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曉山:傳統小農戶如何向現代小農戶轉變

[ 作者:張曉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3-24 錄入:王惠敏 ]

如何讓傳統小農戶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是現在的熱門話題。如何實現這些,我認為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歷史文化、資源環境采取不同的路徑和方式,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這也是漢源的實踐經驗給我們的啟迪

第一,據我了解,漢源的現實經濟社會自然條件是不利于傳統小農戶的發展。從經濟發展機構講,2018年全國的產效全產業,一產占比7.2%,二產占比40.7%,三產占比52.2%,漢源的一產占比19.87%,二產占比14.13%,三產占比33.83%,意味著漢源的農業比重很大,其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也說明漢源的整個經濟發展還處于一個比較低的狀態。隨著經濟發展,農業在全產業鏈里所占的比例逐漸下降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

第二,政府財力有限。2018年,漢源政府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24.21億元(左右),我估計政府的可用財力大概在11-12億元,大部分用于產業支付,也就是說漢源的財政是典型的吃飯型財政。所以說過去漢源是工業缺電、農業缺水、財政缺錢,現在前兩者不缺了,但財政仍然缺錢。

第三,村集體基本沒有收入。漢源的村子有210個,社區22個,生產隊88個,村上基本沒有集體收入,開展公益事業、改善基礎設施比較困難。

第四,人均占有耕地少。人多地少,這是農業資源稟賦的限制,這個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集中居住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實現的,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小農戶加集體經濟將是我國主要的農業經濟方式,這在漢源這里體現得非常生動。漢源全縣耕地是42萬畝,人均耕地少且分散。

在以上的不利條件下,但我們仍能看到漢源成為了全省全國的科技示范縣、農民增收先進縣、現代農業重點縣,我想漢源的實踐經驗提供了答案。

其次,漢源根據自己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產業農業發展。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從2018年到2020年,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基礎有序開發優勢特色資源,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最后是形成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漢源某種程度地實現了這段話,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

具體講,漢源第一形成了經濟作物為主的物質結構。包括五大水果、三類蔬菜等,全縣耕地里很大部分是剛才說的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等。

第二,漢源的種植結構是在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資源環境上發展而來的。漢源的土地資源中不適合大規模耕作的坡地很多,與全國水平相比,漢源的坡耕地、陡坡耕地占比更大,全國的平均水平是占總面積的20.09%,漢源則是占總面積的94%。這種情況下,其他地方25度以上的坡耕地是退耕還林,漢源卻沒辦法這么做,只有悄悄地開發起來種水果和花椒。這在森林法條例里沒有明顯規定,但以漢源的情況來說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另外就是漢源的歷史文化傳承。漢源種植花椒有上千年歷史,上世紀90年代,這里生產的花椒、蒜薹享譽全國。現在漢源的花椒種植面積很大,而且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模式,這也促進了漢源的經濟發展。

第三,漢源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結構。漢源的發展關鍵是將傳統小農戶逐漸轉變為現代小農戶,標志就是小農戶能夠比較順利的和市場連接。

(一)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以交易成本最小的方式實現小農戶與市場連接。對于漢源的特色產業,包括五大水果,三大蔬菜,柑橘等,關鍵是要形成市場。這就能使得它的特色產業群保證了市場的營銷,和市場上的通道。我問過村主任,問他除了當主任還干什么,他說搞水果營銷,給老板帶貨。現在外面的老板都稱作合伙經紀人,合作方式也是季節性的,和農戶是互利共贏的關系。所以我們一般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送機制,有些情況下,市場是取代了合作者和企業之間的聯系,直接與市場對接常常能降低成本,如果是深加工可以找到企業,但對于鮮果來說直接配送到市場就能減少很多時間和金錢成本,農戶也能獲利更多。

另一種情況,看花椒工業園區,這就是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它聯系著1.5萬名花椒種植戶。我問過老板,合作社有什么用,他說合作社是負責從農戶手里收上花椒,而且漢源花椒是非常有名的,因此他們更要保證花椒的質量,不能以次充好。這種情況下若是公司自己采購就不可能有合作社這么方便。對于休閑農業來說,合作社也能減少農戶間的競爭與摩擦,內部統一定價統一管理,從而使產業做大做強,充分發揮不同地區間的地域優勢。在市場經濟的調解下,不管是企業也好、合作社也好,它的機制是不同的,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二)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村的電網水力等設施。

(三)農村的三產融合。一產和三產的融合也促進了傳統小農戶和市場的對接。

(四)一大批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新時代農民堅守農業或回歸農業,是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的人才支撐。這方面,昨天我了解到,勞動力里多是本地人員,常年外出的很少,產業的發展使農民自愿回歸。我問他們的書記打過工沒有,他說就打過一年,17歲出去打工一年發現掙不到錢又回來了。另外他們的副主任,24歲,本地人,在成都打工一年,一月3000到4000,后來發現回家做水果生意發現更好。所以那里的講解員就說,城里有富二代,他們那里有“樹二代”,搞果樹的二代。其中的經濟模式,圍繞整個產業,有人做果樹生意,種植果樹則要修剪、授粉、摘果等,都要請小工,就消耗了一部分勞動力。

最后,未來的漢源,我認為深化改革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但到現在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占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始終還保持在20%左右,并沒有大幅增加。說明了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性權力沒有得到真正落實,農民作為集體成員如何將擁有的資產變為財產,進而產生收益增加收入,所以現在很多地方搞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但變完后的載體是什么?怎么變現,怎么真正做到實惠,所以要保證資產估量、股權構成科學合理,盡最大努力將所有資源與利益連接起來,否則就算有資源 ,沒有出路沒有伙伴也不行。所以資源要實現資本化的話,最終要形成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技術、管理等要素的相對均衡的運行機制。

這就是從漢源的情況講,17年全國經營性收入37.4%。工資性收入40.9%,轉移性收入5.4%,財產性收入16.3%(左右)。漢源由于農業占比大,經營性收入占的多點43.9%,工資性收入36.1%和轉移性收入16.3%,財產性收入最少只有0.3%。所以這方面要加強建設。

現在我們看到國家發布的農業聯盟機制、盈利模式,包括合作模式等,實際上就是怎樣讓農民突破現有的發展局限從而實現實質性的轉變和升級。最終的話,中國的大部分農村能通過簡單的改革建設,由國情決定的社會化擴大農業發展空間,通過生產的專業化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通過產業化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漢源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己條件的路徑和方式,促進了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的轉變,漢源的農業現代化支柱將越走越寬廣,漢源的明天也將越來越好!

(本文系依據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曉山在山區縣鄉村振興峰會專題現場講話錄音整理,若有理解不當的地方,請專家及時指導糾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鄉村振興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性欧美俄罗斯在线视频 | 亚洲免费观看福利视频 | 一级激情AV在线播放 | 亚汌国产精品久久久秋霞 | 一级国产高清免费观看 |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