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流通可以滿足農產品需求,提高經濟效益,保障農產品安全。通過對農產品流通特征進行比較發現,中美日在農產品流通主體、基礎設施、流通渠道、交易方式與政府政策5個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中國農產品流通主體數量眾多,但其分散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專業化水平低。農產品批發市場基礎設施缺乏,技術水平落后。農貿市場仍是中國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大部分仍處于早期階段,農產品流通政策也有待完善。通過對美日農產品流通特征的比較分析,借鑒美日的先進經驗,對中國農產品流通的各個方面進行適應性分析,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農產品流通不僅是中國政府重視的問題,也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受到公眾的關注。同時,又是許多專家和學者長時間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農產品流通與供應鏈方面,Vaughan Higgin (2008)利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框架,對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流通的各種貿易方式和系統適應性的關系進行了分析[1]。在流通主體與載體方面,黃勝忠(2009) 提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方式[2]。在農產品批發市場方面,陳嬈和楊為民(2012)指出連鎖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將成為重要農產品流通的地方[3]。胡天石(2012)提出了批發農產品市場改革的方向是優化現有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農業商務,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物流產業,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4]。俞菊生等(2012)分析了上海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問題,提出了發展信息主導型批發市場的想法[5]。在農產品流通渠道方面,Minot(2007)利用Probit模型分析消費者的農產品消費行為,指出了超市是成為一個主要的渠道購買農產品,傳統農產品市場將受到超市影響,但超市不會完全占據傳統農產品銷售市場[6]。Narasimhan (2009)提出了農產品超市的快速發展已經對小農生產產生了沖擊,這需要政府加強信息、中介服務等其他機構對農民支持,保護農業生產者的利益[7]。趙曉飛和李崇光(2012)認為,中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應向消費者和農民雙重導向的渠道策略,信息技術化的渠道運行系統,連鎖超市成為渠道終端的方向發展[8]。
1、中美日農產品流通特征分析
1.1 中美日農產品流通主體的特征
(1)美國農產品流通主體以農業合作社和產銷一體化為主。美國農產品流通的主體是農業合作社和產銷一體化組織。在美國,農業合作社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一些農民出于各自生產和銷售的利益自發組織相互合作的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社在美國是很廣泛的,由農場主自發組建,類型多種多樣。它們在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銷售數量、增加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產銷一體化組織是把生產和營銷組織整合,把農產品流通的供應鏈有機結合,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效率。
(2)日本農產品流通主體以農協為主。日本農產品流通的主體是有組織規模化的農協。目前,日本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農協組織是日本最大的和最廣泛的大眾基礎合作組織,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加入了農協。日本的農業合作組織得到廣大農民的信任與支持,為日本農業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國農產品流通主體以農民個體為主。中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后,大量的種植大戶、經濟組織和個體運輸戶等各種形式出現,個體農民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力量。中國目前農產品生產的主要模式還是個體經營,每一戶是一個生產和流通的基本單位。中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速,更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2012 年中國有農業人口64 222人,比2008年的70 399萬人,減少了6 177萬人,下降了8.77%,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但農民個體仍是農產品流通主體的主要組成部分。
1.2 中美日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完備程度分析
