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自抗日根據地時期互助組的興起直至人民公社體制結束的時代,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億萬農民走向集體化,實踐集體化的時代,也是中國農村社會經歷的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
以往對集體化時代的研究,大多是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的框架中展開,又多限于對重大事件和上層路線方針政策的詮釋。從社會史的角度開展集體化時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意在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研究路徑結合起來,以便豐富我們對這個時代更為全面和整體的理解。
從社會史“自下而上”的角度進行集體化時代的研究,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工作,就是對這個時代基層農村檔案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在中國現代化、城市化洶涌而來的當今社會,這是一項神圣的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也是當代知識分子的一份社會擔當。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秉持“走向田野與社會”的治史理念,十余年來堅持不懈,下大力氣對基層農村檔案進行搶救式的搜集整理,師生櫛風沐雨,不避寒暑,走向田野與社會,深入基層與農村,迄今已搜集整理以山西為中心的近300個村莊的基層檔案,數量當在數千萬件。
目前對于集體化時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或以單個村莊和某一“區域”為單位,或以專題性的研究取角度,自取路徑,各有千秋,但也不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憾。這里刊發的三篇論文,圍繞“階級成分登記表”展開討論,一篇是對“階級成分登記表”的形成和利用價值的研究,兩篇是利用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所藏“階級成分登記表”,以數字化的形式對單個村莊的研究。
我們相信,此類研究將進一步推動集體化時代的學術研究,對于目前的“鄉村振興”戰略也會有所裨益的。
作者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學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