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這樣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來說,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城市人對鄉愁的回憶與向往,更應該是農村農民生態宜居的關鍵。
今年我國環境日主題確定為“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其意義旨在號召大家積極參與,美麗中國建設誰都不是旁觀者。建設美麗鄉村,更需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筆者日前擔任了駐村第一書記,兼有環境宣教工作者與駐村第一書記的雙重身份,為把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滲透進農村大地上落地生根搭建了良好的平臺。通過具體的工作實踐,筆者認為,無論是環境污染防治還是環境保護,都可以在農村現實的土地上行動起來,以實實在在的生產實踐活動、學習教育活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面對當前農村的現實情況,筆者認為,要用行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除了加大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之外,還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提升行動的自覺。
首先,要找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病灶”。目前農村環境面臨哪些問題、哪些污染問題容易解決、哪些污染問題最為突出、哪些是普遍問題、哪些是個性問題等,都要捋清楚。要沿著問題導向,從易到難,各個突破。扶貧先扶志,表現在生態環境教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找到都有哪些不足,看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認識層面膚淺,還是實踐層面缺乏技術。只有找準了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其次,根據問題輕重緩急,實施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可以針對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著手,譬如農村養殖污染問題,要讓群眾了解養殖污染的危害,讓他們知道污染治理的路徑。通過充分發揮農民實踐層面的智慧,引導農民實施綠色生態養殖,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多贏。在行動中從感性認知層面向理性自覺層面引導,繼而提供解決問題的技術支持。治理路徑一目了然,這樣就更易于被農民接受和認可。
第三,引導農村生態資源向經濟資源轉化。在一些鄉村,優美的生態資源由于缺乏有效開發,不能向經濟資源轉化,這是一種很大的資源浪費。農村有不少優美的生態資源,如豫北某鄉鎮,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連片種植的一萬七千多畝的桃樹。花開時節,花深似海,其盛景令人陶醉,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可惜還處于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境地。如何利用好這一生態資源,打造品牌,拉長鏈條,讓生態資源向經濟資源轉化,同樣屬于以行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
以行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提速,需要的不僅是熱情,更是鄉村振興方案下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攬子計劃與配套行動。只有多措并舉,有序推進,農村美、農業美、農民富才能逐漸變成現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環境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