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分工深化為農村勞動力農業產業內轉移奠定了基礎,農村勞動力可以不再局限于向城市或非農產業轉移,農業產業內轉移途徑逐漸形成。資源稟賦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影響的實證結果顯示,農村勞動力的農業產業內轉移決策與農戶的資源稟賦密切相關。發展農業經濟應重視農業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和吸納能力,注重資源稟賦對農村勞動力農業產業內轉移的積極影響,根據農戶家庭資源稟賦,合理引導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有針對性地鼓勵、引導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充沛的農戶家庭進行農內轉移,發揮資源稟賦的積極影響,合理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
關鍵詞:農業分工;資源稟賦;農業產業;農村勞動力轉移
亞當·斯密早已揭示,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助于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社會生產力愈發展,生產部門就愈多,社會分工就愈細。社會分工深化,生產迂回程度越高,產品的價值鏈越長,新的中間產品生產部門不斷產生,對勞動力的需求自然也就越來越多。隨著中國新農村建設繼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業產業結構快速調整,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技術的進步,迅速推動了農業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專業化經濟,農業產業鏈延伸拓展,農業分工逐步深化,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產業鏈上各經濟主體的收益也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可以不再局限于向城市或非農產業轉移,在他們已經具備豐富經驗與比較優勢的農業產業領域內,也將存在大量新的就業或創業機會,農業分工深化為農村勞動力農業產業內轉移(以下簡稱農內轉移)奠定了基礎和前提,形成新的轉移途徑。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一)農業分工: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的前提
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是規模報酬遞增的解釋機制,因而不同產業間發展的差異可從分工演進的角度去解釋。長期以來,我國“三農”問題突出,其生產力的增進總跟不上制造業生產力的增進,根源于農業分工有限,不能采取完全的分工制度。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農產品的不易儲存性、農產品市場需求缺乏彈性等特征抑制農業分工深化,阻礙農業的發展。但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生產不斷向前發展,農業分工程度提高,出現新的變化。
農業分工可分為農業的社會分工與技術分工。農業社會分工是指生產要素配置到農業領域內不同的產業所進行的分工,而農業技術分工是指特定農產品生產過程被分解為不同的工序與區段所進行的分工,意味著特定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所包含的不同職能與操作發生分離,其生產主體由一人或單個組織轉變為兩個及以上的個人或組織。從而,分工程度可從生產迂回度、中間產品種類數與專業化程度三方面衡量,農業生產過程的橫向與縱向分離標志著農業生產迂回度的提升;當農業生產迂回度廣泛提升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與產后各個環節中時,可以為個人與組織進入農內產業開辟廣闊的空間,增加農業生產的中間產品種類數;而各類中間產品持續穩定發展,將促進農產生產各環節在組織生產過程中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隨著農業產業生產迂回度、中間產品種類數與專業化程度不斷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方主體參與開發,將農業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整合為一個新的產業系統,農業分工推動了農業產業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以農業生產產后環節為例,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并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可以降低農產品供需的不對稱程度,低成本開發更廣闊的市場,突破農產品銷售的地理半徑限制,從而增加農戶收益,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
就農業產業而言,農業分工的深化促進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在農業內部創造了就業崗位。一方面,農業技術分工表明特定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職能或操作具有可分性,為特定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工序與區段發生縱向分離提供可能,使越來越多的個人或組織參與到特定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來,吸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戶在農內就業。另一方面,農業社會分工的發展,使一些新型產業從傳統的農業產業中分離出來,并與其它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農內就業轉移提供了就業崗位,帶動其增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在所調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提供了就業機會的一共有1705家,占有效樣本的78%,平均每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雇用了37.11人。照此計算,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的就業崗位總數約為5876萬個,占農村勞動力人口的13%。可見,現代化農業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創造了可觀的就業崗位。
就農戶家庭而言,農業分工深化使農戶農內就業轉移成為可能。一方面,在工業化與城鎮化背景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純農戶與兼業農戶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對農業生產外包服務產生需求,打破了傳統農業生產以滿足家庭消費為目的、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依靠家庭內部完成的自給自足的生產特征。農戶將原本由家庭承擔的生產環節外包給社會化服務提供方,成為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方,眾多小農戶的生產服務需求聚合為社會化需求,使其與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規模相匹配,既有利于自身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同時也有助于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培育與發展,農戶脫離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使農戶農內就業轉移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一些農村勞動力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積累了一定的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能,在農業內部實現轉移就業,有助于其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避免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變成沉沒成本。
