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血脈。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迫切要求。今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圍繞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本文提出四點建議。
一、厘清各類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
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快速發展,類型不斷豐富,初步形成了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明確各類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發揮好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防止一哄而上打亂仗。國開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要發揮資金規模優勢,重點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脫貧攻堅;農發行要繼續發揮好在糧棉油收儲中的主導作用,加大對多元主體入市收購支持力度;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以批發貸款方式與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支農。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要明確支農責任,嚴防脫實向虛,重點在支持農村產業發展上發力,特別是加大對地方主導產業及大中型龍頭企業的支持。農商行、農信社等合作性金融機構要發揮機構網點優勢,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把支持“三農”作為主戰場,不離農不脫農,重點支持農村中小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發展生產。繼續發揮好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小貸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積極穩妥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規范運營管理,形成對傳統金融機構職能的有益補充,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
二、明確金融投入的重點領域
鄉村振興戰略涉及農業農村的方方面面,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要突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一是農村產業發展?!爱a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位要求,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的重點實際上就是支持農村產業發展。要著眼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支持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要積極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流通業發展,支持休閑觀光農業和“互聯網+現代農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要把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作為金融支持的重點,為它們量身打造金融產品,發揮好新型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支持好農村公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提檔升級。重點支持農民生活條件和村居環境改善,特別是自來水、互聯網以及垃圾處理、改水改廁等重點民生領域。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適合農村特點、尊重農民習慣、減輕農民負擔,不能搞成大拆大建和農民上樓。三是支持脫貧攻堅。貧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脫貧攻堅。金融機構要堅決助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尤其要突出金融扶貧的精準性和穩定性,支持好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確保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四是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要大力支持生態循環農業,支持節水節肥節藥農業發展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積極支持土壤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江河湖泊水環境治理,加大林業、濕地等生態建設支持力度,建設好美麗鄉村。
三、積極創新融資模式
農村產業一般規模較小、風險較大,金融機構進入比較審慎,“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一直存在。同時,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基本都是純公共產品,不產生現金流,項目本身無法覆蓋本息,在當前國家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債務、嚴禁以政府購買服務融資的背景下,農村基礎設施融資模式亟待創新。結合當前各地的創新實踐,可以重點探索以下模式。一是財政涉農資金整合模式。對一些具有財政資金支持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要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并作為項目貸款的重要還款來源,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地方政府要積極注資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推動其轉型為實體化企業,繼續承擔基礎設施項目貸款。二是積極發揮政府的增信作用。要提高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產業的積極性,關鍵是要在風險和效益上找到平衡點,特別是如何有效分散金融機構的風險,這客觀上需要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可通過設立信用保證基金、風險補償金等方式,建立健全辦貸管貸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形成多方支農合力。要積極設立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盡快在涉農區縣實現全覆蓋,形成中央到省市縣的擔保體系,重點為涉農中小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開展擔保,解決新型主體擔保資源不足和金融機構不愿進入的問題。三是產業鏈金融模式。該模式由龍頭企業擔保、農戶承貸,與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交易關系互相依托,銀行貸款實現封閉運行管理,形成產品流和資金流的閉合通道,以此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這種方式尤其適用于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現代農業”,具有廣闊的前景。四是拓展抵押擔保物范圍。主要包括承包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房所有權以及農業機械和設施、存單的抵質押等。這種方式成功的關鍵是要具備健全的抵押物交易處置通道,否則金融機構就沒有積極性。同時,這種方式還可以與政府主導的風險補償機制結合起來推進,為推廣該模式創造更好的環境。五是信用貸款方式。這種方式最為簡便高效,關鍵是要加快征信系統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當前大規模推廣這種方式還不現實,但具有方向性,在信用環境優良的地區可以先行先試、積累經驗。
四、優化金融支農的外部環境
良好的外部環境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催化酶”和“助推劑”。要著力完善農村金融相關政策, 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為金融支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健全財稅和貨幣支持政策。當前,涉農金融機構普遍面臨資金成本走高、利差收窄、稅費負擔較重等問題,不利于提高服務水平。要落實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研究加大獎勵力度。延長小額貸款利息免稅政策,提高免征小額貸款稅的起征點,提高涉農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計提比例,降低稅收負擔。在存款準備金率、支農再貸款、再貼現、PSL、“三農”債券、綠色債券等方面實行特殊優惠,保障資金規模、降低資金成本。二是強化差異化監管制度。加快構建支農服務目標、方法和責任監管體系,并將支農服務功能監管評價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評級、市場準入等有效對接,形成金融機構支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差異化監管措施,鼓勵金融機構適度放寬涉農不良貸款容忍度;監管部門靈活掌握監管尺度,引導金融機構區別對待暫時面臨困難的各類農業主體。三是完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有效發揮地方政府在客戶信貸、貸后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以建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和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為抓手,把項目資金和金融資金有機結合起來,提高風險分擔和補償能力,形成多方合作、銀企共贏的格局。四是加強農村金融基礎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推動建立區域性的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平臺,完善相關產權確權登記、評估、交易流轉以及法律、會計等相關服務,建立有效的處置機制,為金融機構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創造條件。大力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信息采集覆蓋面,有效實現數據共享,加快建設較為完備的農村征信體系,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研究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2018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