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林君翰:怎樣用設計去縫合城鎮化造成的脆弱碎片

[ 作者:林君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6-13 錄入:吳玲香 ]

向鄉村學習

大家好,我叫林君翰。我在香港大學教書,我也是一名設計師。

我其實一直都對建筑不怎么感興趣。高中畢業的時候,我申請到耶魯去讀醫學,后來也在醫院工作過。快畢業時有個朋友對我說,我知道你不喜歡建筑,但你可以試試跟我一起上一堂建筑課。

沒想到這堂課的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有一張照片貼在墻上,是一個人站在地平線上,他說這個就是建筑。那時候我才發現,建筑其實不只是空間材料,建筑也可以是生活的延續。

在那之前我一直學習醫學,考慮的是身體,而從那時起,我開始考慮生活。于是我就開始學習建筑,一直到現在。

今天很多人都在講怎么樣去發展農村,我回國已經十年了,這段時間一直在農村工作,做一些項目。但今天我不想講發展,我想講我們可以從農村學到什么。

首先想跟大家介紹這本學生時代對我影響很大的書,《沒有建筑師的建筑》,這本書講述了在設計師和建筑師出現之前,建筑是如何存在的。這也是一本關于創新和創造的書,也關乎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這實際上是一本關于鄉村建筑的書。

所以我想談談什么是鄉村建筑。就像游牧民族的帳篷一樣,它其實支持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環境融為一體,成為了自然景觀的一部分。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經常被使用的都是當地常見的材料。

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利用自然力量。像這個地方是在巴基斯坦,一年四季都很炎熱。但風總是從一個方向來,所以這些房子都有這樣伸出屋頂的風斗,用來接收風,把風引到室內,像一個天然的空調。

但是鄉村建筑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認為最有力的好處就是,它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它是由社區中的每個人齊心協力一起建造起來的。結果就是,這座建筑把整個社區的人凝結在了一起。

這就是后來我開始對建筑發生興趣的原因,我所在乎的是這個建造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這是河南省的地坑院建筑,傳統的庭院和當地可供使用的材料結合在了一起。

如果我們今天回去這里,會看見什么樣的場景?

成片的工廠,人們在地面上修了新的房子。那原來地下的處所是不是就被廢棄了呢?

讓我們驚訝的是,我們發現有的人冬天跟夏天還是會回到地下去住,因為夯土的地方會保暖,夏天也比較涼快一些,其他時候他們再搬回地面上住,是非常環保的一種想法。

生活跟建筑會一起改變,當我們意識到他們如何用傳統的建筑去適應今天新的生活方式時,我們受到非常大的啟發與鼓舞。

這是廣東的圍樓。如果我們現在去這里,會發現它的景觀中有很多的沖突與碰撞——高速公路與農田之間的沖突,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沖突。

下面這個是福建的土樓,你們可能都知道。土樓最初的設計是為了防御敵人,但到最后它其實營造出了一個社區的公共空間。

現在土樓的家庭都住在一套垂直三層的單位。因為每一個家庭都想要自己的廚房、自己的廁所,所以他們就把中間的公共空間劃分開來,建起各自的廚房和廁所。集體利益開始讓位于每個個體的利益。

像土樓這樣的案例處處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建筑方式、生活方式的沖突。所以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怎么樣用設計來應對這些矛盾,不是只是處理建筑的問題。

在發展農村的所有努力中,最大的悖論之一,是那些為了連接新型城鎮而建的大型基礎設施,比如高鐵、高速公路等等。當我們建立這些基礎設施的時候,對周邊環境產生了什么影響?生活在沿線的居民的生活又發生了什么樣的改變?

這是在陜西,他們建了一條新的高速公路,這條公路切斷了許多原本連接山谷兩側的小步道和路橋。農戶的家與田地失去連接,分隔兩岸。

他們第一次帶我們來看的就是這里,這里曾經有一座過路的小橋,以前農民可以直接過橋到達農田。但現在如果他們想去地里,需要先下坡,走到高速公路下面,過河,再爬上對面的坡才能到達。

近百座大大小小橋梁被切斷了,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修復這些連接?我們和村民一起為新橋出了很多點子。

我們在高速公路的下面搭建了新的便民橋,農民可以通過這座橋抵達他們的核桃田。但同時我們還做了一個小通道,讓他們也可以下到河邊去洗衣服。

這個角度看得更清楚,這座橋就位于高速公路的正下方。即使只是一座橋,即使是這么小的空間,也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公共空間。

