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特殊的國情與制度使然,中國農村是一片小農戶農業的汪洋大海,雖然一直以來都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但也有不足,有問題,特別是面向未來,缺乏競爭能力,落后低效的一面逐漸顯現,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就勢所必然了。因而,思考研究小農戶農業怎么實現現代化,尤其是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是中國農業問題研究特別是農業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總體上看,中國圍繞著“小農戶農業怎么實現現代化”這一問題,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積極探索并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為此,首先需要正確認識中國的“小農戶農業”,端正對“小農戶農業”的態度。一個國家的農業經營形態不是隨意出現的,由不得人們想當然地去設計,一般是由其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的資源條件決定的,同時具有特定的現實意義與合理性,任何對農業發展道路、模式與措施的研究和設計都需要立足于此。我認為:正確認識中國的“小農戶農業”關鍵有以下兩點:
1、“小農戶農業”是由“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條件”與“農業的社會保障功能”共同決定的。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亞歐大陸國家,中國人在這片大地上生活了數萬年乃至以上,對土地開發耕作了四五千年,在“人地緊張”這一組矛盾關系中形成了“人多地少”的基本資源稟賦條件,全部的土地僅能夠維持人們的基本生存,最多是豐年有余。也因此,土地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商品生產功能,而是具有社會保障功能,自然客觀上就要求“均分土地”,于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遵循著“土地集中——改朝換代——均田——土地集中……”這樣的演變規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搞建設,促改革,之所以成功了,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循了這一規律,滿足了人們特別是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在“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條件”下使“農業的社會保障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逐步實現了溫飽,進而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由此確保了國家穩定與經濟的發展繁榮。因此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經濟得以保持近四十年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也因此形成“小農戶農業”的廣泛存在。
與中國不同,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形成了大規模的農場化農業,因為他們是脫胎于殖民地的新大陸國家,天然的人少地多,勞動力不足,只能實行機械化作業。當初農用拖拉機的發明是用來解決勞動力不足這一問題的,農場主土地有的是,但雇不到人來耕種。其它的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亞非乃至歐洲等舊大陸上的國家,雖然與中國一樣,人多地少,但沒有進行徹底的土地革命,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及其財產關系沒有被改變,大量人口缺失土地,(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又有限,就業不足,“農業的社會保障功能”得不到發揮,結果國家動亂,甚至還存在著農民武裝,社會無法穩定。
2、“小農戶農業”效率并不低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主要是因為評價或界定的標準不同,這里一般有兩種: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生產率。很多人是根據單位勞動生產率評判的,即一個農業勞動力(的農業產出)所養活的人口數量,根據這個標準,當然是大規模農場化農業的效率高了,比如美國的農場主,一個人可以養活幾百上千人,因為他一個人經營幾萬畝乃至幾十萬畝土地,這個標準沒錯,一個農業勞動力養活更多的人口有利于解放勞動力,但需要優越的土地資源條件,因此不能作為唯一的判定農業生產率的標準。若根據土地生產率即單位土地的產出特別是其養活的人口數量,則大規模農場化農業就沒有效率了,反而“小農戶農業”效率更高,因為它精耕細作,還會套種,間作等,同時作物種植及其產出多元化乃至豐富多彩,并不像大規模農場化農業那樣僅僅局限于大田作物,因此單位土地在同等條件下肯定比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產出高,進而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有關的量化數據請看下表:
(備注:直接摘自溫鐵軍《三農問題與制度變遷》一書的26頁。其資料來源:厲為民:“人多地少國家發展高效農業的原則”,《中國農村經濟》1996年第5期,14頁。原文注:每組數字分別表示的是1971年和1991年的生產率,土地生產率以每公頃的作物產值計,勞動生產率以每個勞動力的產值計。單位是國際美元。)
由上表不難看出,就勞動生產率而論,美國等新大陸國家的人均農業勞動力產出是中國的百倍,但從土地生產率角度看,中國的單位土地產出是美國三倍,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全世界的土地資源是日趨緊張的,從單位土地養活的人口數量看,中國的農業生產遠比美國有效率,甚至中國的“小農戶農業”對世界貧困或饑餓問題的解決做出了貢獻。而若是全世界的土地都是像美國那樣搞規模化、機械化、農場化經營,可能會餓死很多人。總之,毋庸置疑,單位土地產出較高是農業高效率的一種體現。而這是由“小農戶農業”的經營形態造就的。
作者系福建農林大學博士(在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竹蓮居士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