(1)美國運輸等配套條件日趨完善。美國依靠發達的路網,在農產品主產區建立了大量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并在火車站等交通設施附近進行銷售。美國的農產品流通是高效和快速的,這主要取決于許多專業組織和農產品貿易服務組織,銀行和郵局在這個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2)日本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和設備成熟。為了支持農產品流通的發展,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發展戰略。從國情出發,對大中型城市、主要港口、重要的公路樞紐的物流設施進行合理規劃,日本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包括高速公路、干線鐵路運輸網絡、沿海港口設施、航空樞紐港、配送中心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日本的批發市場都配備了完善的設施和設備,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小包裝分解、物流配送等[9]。
(3)中國農產品基礎設施功能不完善。中國農產品流通的基本流程是從田間的道路轉向鄉村公路,經過縣級公路過渡再通過高速公路運到銷售地。由此可見,農產品流通所需要的運輸線路包括田間道路、鄉村公路、縣級公路和高速公路。根據 《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在公路建設方面,從2008—2012年,中國的公路里程由373.02萬km擴展到423.75萬km。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公路建設已基本形成了鄉村公路、縣級公路、省級公路和全國公路四者相互關聯的情況。道路基礎設施的發展,為現代農產品流通提供了基本條件。到2012年,中國的運輸路線已初步建立主要依靠公路運輸,鐵路、水路和航空輔助發展,形成綜合立體的交通網絡,這對提高運輸效率、降低流通中的過度損耗具有重要作用。
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設施簡陋,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營服務設施,保鮮和保管設施缺乏,甚至一些批發市場還停留在簡單的物業管理水平。分揀包裝、保鮮冷庫、物流配送等設施不完善,更缺乏信息服務、質量檢驗、垃圾處理等配套服務。
目前,中國不少配送中心由于各種原因只能充當倉庫和交通樞紐的角色,甚至有些配送中心的功能只是送貨上門,其他功能沒有發揮出來。從表1可以看到,2012年便利店實行統一配送的商品占到了81.8%,超市實行統一配送的商品占88.4%,大型超市占90.7%。 然而, 在統一配送中, 基本上99%以上都是自有配送,專業分配比例是非常低。配送中心是現代農產品流通的關鍵點,主要是指連鎖物流機構承接商品需要承擔采購、庫存、運輸、加工、銷售、運輸、交付的任務,主要是為商業服務但同時滿足社會需求。中國仍然缺乏專業化流通農產品配送中心。這些連鎖零售配送中心只是兼營農產品流通配送,并沒有成為主營業務,絕大部分的農產品配送直接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完成。
表1 2012年連鎖零售的配送情況
1.3 中美日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比較
(1)美國流通渠道短、環節少、效率高。美國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逐步形成了大豆、玉米、小麥、蔬菜、水果等專業領域,因此國內市場集中。華盛頓、紐約和密歇根3個州的輸出幾乎占全國總產量的70%。零售商在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的交易額占相當大的比例,約98.5%。美國蔬菜、水果和其他農產品流通主要以產銷地批發市場、車站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3種類型的交易市場為主,產銷地批發市場一般坐落在產品生產和銷售中心。首先,農產品生產商先將農產品運到批發市場,再讓其在批發市場上裝卸作業,為農產品包裝,包裝后的產品提供組織發貨。車站批發市場一般都設在城市,先在車站批發市場集中,然后由批發商和零售商在這里面對討價還價,雙方談妥后,就可以經由車站批發市場向其他地方進行分散銷售。1930年以來,超市新的零售市場已經開始出現,并得到了快速發展。之后超級市場不再僅僅局限于獨立經營,而是逐步開始進行連鎖經營,新興的超市連鎖經營迅速淘汰了傳統的零售商店。
(2)日本流通渠道環節多、成本高。日本農業產品流通渠道模式是以批發市場為主。在日本,農產品從農民家庭生產,經過批發市場,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管理和體系得到很多的國家的認可。但是日本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復雜且環節多,農產品通常需要經過兩個或兩個批發渠道,才能達到農產品零售商手中,增加了流通成本。
(3)中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少、渠道效率低。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農產品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數量和規模已進入穩步發展的階段。目前,中國批發市場成交量、每年新建的批發市場數量也快速發展。從表2可以看出,其中億元農產品市場在2012年已經達1 044個,占所有市場的20%,農產品市場的成交額也快速增長,到2012年中國億元以上農產品交易市場成交額達到13 713.6億元,其中批發市場達到12 878.7億元、零售市場達到835.0億元。
表2 2012年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基本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便利店門店總數達到13 277個,超市達到31 016個,大型超市達到11 947個,但現在其銷量份額仍然較小。傳統的農貿市場以農產品的新鮮度好、價格便宜、方便快捷等特點,仍然是人們購買農產品的主要地方。近年來,超市數量的迅速發展、從業人數的增加、連鎖店農產品營銷方式成為農產品流通的發展方向,大型超市在大中型城市還未成為主要的流通渠道,在中下線城市才剛剛開始[10]。
1.4 農產品流通交易方式的特征