總之,農業產業生產迂回度、中間產品種類數與專業化程度不斷發展,農業產業內的社會分工逐步深化,現代農業突破了傳統的農產品生產性功能,隨著農業分工的發展,農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功能和就業增收功能明顯增強[10],擴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渠道,為農村勞動力在農業產業領域提供了就業或創業的機會。農村勞動力可以不再局限于“非農轉移”,通過“農內轉移”參與到農業社會分工中,也可以獲得相較于單純地在自己家庭承包地上務農而言更高的經濟收入,農業分工的深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開拓了一個新的轉移領域。
(二)資源稟賦: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的保障
資源稟賦是指在一定時期、特定環境背景下,勞動力參與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先天和后天獲得的謀生本領和條件,是勞動力憑借先天賦予的智力、資本和資源條件,通過后天不斷努力、創新,獲得的謀生本領和條件。學者們從資源稟賦的視角出發,研究了年齡、教育程度、經歷、信息資源、社會網絡、家庭位置、經濟環境、農地狀況等等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結果表明,資源稟賦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我們將勞動力資源稟賦分為經濟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四個方面。
1、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與其農內轉移
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亦稱“非物力資本”。在農業領域,農村勞動力熟悉農業環境,在務農經驗和農產品作業技巧上有著天然人力資本的優勢,在農內轉移市場上存在一定的競爭力。在勞動力市場上,影響農村轉移勞動力工資性收入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該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存量,勞動者個體的人力資本直接關系到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影響其就業或創業的能力。同時,農村勞動力可以借助其所有的人力資本,縮短擇業時間,節約擇業成本。因此,提出研究假說1:
假說H1: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與其農內轉移正相關。
2、農村勞動力的經濟資本與其農內轉移
經濟資本反應了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和經濟地位。一方面,在當前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更多地屬于異地轉移,而農內轉移更多是就地就近轉移的情況下,經濟資本豐富的農村勞動力可能更多地考慮就地就近轉移,以獲得照顧家人及享受與家人共同生活的天倫之樂,進而選擇農內轉移。另一方面,經濟資本有利于培育和鞏固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農村勞動力可以將其經濟資本用于教育、培訓,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同時,經濟資本豐富的農村勞動力可以憑借其較高的經濟地位和經濟能力,鞏固社會資本,從而獲得更高的轉移收入,但是,這種正向影響是對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還是農內轉移,關鍵在于其人力資本的投資方向。因此,提出研究假說2:
假說H2:農村勞動力的經濟資本與其農內轉移的關系不確定。
3、農村勞動力的社會資本與其農內轉移
社會資本是表現為社會結構資源的資本財產,指建立在信任、規范與互惠等原則基礎上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國農村是一個“人情”社會,地緣、親緣、業緣等社會網絡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幫扶效應顯著,大多數農民會理性依靠社會關系來獲取資源,豐富的社會網絡,意味著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可以幫助農村勞動力更為方便快捷地獲得就業信息,提升就業決策能力,提高獲得工作的概率。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非正式的資源配置手段,彌補了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不完全,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獨特的收入效應,通過對社會關系的投資和利用,農村勞動力可以在轉移市場中獲得更加豐盛的工資回報。如果農村勞動力在本地的社會資本豐富,則可能對其選擇就地在農內轉移帶來正向影響。因此,提出研究假說3:
假說H3:農村勞動力的社會資本與其農內轉移正相關。
4、農村勞動力的自然資本與其農內轉移
自然資本是指能夠在現在或未來提供有用的產品流或服務流的自然資源及環境資產的存量[36],是可供開發利用創造價值的自然資源[37]。自然資本有利于經濟資本的積累,在發生轉移行為之前,農村勞動力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因此,自然資本豐富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經濟資本的積累,從而幫助其獲得更高的工資收入,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但是,自然資本豐富也意味著高昂的“機會成本”,農村勞動力轉移,相當于放棄了該勞動力原本在其自身家庭承包地上務農中取得的收入而產生的成本。周波、陳昭玖[38]的研究發現,農戶承包面積與農戶家庭的非農勞動供給呈負相關關系,耕種大戶比小戶或散戶更缺乏靈活性去從事非農就業。可見,自然資本與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的關系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提出研究假說4:
假說H4:農村勞動力的自然資本與其農內轉移的關系不確定。