在另外一個廣東的項目里,我們遇到了高鐵,它剛好切入了一所學校。

這個高鐵的鐵軌修在學校后面,一下子破壞了周圍土地的穩定性,于是需要建一面擋土墻來穩定斜坡。

政府已經投入了一部分錢,我們借著這個機會,又加了一些錢,建墻之外給孩子們添加了新的活動區域。看上去只是處理一個斜坡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利用這個錢在擋土墻上添加一個環保的基礎設施,所以我們建了一個環保廁所,還給孩子們建了一個游戲場地。

現在高鐵仍然每天在學校背后飛馳而過,但這面墻已經不僅僅是一面墻了。

我們在農村就是想嘗試尋找一種和諧的方式,將這些復雜性、這些城鎮化進程中造成的脆弱的碎片縫合在一起。

我們大概是從2005年開始在農村工作。過去的三十年里,人們的目光一直鎖定在城市,但在這段時間里其實鄉村也變化得非常快。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村莊去城市工作,但越來越多的錢寄回了村子,用來修建自己的房屋。所以在鄉村,雖然人口密度在下降,但建筑的密度卻在上升——每個人都想著最大程度地去利用自己的宅基地,建最大的房子。結果就是,一個村莊里人口很少,但是卻沒有留下一點公共空間。

因此在2006年做的第一個項目里,我們思考的是,如何使學校建設可以回饋農村社區。

現在這座學校為這個村提供了唯一的公共空間,當村民們回來過新年,或者有其他慶祝活動、婚禮、葬禮的時候,他們都可以使用這個空間。學校的建筑形式取自于梯田,使它很好地融入周圍的環境里。

我們當時問自己的問題很簡單:學校能為村莊提供什么,而不僅僅是為孩子們。學校面向稻田敞開,后方樓梯底下是半室外的走廊,孩子們也可以在這里玩耍。

新學校建起來了,那舊學校怎么辦?舊學校位于村子的中央,是典型的庭院式建筑。

我們與來自香港慈善機構的蔡逸美女士合作,決定將它改造成一個社區中心,在這里可以組織一些有機農業的工作坊。這樣就延續了它的教育功能,并把這個教育功能延續到了整個村子。

我們的策略實際上是城市策略,城市化是無法避免的,而鄉村站在第一線。我們不嘗試去保留鄉村現有的模樣,而是想辦法和村民一起合作,幫助鄉村轉型。這個轉變是如何進行的,將顯著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

鄉村的情況都很相似,村子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打工時代的經濟體系改變了農村家庭和整個村子的人口構成,但是我們的建筑還是跟過去一樣。也就是說盡管房子的使用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建造手段卻讓所有建筑看起來還是差不多。

這是在湖南省。像這棟樓,如果我不告訴你,你可能根本無法從外觀判斷出它是什么用途。

這是一個衛生所。看起來就像一個學校。香港慈善機構沃土發展社找到我們,希望我們在這里重新設計一個新的鄉村衛生院。

這棟樓有三層,沒有電梯。如果你生病了,你需要請強壯的親戚把你一層一層背上樓。所以我們想要處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樣上樓。

我們意識到,修一部電梯的錢其實和修一個盤旋式的坡道的造價是一樣的,后來這條盤旋式無障礙坡道成為了這個村子的一個公共空間。

在馬路對面有一個老人院,老人家經常過來利用這個坡道做運動,小朋友也過來玩,院子也變成活動的空間。

最后這里成為了村里的健康中心,所有人都來這里鍛煉,而不僅僅是生病的人來這里。

立面用的青磚來自于一個拆掉的舊工廠。我們的項目都一直嘗試將新的和舊的融合在一起,當鄉村在不斷地演變,設計也要應對這樣的演變。

而且鄉村的轉變還在不斷地加速。一年前,廣東的一個村子還是這個樣子的。

僅僅過去了六個月,它就變成了這樣。

現在,這里的建筑密度甚至比大多數城市還要大。

為什么會這樣?傳統的村子是一個集體生活的模型,村民們一起來討論決定一個村子的布局。但在今天,每個人都想盡可能地擴大自己家的房子,演變成了共同利益需要向個人利益讓路的情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沒有可能去平衡這些不同的利益?我想講一下金臺村的這個震后重建項目。

這要追溯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這里的村莊已經重建起他們的房子,但是就在他們搬進新居之前,一次山體滑坡再次侵襲了金臺村。而此時捐款的資金已經用盡。

我們收到了當地慈善組織的邀請開始參與到這個項目中。我們感到我們的責任不僅是為這個村子再次重建家園,更是要借助這個機會為他們重建一個更好的家,重建一種生態的、可持續的鄉村生活方式。

