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圍繞“釋放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激活現代鄉村治理新機能,提升農村全面改革新效能,挖掘基層群眾創造新潛能”的目標,闖出了一條“速度與質量并進、效益與效率并舉、改革與發展齊驅”的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之路。
2017年9月份開始,用時四個月的時間,章丘區龍山、普集、寧家埠、白云湖四個街道辦的18個改革試點村全部完成清產核資、人員界定、股權設置和管理、股份制改革,成立章程,建立了經濟股份合作社,形成新的“兩委一社”的治理機構,健全了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制度,實現村民分紅,18個村共計分紅200余萬元。共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5669戶,19619人。清查資源性資產5780.75畝,經營性資產3360萬元,非經營性資產3420.26萬元。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釋放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動能。
(一)資源整合要效益
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的生產“三要素理論”,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土地、勞動、資本要素的集中、活化與提升。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以有效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充分利用閑置、荒置土地,并且通過流轉,讓土地向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聚集,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土地的規模效益。通過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就從農業發展內部提供給了資金支持,彌補了農村資本投入不足的瓶頸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將流入農村,這樣就從外部加大了對農業資本的投入。通過內部的造血和外部的輸血,為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了發展新動能和歷史新機遇。
“我們通過成立土地經濟合作社,實現土地的集中流轉,破解發展難題,實現規模效益”農業局局長李慶祥說。
章丘區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因地制宜,對農村土地資源較多,農民改革意識較強的村莊,注重產業扶持和政策引導。大桑樹村流轉土地413畝,流轉率達50%以上,楊南村流轉土地759畝,流轉率達80%以上,宋家埠村流轉土地1132.28畝,流轉率達100%,并且都成立了土地經濟合作社,破解農村土地小農經營,閑置分散,生產率低的發展難題,真正實現土地的規模效益,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二)資源盤活要收益
產權是經濟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而流動性是產權最為重要的特征。章丘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在明晰所有權、穩固承包權基礎上,放活經營權,讓資源盤活,勞動力自由流動,釋放產權的激勵功能、協調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章丘產權制度試點改革,18個村共清查資源性資產5780.75畝,經營性資產3360萬元,非經營性資產3420.26萬元。通過清產核資,讓農村閑置資源得以盤活。同時《民法總則》也賦予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這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特別是集體建設用地的平等入市,為農村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白云湖街道楊南村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將村集體原先的廢舊物品收購市場予以取締,騰籠換鳥,置換集體建設用地指標,以前難以出租的市場,現在變廢為寶,成為炙手可熱的“熱罐子”,許多企業紛紛到楊南村投資,出現了一地難租的狀況。
“今年我們打算將全村的土地都流轉到合作社,通過租賃、合作開發、產業融合等方式,盤活集體資源,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大力發展民宿開發、特色旅游、田園+餐飲+娛樂一體化等特色項目,實現產業升級、資源共享,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讓群眾看見改革的好處,共享改革的實惠”楊南村支部書記麻懷河說。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了現代鄉村治理的新機能。
(一)抓制度,促改革質量
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集體資產出現了管理混亂、歸屬不清晰、界限不明顯的問題。現有集體資產的管理,大多是少數村干部說了算,存在管理混亂,失之于寬、松、軟的狀態,有的甚至成了村里的“小金庫”,群眾對此深感不滿。社會的發展對農村集體經濟治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民對集體資產管理的參與、監督、公開、收益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章丘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將百姓是否滿意作為改革成敗的重要指標,把改革的權利交給農民,嚴把改革環節的公示關,開好民議民決的社員會,交上百姓滿意的成績單。為充分尊重民意,章丘區在服務百姓上下足“繡花”功夫。
1、政策宣傳到位。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新聞、人物采訪,專題片制作,《致群眾一封信》等形式,向群眾解釋改革的背景意義,講明改革的原則步驟,闡明改革給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2、制度保障到位。章丘在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注重制度建設,建立了“請示批復制度”,對改革的組織成立、方案實施、人員界定、清產核資、股份量化、股權設置、成立經濟合作社、建立現代管理制度等關鍵環節,每一步都要向鎮街請示,鎮街以紅頭文的形式予以批復,確保改革質量。