二、數據來源、變量選擇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本文作者參與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群項目“農村土地與相關要素市場培育與改革研究”和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滾動支持計劃項目“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2014年所做的農戶問卷調查,當然本文的觀點和內容由作者自負。抽樣調查根據全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2013年的耕地面積比重、總人口、人均GDP、農業人口比重、耕地面積和農業產值比重六類資源社會經濟特征指標,利用SPSS19.0中文版對各省(市、自治區)指標值進行聚類分區,按照聚類登記把31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三類,以盡量降低因不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而導致的統計分析結果偏差;然后,考慮到中國大陸的七大地理分區特征,將31個省(市、自治區)劃分成“東部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三類;最后,將三類聚類登記與三類地理分區結合,把全國31 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九類別,再從各類別中各抽取一個省份,最終選定廣東、江蘇、遼寧、河南、江西、山西、寧夏、四川、貴州等 9 個省份進行調查。
然后采取同樣方法,按省分別選取耕地面積比重、總人口、人均GDP、農業人口比重、耕地面積和農業產值比重六個指標,對各省內所有的縣區再次進行聚類分析(其中,由于廣東各縣區的耕地面積無法獲取,故以市為單位進行聚類),然后,根據聚類分析的結果,每個類別抽取一個縣。再用同樣的方法,聚類分析鄉(鎮)、村,依次抽取,確定所有的調查地點,最終每個省份確定了240戶農戶進行調查。將廣東省與江西省的樣本數增加到600個,強化區域比較研究。問卷調查由課題組老師帶隊,在2015年春節期間進行入戶抽樣調查。春節期間是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春節的時期,從而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問卷調查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最終發出問卷2880份,回收問卷2743份。課題組對收回的有效問卷進行編碼處理,并建立數據庫。剔除數據缺失或作答傾向固定等無效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704份,問卷有效率為93.89%,樣本主要變量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二)變量選擇與賦值
1.被解釋變量:農內轉移。以農戶家庭為單位,將農戶家庭成員的農內轉移情況作為被解釋變量。當農戶家庭成員不存在農內轉移時,賦值為“0”;農戶家庭成員存在農內轉移時,賦值為“1”。
2.解釋變量:農戶的資源稟賦。本文將資源稟賦劃分為人力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四個解釋變量。其中,將土壤肥力、灌溉條件各賦予50%的權重,加總計算得出家庭承包地的土地質量指數。各變量賦值及其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三)計量模型與估計方法
根據研究需求,由于農村勞動力“是否農內轉移”為二分類變量,故采用stat12.0軟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檢驗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決策的影響因素,考察農村轉移勞動力在農內轉移過程中是否受到家庭資源稟賦因素的影響及其影響程度,據此建立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選擇模型為:
三、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利用SPSS 19.0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建立的數據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農戶家庭成員農內轉移為被解釋變量,農戶資源稟賦為解釋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一)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與其農內轉移關系的實證檢驗結果分析
人力資本中,選取了家庭勞動力數量、家庭受教育程度和農業技術培訓作為衡量指標,從農戶家庭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及對農業技術培訓程度三方面來衡量農戶家庭的人力資本。觀察表3可知,農戶家庭勞動力數量和農業技術培訓通過顯著性檢驗,家庭受教育程度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1.家庭勞動力數量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有正向影響,并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可見,農戶家庭勞動力成員越多,農內轉移的傾向就越大,這是與當前的農村實際相符,當家庭勞動力成員較多時,可以通過轉移拓寬家庭經濟來源的途徑,從而獲得更高的家庭收入。
2.受教育程度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對于農內轉移,農業產業就業或創業多依賴于經驗技術與體力勞動,對文化水平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家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對農戶家庭勞動力農內或非農轉移選擇的影響均不顯著。
3.是否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有正向影響,并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究其可能原因,雖然生長環境中耳濡目染地掌握了一定的農業技術,但農內轉移對農村勞動力農業專業技能的需求程度更高,需要專業性人才。農村勞動力自身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勞動技能單一的現狀使得他們急需通過職業培訓、技術培訓等方式來提升自己沖破樊籬,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農業技術培訓進行再教育[39],更好的適應農內轉移市場需求。
研究假說H1部分得到驗證,總體而言,人力資本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呈現正向影響。
(二)農村勞動力的經濟資本與其農內轉移關系的實證檢驗結果分析
經濟資本中,選取了家庭收入和存款作為衡量農戶家庭經濟資本的指標。觀察表3可知,農戶家庭收入和存款均通過顯著性檢驗。
1.家庭收入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有正向影響,并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可能的原因是,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行為依賴家庭經濟資本的支持,家庭收入是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的重要保障之一,當然,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也可以為家庭帶來相較于家庭務農活動更高的經濟收入,因而農戶家庭收入對家庭勞動力農內轉移存在正向影響。
2.家庭存款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有負向影響,并在1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可見農戶家庭在有一定積蓄的狀態下,傾向于不進行農內轉移,可能的原因是,相較于第一產業,中國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因而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可以帶來更高的經濟收入,當農戶家庭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撐非農轉移時,農戶家庭勞動力可能傾向于非農轉移,從而不把農內轉移作為首選。因此,家庭存款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存在負向影響。