(1)美國交易方式以拍賣、代理銷售為主。美國往往采用公開拍賣、代理銷售的交易方式,這樣農產品的市場價格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批發市場的價格逐漸導致形成農產品市場價格。美國期貨市場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期貨交易可促使生產者有效地調整農產品的生產計劃,以及農產品的市場供應穩定。
表3 2012年連鎖零售企業基本情況
(2)日本交易方式以拍賣為主,但是正處于轉型階段。日本農產品流通的交易方式主要是通過拍賣、賣方和買方之間的協議、賣方的價格出售等。日本交易方式多種多樣,使農產品價格更加開放、公平,更有利于農業生產者的利益保護。通過對農產品貿易拍賣定價、交易和生產商提供的產品相關信息,市場流通成本、市場準入和市場研究人員車輛集成控制,進一步優化市場交易系統。近年來,日本批發市場的交易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競價交易原則越來越難保持。目前,政府正在研究比拍賣方法更有效的交易方法以適應農產品市場發展。
(3)中國交易方式以現貨為主,交易方式比較單一。中國農產品流通在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以及其他的銷售方式中,基本都是現貨交易。因為在中國信息網絡建設相對落后,買賣信息化設施不完善,電子商務正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很難在中國從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信息化交易, 不能做商務分離[11]。
1.5 中美日農產品流通的政策
(1)美國農產品流通政策涉及流通全過程和具有全面性特征。農業部、商務部和其他政府部門以及農業合作社在農產品出口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農業部對農業實施全產業鏈管理,一句話就是 “從農田到餐桌”管理。農業信貸資金用在農業政策的實施,為提供農產品出口推廣計劃,全力保障資金支持,充足的資金推動了農產品流通的發展。在國會授權下,美國海外農業服務局擁有專項預算資金及專業人員用以支持農產品出口。商務部負責處理投訴和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和貿易障礙投訴,以幫助出口商解決農產品出口問題。農業合作社是一個半官方組織體系,在農產品出口促銷體系中起著直接的作用[12]。
(2)日本農產品流通政策建立在完善法律體系基礎上。日本已建立了法律保護體系,對日本批發市場建設的基本方針做出明確的規定,支持農產品市場流通,明確了食品批發交易的規則。對政府購買、拋售重要農產品時的價格確定方法也做出了規定。在法律上明確食品制造商、農協組織等從事食品加工、制造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條例,從而保障了農產品市場流通。
(3)中國農產品流通政策仍在完善中。中國繼續堅持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各種形式的所有制并購涉及市場運作的主體,對市場條件的一些限制,中國實施了主要農產品多層次儲備體系,建立了儲備基金,逐步完善的倉儲和運輸系統建立儲備基金。調節供給和農產品的需求,穩定市場價格。商務部已啟動了 “雙百市場工程”,同時建立了 “農超對接”扶持政策,提出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
2、中美日農產品流通特征比較與適應性分析
2.1 中美日農產品流通特征比較
(1)流通主體。美日農產品流通的市場主體基本上是農業合作社等規模大、經濟實力強的組織。而中國以農戶個體為主,缺乏統一組織機構。通過比較得知,美國和日本農產品流通主體數量多、規模大、組織化程度和競爭力比較高,而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流通主體數量多,但規模小且比較分散,多為農戶個體,文化程度較低,組織化程度較低,缺乏足夠的競爭力。
(2)基礎設施。近年來,隨著 “交通先行”的戰略指導,中國的交通運輸線的建設發展迅速,陸、水、空的立體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在交通條件方面與美日兩國之間的差距很小,但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和服務的缺失,是提高農產品流通質量的瓶頸。農產品包裝、裝卸、運輸、儲存保管等傳統功能更加完善,而流通加工、增值服務等創新功能較為缺乏,是中國農產品流通和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的重要原因。國外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資金來自政府,而中國政府在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上投入力度不夠。
(3)流通渠道。由于美國農產品流通的渠道少、環節少,不僅有效地降低了流通成本,而且還提高了農產品流通的效率。日本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環節多,成本高但是其流通渠道規范,法制化程度高。中國的農產品流通環節多,在流通過程中要產生多種費用,導致流通的成本高,流通效率較低。
(4)交易方式。美國的農產品交易方式以拍賣、代理銷售為主。日本的農產品交易方式主要是拍賣交易、賣方和買方之間的協議、賣方定價出售等。中國農產品流通在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以及其他的銷售方法,基本都是現貨交易(表4)。
表4 中美日3國交易方式比較
(5)政府政策。美國和日本政府在農產品流通中設計了更為全面的流通政策。其政策內容涉及價格支持、信貸優惠、儲備計劃和出口支持等諸多方面。同時,美國和日本頒布了許多為農產品的流通提供保證的法律。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中國的農產品流通的政策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農產品收購和國家儲備政策。近年來涉及了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企業,但仍不能達到一個很好地穩定農產品流通市場的目的,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合理的政策體系。
2.2 中國農產品流通適應性分析