“三榜公示制度”,對清產核資結果、人員界定結果實行三榜公示,一直到群眾滿意為止。 “授權制度”,針對部分村民在外打工不能及時回鄉的實際情況,章丘健全村民授權制度,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相關要求,村民授權村民代表全權處理改革的相關事宜,并且每一個人在授權書上簽字捺指印,確保改革的每一個環節經得住歷史的考驗。
“村民會議制度”,開好村民會是貫徹民主集中制,充分保障村民權益的集中體現。為此章丘在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充分保障村民參與權、表達權、建議權和否決權,改革的關鍵環節,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議,且需2/3表決通過,才能付諸實施。
楊南村在人員界定時,群眾積極參與,村民代表會召開了七次之多,最后取得了群眾滿意的效果。通過以上措施,讓農民找到集體的歸屬感,收獲參與的滿足感,達到管理的榮譽感。從而有效防止集體資產被少數人控制,由村干部單獨管理到全體村民集體參與、監督、積極建議,形成了新的鄉村治理格局,提高了鄉村治理能力。
(二)抓關鍵,促改革進度。
為抓住村支部書記這一“關鍵少數”,章丘區改革過程中,善于“彈鋼琴”,抓主要矛盾,加強對村支部書記的培訓。先后組織分管鎮街領導、三資中心主任、村支部書記、村會計到煙臺龍口、濰坊昌樂等地參觀學習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形成改革共識,加深改革認識。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給農民帶來了實惠,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同時也為鄉村干部提供了干事創業的平臺。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業務培訓,改變了起初村干部“怕亂求穩不敢為,因私求利胡亂為,明哲保身不想為,不思進取不作為”的狀況,轉化為“組織信任積極干,群眾依賴帶頭干,科學謀劃踏實干,干凈清廉為民干”的良好氛圍。村干部的積極性提高了,群眾工作好做了,溝通機制更加順暢,群眾的參與度不斷提高,為產權制度改革增添了活力。
章丘區組織完第一次產權制度改革培訓會,宋家埠村支部書記宋世勇連夜組織村民代表討論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迅速成立了宋家埠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主動作為,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三)抓培訓,促改革成果。
同時加強現代管理能力培訓,邀請專家授課,從現代農村財務管理、合作社管理制度、現代公司管理、市場經濟管理等方面,提升村干部的認識深度和管理水平。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形成了“兩委一社”的農村治理結構,村黨支部、村委會、集體經濟合作社各司其職,支部書記負責黨務、村委會主任負責日常行政管理、合作社理事長(董事長)負責村集體經濟發展,“三駕馬車”并駕齊驅,農村現代管理機能充分釋放,現代管理能力顯著提升。
“我們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形成了“兩委一社”的農村治理結構,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聘請高層次管理人才到農村合作社,提速農村經濟發展,實行“政經分離”,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章丘區委副書記孟學峰說。
章丘區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完善了鄉村治理結構,形成了新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新格局。新成立的集體經濟合作社,根據章程規定,建立了現代財務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資產運營制度。
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升農村全面改革新效能。
章丘區順勢而為,緊緊抓住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機,由點及面,同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獲得長足發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宅基地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場市場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迅猛,涉農龍頭企業利潤增加值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的轉型和升級端倪初現,形成了“頂層設計、分步實施、重點推進、全面開花”的發展新局面。
“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由點帶面,全面推進農村土地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構建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全面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的優質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章丘區委書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天東說。
1、土地確權工作穩步推進。截至目前,章丘區土地確權面積836259.63平方米,頒發確權證書196520個,完成了884個村的土地確權工作,土地確權率達92%以上。同時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
2、產權交易市場良性發展。為實現產權保護嚴格、流轉通暢的目標,章丘區不斷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建設產權交易服務大廳,18個鎮街都成立產權交易所。依托產權交易平臺,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土地、林地、荒山等資源性資產經營權的流轉。在辦理經營權證基礎上,以經營權證為抵押,聯合齊魯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辦理政府貼息貸款,2017年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龍頭企業辦理惠農貸款3200余萬元,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3、農村現代財務管理日趨完善。2018年1月,章丘區舉辦農村財務管理現場觀摩會,由農業局領導帶隊,各鎮街三資中心主任參加,實地參觀,相互觀摩,相互借鑒,共同提高,進一步完善了農村集體經濟財物管理,形成了農村財務管理“制度規范、公開運行、陽關監督、治理完善”良好局面。