研究假說H2部分得到驗證。
(三)農村勞動力的社會資本與其農內轉移關系的實證檢驗結果分析
社會資本中,選取了親朋好友數量、是否村里的大姓和家人或親朋是否有村干部為衡量指標。觀察表3可知,親朋好友數量和家人或親朋是否有村干部通過顯著性檢驗,是否村里的大姓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1.親朋好友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具有負向影響,并在1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一般而言,農戶的親朋好友越多,家庭勞動力能通過親朋好友獲取到的就業信息資源也相對豐富,在農內轉移收入相較于非農轉移收入相對較低的現實情況下,能接觸到豐富的外界的信息,意味著農村勞動力有更多樣的選擇,反而不愿意進行收入相對較低的農內轉移,因此親朋友好友的數量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具有負向影響。
2.是否村里大姓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決策的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大姓”這項社會資源稟賦是與生俱來的,并非勞動力后天經營所得,因而其所代表的社會資源稟賦并不一定可以成為農村勞動力的有效社會資本,所以是否村里大姓對農戶農內轉移的影響不顯著。
3.家人或親朋是否有村干部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決策具有正向影響,并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究其原因,村干部這一社會資源稟賦有助于農村勞動力獲取非對稱信息,更方便、快捷地獲取政府、社會組織的信息資源[40],幫助其實現就近就地農內轉移,并可能在農內轉移中贏得競爭優勢。
研究假說H3部分得到驗證。
(四)農村勞動力的自然資本與其農內轉移關系的實證檢驗結果分析
自然資本中,選取了與農業發展相關的承包耕地面積和土地質量作為衡量指標,從農戶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兩方面來衡量農戶家庭的自然資本。觀察表3可知,農戶家庭承包耕地面積和土地質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決策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數據結果驗證了自然資本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可見,自然資源不但不會成為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的“束縛”,反而會促進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行為的發生。究其可能的原因,一是自然資本有利于農戶家庭經濟資本的積累,為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積蓄足夠的經濟實力,進而推動轉移行為的發生;二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家庭在其農業生產活動中可能需要雇傭勞動力或租賃農業機械設備,成為農業生產分工的參與者,從而更多地接觸到農業分工市場,了解農內轉移市場的規律,為家庭勞動力參與農業分工,進行農內轉移打下基礎;三是自然資源可以成為農村勞動力農內創業轉移的資本,農村勞動力可以以其擁有的自然資本作為基礎,進行農內轉移。
研究假說H4得到農村勞動力的自然資本對其農內轉移的影響方向得到驗證。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全國9個省(市、區)2704個農戶的抽樣調查數據,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實證檢驗了在農業分工背景下,農戶資源稟賦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的影響,結果表明,人力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和自然資本都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有不同程度影響。其中,家庭勞動力數量、農業技術培訓、家庭收入、家人或親朋是否有村干部、承包耕地面積和土地質量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家庭存款和親朋好友數量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家庭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村里的大姓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的影響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總體而言,農村勞動力的農內轉移決策與農戶的資源稟賦密切相關。為此:
一要重視農業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和吸納能力。農村勞動力在農業產業領域具備天然的經驗與技術優勢,農業產業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在農業領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戶家庭成員農內轉移既可以發揮農村勞動力的自身優勢,通過農內轉移增加經濟收入,最大化地利用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更合理地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因此,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進一步促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升級,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寬農業產業領域的職業需求,發展農業經濟,提高農內轉移的收入,為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準備產業基礎,增強農業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和吸納能力,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的實現。
二是要發揮資源稟賦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的積極影響。總體而言,農戶家庭資源稟賦對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存在顯著的積極影響,因此,在農村勞動力農內轉移過程中,重點是根據農戶家庭資源稟賦,合理引導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有針對性地鼓勵、引導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充沛的農戶家庭進行農內轉移,發揮資源稟賦的積極影響。充分發揮農戶家庭資源的比較優勢,在農業產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切實幫助有條件、有需要的農村勞動力更好地實現農內轉移,為農村勞動力在農業產業內就近就地實現就業創業創造更多機會,使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勞動中獲得更高收入,扎根農村,破解“鄉村凋敝”難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