我們和村民們一起合作設計新房,滿足他們的傳統需求和現代需求。

在這個村子的規劃中,房屋密度非常大,房子之間的間距只有3米,所以房子最終的形態源自對采光和通風的最大化利用。

今天這里看起來是這樣的,所有村民都決定將屋頂當做自家的菜園,種植一些日常自己吃的蔬菜——農民種的糧食其實很少是自己吃的。于是當我們讓村民選擇需要多少屋頂種植面積時,他們無不例外地選擇了最多的那個方案。

通過運用蘆葦床凈水系統,生態可持續成為這個設計的特色。另外在一樓,我們在每家門前設計這個半開放的空間,他們可以自己開小商店或是開展小工坊。因為這個村莊處于一條旅游線路沿線,他們希望游客路過時能來這里游覽。

所以這也是一種將農業經濟與新商業經濟結合的方式。今天,這個村莊就是介于農村和城市之間社區的一個案例,它充分利用農村的條件,并與城市的特點相結合。

在這個項目中最重要的是這個社區中心。

它提供的不只是屋檐下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在屋頂上的一片有機生態示范田。我們和秦巴鄉村發展研究中心的周文國先生合作,他致力于幫助村民學習生態種植技術。

左邊這位就是周文國先生,他正在給村民教授生態農業。

提到周先生我會稍微有點感動,因為他是這個項目的核心,沒有他我們的建筑都沒有意義。建造完成之后,其實金臺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我們后來還一直回訪金臺村,超過30多次,持續地記錄著他們在怎樣慢慢地改變房屋,去適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最開始提到的地坑院的案例。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們的想法,之后再做得更好。

最后我要講到的這個項目,也是一個震后重建的項目,一個不太一樣的設計。在2012年云南昭通地震之后,我們第一次去現場考察時就是照片上這樣:傳統的土木結構的房子都倒塌了。

村民們已經在帳篷里住了將近一年了,后來他們用混凝土和磚建造了新的房子。

前面提到的那些工作都是我跟我的同事JoshuaBolchover一起做的。下面這個項目是跟另外一個同事,也是香港大學的OlivierOttevaere一起完成的。這是我們最小的一個項目,也是最便宜的項目,我想要通過這個項目展示設計的力量,不需要項目多大或造價多高。

當時我們只有香港大學捐贈的資金,所以為了完成這個項目,要充分利用場地的條件。我們做了很簡單的設計,使當地的工人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就可以完成。

因為預算十分有限,無法蓋一座完整的房子,于是我們決定直接利用基地上現有的擋土墻來作為結構的一部分,這樣就不用再花錢來修墻和基礎了。

這堵墻高四米,剛好在一條路跟一個廣場中間。我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場地上現有的條件,用第一期的資金建起了這個屋頂。

第二期資金到了之后,我們在屋頂下添加了懸掛的書架和圍護結構,將下面的空間做成了一個小圖書館。

這是從上面看下去。

這是一個非常小的項目,但是有各式各種的好用的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連接上面的路和下面新修的廣場。它同時也是一個孩子們玩耍的地方,還可以坐在那里看籃球場上的比賽。

這個結構從上向下畫了一條曲線,將人們從路上引到廣場上,好像是連接兩個不同高度的橋。

而下面是一個圖書館,書架懸掛在屋頂的結構上面。

盡管是一個很小的項目,但它同時是一座橋、一個平臺、一個房間和一個書架。

所以它結合了我們很多的思考:上與下、簡單與復雜、現代與當地。它捕捉了山地里起伏的地形,升起的最高點有6米,形成一個坡屋頂的空間,使整個室內空間充滿自然光。我們所使用的都是最簡單的最容易獲取的當地材料。

那我講最后幾句做一個總結,就是有關于價值,什么是農村的價值,這是我們十幾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也許鄉村最大的轉變在于價值觀。曾經,鄉村的運作是基于以物換物的機制,這也就產生了大家共同參與合作的價值體系。今天我們每個項目都努力通過設計賦予其附加值,但最重要的其實還是這個合作的價值。

你會注意到,在這個演講中我很少談到建筑的細節。因為我不認為單個建筑是重要的,它并不會改變人們的生活,它只是一小部分。建造的過程才是鄉村建筑的價值,因為建筑是要合力完成的事,在這個過程中,鄉村的社區可以重新凝聚在一起,建筑本身只是一個副產品。

所以如果我們回到剛開始的問題——農村該如何發展,這個問題我一個人無法回答,可是我知道我們應該好好地保護農村傳統的價值,把傳統的價值跟現在的價值找辦法連起來。

謝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一席(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5-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动漫在线观看一区 | 在线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亚洲一级aⅴ在线播放 | 亚洲高清一线视频在线播放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国产 | 特级全黄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