透明性與公平性, 大大減少對我國農產品的人為干預。重構農產品流通鏈既能打破信息封閉、市場分散的局面, 又有利于公平價格機制的形成。因此, 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有效調整城市農產品需求狀況成為新時代重構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重要舉措。
傳統農產品交易方式主要有直接銷售與間接銷售。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 新時代下農產品交易方式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一些新型方式如借助互聯網搞營銷、在特定場所進行農產品拍賣等, 給我國農產品交易帶來了新的生機。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農產品交易網, 匯聚了海量農產品供求信息, 并采取及時發布、及時交易的模式, 使得農產品批發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快捷的網上交易服務。
新時代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新特征
(一) 流通主體規模化
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近幾年由于國家政策支持, 我國農產品流通主體不斷發展壯大, 具有規模化、組織化的核心農產品流通企業也在逐步增多。流通主體的發育完善, 有利于整合力量以協同整個農業產業鏈的運行, 最終使農產品流通處于有序且高效的發展狀態。從批發市場來說, 2013-2015年, 我國億元以上農產品成交額從18113億元上升到22055億元, 從側面反映出我國農產品商業化的規模在逐漸擴大。因此, 流通主體規模化將成為新時代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新特征之一。
(二) 流通鏈條精簡化
農產品流通鏈條太長、銜接不緊密, 使得農戶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缺乏隨機應變能力, 最終不僅出現農產品出售困難的現象, 還會直接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惠農網通過聯合產地的農戶、合作社等主體, 經篩選、認證后構建的全國性產地合伙人體系, 不僅降低了采購成本, 還提高了采購效率。因此“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 使得流通鏈條精簡化也成為新時代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新特征之一。
(三) 流通布局合理化
目前我國農產品各個流通節點的流通網絡布局仍然是按照行政區域劃分, 但事實上這與我國農產品產地布局卻相差甚遠, 這種情形自然無法形成規律化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另外, 由于迅速發展的大城市交通管制嚴格, 使得許多農產品即使到達城市, 但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過程中仍然困難重重。這種不合理的流通網絡布局無疑成為農產品交易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農產品流通布局合理化從整體上解決了農產品宏觀上遇到的障礙, 隨著國家有關“三農”政策的出臺, 相信其一定成為新時代我國農產品流通鏈重構的新特征之一。
(四) 流通市場信息化
眾所周知, 我國政府及企業對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設都處于積極狀態。農產品信息網的建設一定程度上把農戶到消費者之間的各個主體都聯系在一起, 推動了農產品市場信息溝通的進程。但由于農戶獲取信息成本高、對市場分析能力低等原因, 仍然不能達到理想效果。流通市場信息化, 能減少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盲目性, 有利于農戶理性地應對市場波動, 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據統計, 2016年阿里零售平臺共完成農產品銷售1000億元, 同比增長超過40%。這一數據說明利用互聯網銷售農產品的方式已經得到人們認可, 因此流通市場信息化也將成為新時代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特征。
(五) 流通機制戰略化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流通主體之間各自為戰, 缺乏具有領導核心的企業。沒有相關合同的約束和保障, 既導致農民的利益很難維護, 又阻礙了農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而流通主體之間如果不能形成戰略合作機制, 自然不利于農產品大市場的形成。流通機制戰略化既能使流通成員之間形成聯盟式及利益共同化的合作關系, 使農產品流通體系信息化, 又有利于建立基于終端需求的產銷體系。因此流通機制戰略化也是新時代農產品流通鏈的新特征之一。
新時代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組成部分
(一) 農產品生產者
農產品生產者是我國農產品得以流通的基礎, 沒有農產品生產者就不存在農產品的流通問題。近年來, 我國農產品產量一直是穩中有升, 質量問題也在逐步提高。一方面為我國農產品形成大市場提供源頭, 另一方面也為消費者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二) 農產品批發者
農產品批發者是我國農產品得以流通的中間環節, 其包括一級批發和二級批發。一級批發是指采取薄利多銷、快進快出的方式從原產地直接進行大量批發, 只賺取中間差價而不參與農產品的零售。批發者在卸貨的同時進行出售, 流通速度相對較快。二級批發大多以銷地批發為主, 只承載少許額度的批發量, 但農產品的批發種類較多。因為其依靠價格及銷量賺取利潤, 自然比一級批發者加價多。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 農產品批發者對其流通速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 農產品物流業
農產品物流業不僅是物流業的一個重要分支, 也是我國農產品順利流通的保障。不同種類的農產品對物流技術及設備有著不同的要求, 所耗用的物流成本也存在差異。農產品干貨類對其要求較低, 但一些特殊產品如蔬菜、水果等對物流保鮮要求相當高。物流運輸方式的不同及物流設備的要求差異, 都不足以對農產品物流業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鏈上的重要環節產生影響。
(四) 農產品零售業