中國的農產品品種多、數量大。由于農產品是易腐產品不容易保存,中國儲藏設備不完善以及物流配送不發達導致毀損率高,這也要求對銷售渠道的功能進行改善。生產地區的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使銷售渠道更加復雜。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產量不穩定,豐歉不均,存在供需矛盾。中國農產品流通每個階段的制度改變主要是由政府在改革農產品買賣系統,輔以發揮和完善價格機制功能,并采取頒布有關法律、政策和措施命令形式實現。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農產品市場參與主體以農業合作社為主,而中國農產品流通主體以個體為主,中國農產品流通主體也應該向多元化發展。美日批發市場的設施設備完善、大型農產品流通和配送中心、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健全等。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已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農業生產和管理模式,以適應批發市場為中心,直銷和超市管理作為一個補充,多層次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美日農產品流通的效率高,這也是中國今后在農產品流通方面應該學習和借鑒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農產品網上交易漸成發展趨勢,然而中國信息技術還沒有廣泛應用,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農產品拍賣的交易方式不適合中國,中國農產品流通仍然是適應于現貨市場。
3、美日農產品流通特征對中國的啟示
3.1 著力培養農產品流通主體,尤其注重提升農產品流通組織的規模與實力
農產品流通的主體是分散的農民,其特點是規模小、組織機構不健全。中國應培育組織化、大規模的農產品流通主體。首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營銷能力,增強其參與市場活動的能力,提高其營銷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其次,要發展龍頭企業。他們可以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入。再次,積極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社在美國、日本等農業發達國家非常普遍,他們農產品流通的主體多是企業化經營的公司和農業合作社。中國也應建立專業協會等,提供產品供應、處理、存儲、產品分布和輔助信息等服務。
3.2 加快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
要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必須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盡快解決生產與銷售地道路網絡建設。其次,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中國批發市場的服務相對落后,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改變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要完善配套功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除了糧食和其他農產品,還應加強蔬菜等新鮮農產品要求更高的存儲設施的建設,以及質量檢測等設施設備。信息服務是現代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標志,而信息服務的發展離不開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13],因此還要加強農村地區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3.3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提高流通渠道的效率
在中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長的情況下,流通效率低。傳統農產品流通必須經過多個環節、多層次的復雜過程才能到達消費者的手中,因此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需要簡化成通過配送中心到零售終端,以提高流通渠道效率。一是建立標準化的商場和超市為現代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終端。隨著市場營銷、農產品營銷渠道多元化(如批發市場、超市、連鎖店、配送和網上銷售等) 的發展,不斷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個性化需求,開拓農產品市場。二是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以連鎖公司為經營主體,以超市為末端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并取代批發市場體系。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是一個必然的趨勢[14]。
3.4 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
在中國,農產品市場交易方式無須套用發達國家已經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拍賣交易方式,應該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交易模式的實踐。正確理解農產品拍賣交易模式生存的社會條件和歷史局限性,謹慎實施農產品的拍賣交易模式。隨著中國農業產業規模的擴張和組織化改進,中國農產品交易方式發展的主流方向將是協約交易[15]。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2016年0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