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挖掘了基層群眾創造的新潛能。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章丘區歷時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18個村的試點改革任務,創造“章丘速度”的同時,不斷嘗試探索改革的新路徑,形成可供復制,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金點子”,好辦法。群眾是歷時的創造者,在改革過程中,試點村敢闖敢試,充分發揮民力民智,大膽創新,銳意改革,基層群眾的創造力得到了深層次的挖掘和釋放。
(一)確保改革的徹底性。
為做好改革工作,章丘區因地制宜,借助農村三資管理規范,基礎工作扎實,改革氛圍濃厚的有利條件,做到“資產全納入,村莊全覆蓋”,股權設置不設集體股,全部是個人股。
1、資產全納入:資源性資產:繼續鞏固、推進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資源的確權登記。對農村集體所有的上述資源性資產,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全面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做到應確盡確。章丘區土地確權率達到了98%。非經營性資產:對用于公共服務的水利、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的資產,建立管理臺賬,探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的有效機制,更好地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提供公益性服務。經營性資產:有經營性資產的村(居),在清產核資基礎上,將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的形式確權到戶,量化到本集體成員,將其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權和收益權落實到位,在此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重點是:未承包到戶的集體資源性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
2、村莊全覆蓋:對傳統農業行政村,改革的重點是以界定成員資格、確份額到戶為主,成立社區經濟合作社,落實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權利和分配權利,實現農村人口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對城中村、城郊村,改革的重點是在明晰產權關系,落實和保障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和收益分配權利,探索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機制。對集聚類新型農村社區等撤村并居的村莊,改革的重點是在明晰產權關系,落實和保障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和收益分配權利的基礎上,還要通過股份合作,實現新型農村社區的資產融合,防止集體資產的平調、流失。
3、在股權設置方面:為了改革的徹底性,章丘區在充分尊重民意基礎上,不設集體股,僅設個人股,有效防止了個別村干部私設“小金庫”,侵害集體利益的發生。
(二)確保改革的創新性。
為保證改革質量,加快改革進程,章丘區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針對改革的每一個環節,竭盡所能,想盡辦法,力求確保改革進度基礎上,總結形成好的經驗做法。
1、機制創新,完善“協調+聯動+共享+監督”新機制。章丘區成立了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 對改革的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重要案件親自督辦。具體到鎮街,實施“一把手工程”,黨(工)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同時建立協調、聯動指揮部,分工負責,信息共享,考核監督,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確保了改革順利進行。普集街道黨工委書記多次到5個試點村實地調研指導工作,加快了產權制度改革步伐。
2、工作創新,章丘區注重在工作中提煉“金點子”,總結好經驗。
清產核資:根據不同鎮街實際情況,分類推進區別實施,并且在深入研究農村財務管理系統,熟練掌握農村財務的豐富理論,結合多年的農村財務工作的管理經驗,在全國首創了清產核資23表,合理設計會計科目,做到全面性涵蓋、針對性實施、科學性統計、方便性操作,成倍加快了清產核資工作進度。
成員界定:章丘區設計了5種表格,依托戶籍信息,合理界定成員性質,區分“戶在人不在、人在戶不在、非農遷出、”等具體情況,首創了“公示單+確認單+影像單+備案單”的人員界定工作法,在三榜公示的基礎上,必須本人簽字確認,保存視頻資料,并且向鎮街及時備案,有效杜絕了因工作不規范,程序不嚴格造成的后續問題。
股權管理:不搞一刀切,提倡“生不增、死不減”的靜態管理模式,同時針對不同村域不同村情的實際情況,經村民代表或全體村民2/3以上同意,可以內部調整,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確保各項改革的有機統一和農村的社會穩定。
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章丘區在吃透中央文件精神,研究產權制度改革規律基礎上,規范組織證明書的發放工作,由改革試點村向鎮街提出書面申請,鎮街向區農業局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農業局向區政府報告,最后由區政府頒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明書。這樣就統籌解決了下一步信用代碼申請和銀行開戶問題,減少了工作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護了農村集體集體經濟組織的權益。
3、理論創新。
及時總結改革過程中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刊發簡報11期,創作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七字歌》,用群眾易于接受的語言,將改革的原則、步驟、主要內容和關鍵事項高度濃縮,簡化記憶,方便推廣。撰寫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理論文章得到了農業部和中央媒體的刊登轉載和推廣,在全國打造了產權制度改革的“章丘品牌”,形成了很好的改革氛圍和宣傳效果。
作者系濟南市章丘區農業局三資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土地和鄉村振興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