農產品零售業是其流通過程的終端環節, 包括集貿市場銷售與超市銷售。無論哪種銷售方式, 其輻射范圍雖然較小, 但都具有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優勢。因此零售業既是農產品流通的決定因素, 又是接觸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關鍵。
(五) 其他服務業
我國農產品流通鏈中的其他服務業主要是指中間代購服務業。由于農戶大多為個人農產品提供者, 產品量難以形成規模化, 因此很難找到合適的購買者。從批發者的角度來看, 散戶的農產品量不足且與其對接難度大, 也使合作不能很好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 中間代購服務業就成了生產者與批發者之間的橋梁。
(六) 互聯網電商平臺
互聯網電商平臺是新時代下有效推動農產品流通的潤滑劑, 為我國農產品的健康流通提供極大的促進作用。“線上、線下、物流相融的新零售”已經成為新時代我國農產品流通共識。隨著科技進步,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推廣方式的出現, 為我國農產品的流通提供了新的交易平臺。另外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在產銷資源、物流配送、信息數據發布等流通鏈上舉足輕重。并通過對相關數據分析及市場調研, 使產銷兩地相對接, 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農產品流通盲目性的問題。互聯網電商平臺不僅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改變了原有單一銷售模式, 還降低了流通成本, 直接提高收益。
保障我國農產品流通鏈重構的措施
(一) 培養農產品核心流通企業, 提高其組織化程度
我國傳統農產品流通體系主要以松散型為主, 一些個人企業抗壓能力弱、技術水平低及資金不足, 勢必為農產品流通帶來一定阻礙。在這種情況下, 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成為必然選擇。農產品核心流通企業具有資金實力雄厚、流通規模大、對整個市場的掌控力強、信息化程度高等優勢, 能夠根據不同種類農產品的特性提供各異的流通模式。農產品核心流通企業一般包括農產品生產合作社、龍頭收購企業、大型配送中心、連鎖銷售場所等。農產品合作社可以起到聚集松散農戶的作用, 使個體農戶相互合作, 有利于種植規模化、高質量的農產品。龍頭收購企業除了具有雄厚經濟實力及戰略布局外, 其所起到的宣傳作用也非同小可。通過對農戶進行知識普及, 能夠更利于農產品現代化種植方式的實現。其次, 龍頭收購企業也擁有足夠影響力找到可以銷售農產品的渠道。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 既具備超強儲運能力, 又有利于保障農產品的新鮮度。發展多形態零售組織, 特別是促進連鎖銷售場所的發展, 不僅有利于農產品的快銷, 更是創造農產品信息市場化的一個信號燈。
(二) 構建全產業鏈模式, 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農產品物聯網追溯體系
全產業鏈模式是指核心企業通過獨資或者合資的方式, 致力于建設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從生產、流通到最終銷售的所有環節。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包括農產品合作社主導的流通、龍頭收購企業主導的流通、大型物流企業主導及連鎖銷售場所主導四種模式。而物聯網追溯體系是指對從“田地到餐桌”的全過程實施管理、監督、展現, 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品牌建設。
(三) 把握市場定位, 統籌規劃農產品流通布局
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 對大宗農產品原產地、特色農產品區域、都市農產品等流通網絡采取不同布局方式。例如:對于一、二線城市, 應主要解決農產品“最后一公里”問題。而對于三線城市特別是農產品原產地, 應著重發展好農產品基礎設施的建設, 從而為形成組織化、規模化的領導核心企業提供支持。搞好農產品市場定位體系, 有利于農產品流通布局更加合理。
(四) 建設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 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
近年來,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 農業信息化成為發展新農村的推動力量。新時代下要想重構我國農產品流通鏈, 建設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是必然選擇。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具有以下作用:一是降低流通成本。平臺的建設既可以簡化交易環節與流通程序, 又會降低中介費用, 能起到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二是能夠更加迅速便捷地獲取農業信息。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 收集農產品種類、價格及供求之間的關系, 通過數據分析來制定科學合理的產銷策略。三是吸引投資、擴大農產品交易范圍。由于信息及交通等方面的限制, 導致一些農產品只能在特定區域流通。而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 具有擴大其影響力的作用, 從而使農產品得到優化配置, 最終帶動整個農業經濟健康、高效、可持續地發展。
(五) 制定相關政策, 完善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
首先, 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管理政策, 加大對農產品現代化投入, 有利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其次, 要認真履行農產品管理職責。新時代下, 積極探索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其信息化管理的形式, 積極為農戶普及農產品相關知識和市場信息, 培養農戶運用手機、電腦等多種流通渠道開展農產品產銷的習慣。在國家政策支持下, 加強農民群眾網絡技術培訓。積極引導農戶發展農產品經紀人隊伍, 充分利用互聯網增長知識、開拓眼界, 全面掌握農產品相關信息。最后, 要加強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的監管。嚴格監管, 不僅是其安全流通的保障, 更是對消費者健康的負責。因此, 建立健全相關政策、完善農產品流通機制, 是新時代重構我國農產品流通鏈的重要措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商業經濟研究 2018年1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