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用于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的非經營性資產是農村集體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對于非經營性資產,不宜折股量化到戶,要根據其不同投資來源和有關規定統一運行管護”。因此,如何建立好運營管護機制,更好地發揮其效能,是當前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監管面臨的新課題。為此,筆者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就此發表幾點粗淺看法。
贛榆區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的四個特點
資產類別多樣化。在全區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中,幼兒園85個、資產總額6207.54萬元,五保供養服務中心25個、資產總額14963.13萬元,建筑面積6.25萬平方米,自來水廠69個、資產總額2971.74萬元,秸稈氣化站14個、資產總額1583萬元,污水處理廠19個、連同污水管網資產總額35409.9萬元,垃圾轉運站122個、資產總額1586.13萬元,垃圾車867輛、資產總額1795.53萬元,村辦公設施面積22.22萬平方米、資產總額21715.89萬元,辦公用具21042件、資產總額2887.83萬元,健身娛樂設備2681件、資產總額1486.11萬元,路燈30786盞、資產總額4512.06萬元,下水道248.41千米、資產總額20065.14萬元,村莊水泥道路321.55千米、資產總額103299.93萬元,社區衛生中心252個、資產總額3001.64萬元,其他資產總額1514.2萬元。
使用主體多層化。從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使用管理層級分析,既有村級管理使用的資產,又有鎮級管理使用的資產。在85個幼兒園中,村級55個、鎮級30個。25個五保供養服務中心中,村級14個、鎮級11個。14個秸稈氣化站中,村級13個、鎮級1個。19個污水處理廠中,其中村級12個、鎮級7個。122個垃圾轉運站中,村級55個、鎮級67個。867輛垃圾車中,村級419輛、鎮級448輛。
投資主體多元化。從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投資來源分析,區以上財政及部門幫扶投入29856.67萬元,鎮級投入10571.91萬元,村級投入147571.19萬元。例如在村辦設施投資中,村投資17687.8萬元,鎮投資1215.2萬元,區以上投資2812.89萬元。健身娛樂設施中,村投資668.73萬元,鎮投資448.6萬元,區以上投資368.78萬元。下水道投資中,村投資15048.86萬元,鎮投資1190.1萬元,區以上投資3826.48萬元。村莊道路投資中,村投資48504.55萬元,區以上投資54725.38萬元。五保供養服務中心、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轉運站、秸稈氣化站等投資主要以區以上財政及部門投入為主。
核算賬目碎片化。從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的會計核算分析,有的資金支出賬目在財政部門,有的在相關職能部門,有的在村級。有的核算納入賬內,有的一直懸在賬外,尤其是上級財政部門投入、幫扶、捐贈形成的資產。有的資金投入計入價值,但活勞動投入未計入價值。設施項目建設支出,有的作“支出”類處理,有的作“資產”類處理,會計賬目不完整。
運營管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權不明晰。由于資產投資來源渠道多元化,資產形成中,既有財政資金,又有部門資金,還有鎮村集體投入資金,資產產權不清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特別表現在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扶持項目投入及部門幫扶捐贈形成的資產,產權如何界定、如何核算,處于模糊狀態。
主體不明確。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尤其是鎮級非經營性資產,處于“都管都不管”狀態,誰是管理主體、由誰來管理、誰來運營、誰來維護、各自權責如何劃分,亟待加以明確。
機制不健全。由于認識上的偏差,農村基層普遍存在重經營性資產管理、輕非經營性資產管理的傾向。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責任不明確、運營管護不善,影響了資產效能作用發揮管理;管理措施不到位,導致部分資產流失。
核算不規范。由于投資渠道來源于各條線、多部門,層級多、管理主體不明,直接導致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會計核算不統一、不全面、不規范。會計核算既混亂又松散,財務記載不完整,會計核算信息失真,這既不利于資產管理,也不利于資產運營及效能發揮。
五方面加強管護
明晰產權。對于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投入、部門幫扶、外部單位和個人捐贈形成的非經營性資產,應視同各級各方面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贈與,一律界定為農村集體資產。鎮一級管理使用的,一律界定為鎮級集體資產。村級正在管理和使用的,一律界定為村級集體資產。做到產權明晰,切實解決好權屬不清的問題。
明確主體。要以鎮為單位建立健全由鎮長掛帥,鎮農經、財政、水利、國土、建管、民政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承擔轄區內鎮村集體資產的監督管理主體責任。包括鎮級集體資產的購置,建設計劃的制定和執行,資產租賃、拍賣或轉讓的審批,村級重大資產購建,處置項目的審核。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作為鎮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負責農村集體資產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有人管事。
健全制度。要根據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的特點和現狀,建立健全非經營性資產購建、保管、維護、運營、處置等相關制度。明確范圍,不留盲點、不留死角,對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進行全面監管。明確權責、細化流程,把非經營性資產管理納入依法規范管理的軌道,達到有章可循。
完善措施。針對不同類型的非經營性資產,制定和出臺不同的管護措施。一是對辦公設施、辦公用具、圖書館室等資產要明確責任人,制定管護責任制,保證資產安全完整。二是對健身娛樂設施、路燈等應建立維護保養責任制,可根據以往維修費用支出情況核定基數,采取維護費用年度包干的形式,包干到責任人,超支不補,節支歸己,提高其責任心,保證設施完好又節約費用支出。三是對自來水、秸稈氣化站等設施可引入承包經營制,用企業管理手段和辦法,搞好公益設施的運營。本著政府或村補助,用戶適度繳費,承包經營者有利可圖、愿意經營的模式,訂立承包合同,搞好相關設施的運營,盡量以自身經營收入解決設施維護經費問題,減輕政府和村級組織的負擔,保證設施的正常使用。四是對污水處理廠等運營成本高、技術標準嚴的設施,可采取條線(環保部門)托管的方式進行運營管理。上級撥付后期維護資金形成資產納入集體資產范圍核算,撥付政策性維護資金,直接用于彌補日常運轉經費不足。五是對垃圾轉運站、垃圾車等應在健全使用維護責任的前提下,采取依法收費、政府兜底的方式,確保設施的正常運營。六是對社區衛生中心、幼兒園采取民辦公助的形式,責任人根據相關部門的批準,依法照章合理收費,用市場的辦法進行運營和資產管護,為基層群眾提供優質的服務。
加強核算。切實搞好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的會計核算。對現有鎮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進行清查登記,建立健全資產臺賬。對有據可查的,可據實按投入價值納入賬內核算,對無法查清投入額的,要按資產的重置價和新舊程度估價入賬。今后,不論何種渠道扶持集體經濟組織用于社會公益事業的設施投入形成的資產,全部要作為集體資產進行核算、管理。村級非經營性資產由所在各村進行管理,鎮級集體資產由鎮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進行管理。村級集體資產既可由鎮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統一核算,也可由具體使用單位核算,鎮集體資產辦公室以臺賬動態監管,確保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安全完整,資產狀態完好,功能正常發揮,為農村群眾提供多方位、全面、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石橋鎮農經中心、贛榆區委農工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2018-08-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